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北京大学出版社费孝通《乡土中国》书摘 - 精品书摘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精品书摘
北京大学出版社费孝通《乡土中国》书摘
2016-09-30 08:30:45  来源: 北京大学出版社博客 
 

    费孝通乡土中国》书摘  
 
    仁这个观念只是逻辑上的总合,一切私人关系中道德要素的共相。(“仁”是日常生活一切善的汇总集合)

    在我们的乡土社会中,家的性质在这方面有着显著的差别。我们的家既是个绵续性的事业社群,它的主轴是在父子之间,在婆媳之间,是纵的,不是横的。夫妇成了配轴。配轴虽则和主轴一样并不是临时性的,但是这两轴却都被事业的需要而排斥了普通的感情。我所谓普通的感情是和纪律相对照的。一切事业都不能脱离效率的考虑。求效率就得讲纪律;纪律排斥私情的宽容。在中国的家庭里有家法,在夫妇间得相敬,女子有着三从四德的标准,亲子间讲究负责和服从。这些都是事业社群里的特色。
(家中秩序先于情感,表达含蓄而委婉)

    Oswald Spengler在“西方陆沉论”里曾说西洋曾有两种文化模式,一种他称作亚普罗式的Apollonian,一种他称作浮士德式的Faustian。亚普罗式的文化认定宇宙的安排有一个完善的秩序,这个秩序超于人力的创造,人不过是去接受它,安于其位,维持它;但是人连维持它的力量都没有,天堂遗失了,黄金时代过去了。这是西方古典的精神。现代的文化却是浮士德式的。他们把冲突看成存在的基础,生命是阻碍的克服;没有了阻碍,生命也就失去了意义。他们把前途看成无尽的创造过程,不断的变。
(现代化,是从Apollonian转变为Faustian的过程)

    男女生理上的分化是为了生育,生育却又规定了男女的结合。这一种结合基于异,并非基于同。在相异的基础上去求充分了解,是困难的,是阻碍重重的,是需要不断的在创造中求统一,是浮士德式的企图。浮士德是感情的象征,是把感情的激动,不断的变,作为生命的主脉。浮士德式的企图也是无穷止的,因为最后的统一是永远不会完成的,这不过是一个求同的过程。不但这样,男女的共同生活,愈向着深处发展,相异的程度也愈是深,求同的阻碍也愈是强大,用来克服着阻碍的创造力也更需强大,在浮士德的立场说,生命力也因之愈强,生活的意义也因之愈深。

    把浮士德式的两性恋爱看成是进入生育关系的手段是不对的。恋爱是一项探险,是对未知的摸索。这和友谊不同,友谊是可以停止在某种程度上的了解,恋爱却是不停止的,是追求。这种企图并不以实用为目的,是生活经验的创造,也可以说是生命意义的创造,但不是经济的生产,不是个事业。恋爱的持续倚于推陈出新,不断的克服阻碍,也是不断的发现阻碍,要得到的是这一个过程,而不是这过程的结果。从结果说可以是毫无成就的。非但毫无成就,而且使社会关系不能稳定,使依赖于社会关系的事业不能顺利经营。依现代文化来看,男女间感情激动的发达已使生育的事业摇摇欲坠。这事业除非另外设法,由社会来经营,浮士德式的精神的确在破坏这社会上的基本事业。

    在乡土社会中这种精神是不容存在的。它不需要创造新的社会关系,社会关系是生下来就决定的,它更害怕社会关系的破坏,因为乡土社会所求的是稳定。它是亚普罗式的。男女间的关系必须有一种安排,使他们之间不发生激动性的感情。那就是男女有别的原则。“男女有别”是认定男女间不必求同,在生活上加以隔离。这隔离非但有形的,所谓男女授受不亲,而且是在心理上的,男女只在行为上按着一定的规则经营分工合作的经济和生育的事业,他们不向对方希望心理上的契洽。

    (从文学作品而言,爱情的受阻几乎总能演变为对礼教的抗争,如此反秩序的激情,无怪乎被视为社会关系顺利经营的阻碍)

    现代都市社会中讲个人权利,权利是不能侵犯的。国家保护这些权利,所以定下了许多法律。一个法官并不考虑道德问题,伦理观念,他并不在教化人。刑罚的用意已经不复“以儆效尤”,而是在保护个人的权利和社会的安全。尤其在民法范围里,他并不是在分辨是非,而是在厘定权利。在英美以判例为基础的法律制度下,很多时间诉讼的目的是在获得以后可以遵守的规则。一个变动中的社会,所有的规则是不能不变动的,环境变了,相互权利不能不跟着改变。

    现代的社会中并不把法律看成一种固定的规则了,法律一定得随着时间而改变其内容。也因之,并不能盼望各个在社会里生活的人都能熟悉这与时俱新的法律,所以不知道法律并不成为“败类”,律师也成了现代社会中不可缺的职业。

    (法并不伸张正义,剥离了情感,僵化成文字,只是厘定权利,作为一种契约,总有缺陷,然后缺陷积聚,又促成了法的调整,不如乡土社会道德约束那般全面、细致、周到,无孔不入)


    来源:北京大学出版社博客

本版责编:姜舒

相关内容
  • 北京大学出版社《人生难得是心安:另类西方哲学简史》 (2016.09.30 8:16:35)
  • 重建当代文学批评的“理论关键词”《众妙之门——重建文本细读的批评方法(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6.09.28 9:07:02)
  • 《大学的理念》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6.09.27 14:02:58)
  • 《本将心向明月》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6.09.26 13:56:24)
  • 一个老外能对中国历史说些什么《中国历史研究手册》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6.09.22 9:52:00)
  • 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学术指南——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历史研究手册》译后记 (2016.09.21 17:17:09)
  • 中国乐器的当代生命《宛然如真――中国乐器的生命性》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6.09.14 11:30:04)
  • 军旅文学的伦理叙事《英雄话语的涅槃——21世纪初军旅长篇小说创作论》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6.09.14 11:21:38)
  • 《辛酸与荣耀——中国科学的诺奖之路》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6.09.12 15:41:52)
  • 北京大学出版社《无尽绿》:回忆、考证、风俗与工艺 (2016.08.30 9:19:15)
  • 更多...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