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选择类型
出版社
代办站
普通会员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分类查询
综合查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购书指南
购物车
我的订单
征订单
存书架
小团购
二手书
优惠活动
关于我们
“世界是我们的,也是他人的” - 书评园地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书评园地
“世界是我们的,也是他人的”
翟业军
2003-05-22 09:20:29 来源:
王充批评某些儒生说:“知古不知今,谓之陆沉”,“知今不知古,谓之盲瞽”。后人有言曰:“知中不知外,谓之鹿砦;知外不知中,谓之转蓬。”古人尚且能有如此通融无碍的眼光和胸怀,况寄身于全球化潮涌中的吾辈?于是,近些年来国内比较之学渐成显学,比如比较文学、比较宗教学等。但是,不少伪比较把比较方法与比较思维生生的撕裂,使比较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窳败和泛滥便成了比较无可逋逃的宿命。有感于这样的混乱,更立志于打通各比较学科间的壁垒,苏州大学比较文学研究中心主任方汉文教授著《比较文化学》意欲在东方与西方,中国和外国,古代与现代间作通融和分析,建立一门新学科——比较文化学。
该书条分缕析地论述了比较文化学研究的分期、定义、意义、对象和方法论,比较了中国《墨经》逻辑、印度佛学逻辑(因明学)和古希腊亚里斯多德逻辑这世界三大逻辑的核心范畴,还比较了远古以来世界各重要文化类型之间的得失短长,并预言了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在全球化时代全面对话的必然。
优秀的人文知识分子都有一份挥之不去的人间情怀。学术论证因人间情怀而温热和灵动,人间情怀因学术论证而厚重和深挚。抑或可以说,学者的皓首穷经、发愤著述竟是发端于他们对人间大地的深爱,和因深爱而感觉到的疼痛。方汉文先生写作《比较文化学》同样不是为学术而学术,而是因为那埋藏心底已久的疼痛和耻辱。对中外典籍的博览和游学大洋彼岸的数载经历,使他痛感“西方文化中心论”的肆虐横行。“西方文化中心论”认为,“东方是专制的,西方是民主的;东方是神秘主义的,西方是科学文明的;东方的是原始思维的,而西方是逻辑思维的;东方是落后和静止的,西方是前进与发展的……”这种无端的自傲和对东方文化的极端轻蔑,不仅是西方学者知人论世的模式,而且也使得许多东方学者深受濡染,认为西方的月亮更圆。定西方文化为一尊的论调,必然会引起中心与边缘间的冲突,这种冲突也就是亨廷顿所说的文明的冲突:“一般来说,具有不同文化的国家之间最可能是相互疏远和冷淡的关系,也可能是高度敌视的关系”。于是,世界便成了无休止的争斗。难道我们注定只能收获滔滔泪水?我们痴痴等待的只是戈多?方先生开出了他的药方:新辩证法。“新辩证论主张在文化平等的基础上,实现文化间的互为参照与互为逾越,逾越的是文化间的障碍与自我中心。”于是,没有了万世普适的永恒定律,没有了自以为是的中心,各种文化主体平起平坐,都找到了自己的演讲台,原本喧嚣、冲突的众声成了巴赫金意义上的复调,在此复调中,新的由全人类共同创造的世界文明悄然呈现。方先生所倡言的比较文化学,正是要用辩证思维取代中心思维,用对话取代冲突,用互渗取代隔绝,打破黑格尔的单一主体观,从而实现自我与他人的“共在”。总之,“我们必须认识到,世界是我们的,也是他人的。”
但是,海德格尔所说的共在,是此在在世界之中的方式。世界是面向此在打开的,此在才是组建无量因缘的枢纽。作为存在论意义上的此在,虽不等于“我”,也不等于黑格尔的主体,但毕竟多多少少与之相关联。也就是说,世界之所以成为世界,只是因为我,我是我看待世界的出发点和归宿。这样一来,黑格尔的单一主体观就成了逻辑必然,主体间的对峙甚至冲突成为令人徒生伤悲的命定。而且,这种命定不是后天的、附属的,而是由此在的在世方式所先天决定的,不可更改。方汉文先生想用新辩证法来补天裂,实现多元文化主体的平等共存,注定只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但方先生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勇气,对动荡不宁的世界的深切忧思,使他成为一位有良知的学者。学者的意义正在于给无望的现世许救赎的诺言,尽管诺言有时是无法成真的。
《比较文化学》
方汉文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来源:光明日报2003.5.22
本版责编:孟婉霞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全国大学出版社
北京
安徽
重庆
福建
广东
甘肃
广西
贵州
河南
湖北
河北
海南
香港
黑龙江
湖南
吉林
江苏
江西
辽宁
澳门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四川
山东
上海
陕西
山西
天津
台湾
新疆
西藏
云南
浙江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
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