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管窥历史的弯曲与折痕 - 书评园地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书评园地
管窥历史的弯曲与折痕
——读李德清《中国历史地名避讳考》
王培军
2003-06-03 15:19:39  来源:  
 
 历史在伸向未来的途中,必然受到各种外力的作用,发生曲度不等的弯曲,并留下不规则的斑驳折痕。历史学家为了考察、复原历史原貌,就必须从其折痕间撷取切片加以分析,来揭示历史的弯曲及其背后的作用诸力。托尔斯泰在《战争与和平》中说:历史的发展就像受力物体的位移,同样遵守力学平行四边形法则。这显然是从古典力学得到的启示。不过他把历史发展与受力的关系,从一个平面系统加以考虑,不知道历史所受诸力远较此为复杂,所见未免过于简单粗率了。

 当然考察历史的受力应变规律,相对于物理学的应力分析来说,那要更加困难得多。因为历史是一个庞大的抽象之物,不像物理学实验的应力试杆,可以方便地由试验者观察。所以到今天为止,史学家还不曾得出任何定理或公式,像在物理学中那样明晰准确,人人能够同意遵守。虽则如此,对历史这个不可手触的庞然大物,作任何局部或琐碎的研究和分析,毋庸置疑都是有价值、有意义的。

 历史地名避讳是历史弯曲中留下的遗蜕之一,从它可以窥见封建皇权之于历史发展的畸形作用,所以对于这个问题的考察和研究,自然是值得学者花费大量精力的,尽管有时候它琐碎到令人心烦头痛。避讳是中国史的特殊现象,据《礼记》“礼不讳嫌名”,《左传》“周人以讳事神”等语,可以知道大约起源于西周时期;在唐宋时期达到顶峰状态,至民国时代始告结束。就是说,避讳几乎贯穿了中国史的始终,借用旧小说批点中的话,可说是“草蛇灰线,伏脉千里”;它对古代社会生活发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

 近华东师大出版社所出《中国历史地名避讳考》一书,则是对历史地名避讳资料的专门归辑和考证。有关历史地名避讳的研究,从宋代王《野客丛书》、周密《齐东野语》就已开始,到清代学者更臻于精详邃密,如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周广业《经史避名汇考》、杨守敬《隋书地理志考证》,以至近人陈垣《史讳举例》、王仲荦《北周地理志》等,都有不少的精辟考论。但是所有这些考订,都还只是一些零星的东西,不构成历史地名避讳学的系统。而此书作者李德清先生,不惜花费二十年时间,从浩如烟海的古文献中爬梳抉剔,网罗散见古文献中的地名避讳资料,通过精心的编排与精审的考证,著成这部带有辞典性质的历史地名避讳考。作者在该书前言中说:他从前在复旦大学师从谭其骧先生时,即曾参加编辑《中国历史地图集》工作,后在华东师大古籍所整理《新唐书》、《文献通考》等书,遇到许多地名避讳的问题,一直留心积累此一方面的资料。从这可知作者在此方面所费的时间和所下的功夫。

 且随手举一个例子,来管窥其书内容之一斑。书中有“雁门县”条,“雁门”在西汉时本名“广武”,《元和郡县志》以为避太子杨广讳,隋开皇十八年改为今名。作者先列举《隋书·杨勇传》等六条证据,说明杨广开皇十八年还是晋王,二十年始以杨勇被废而继立为太子,以证明改名“雁门”非为避太子讳;复举《地理志》等所载开皇十八年,有将不带“广”字地名改为带“广”字者六条,以证明《元和志》所言实属不可能之事;并纠正自宋代《太平寰宇记》以来,直到晚近辞书如《辞源》、《辞海》、《中国地名大辞典》等的沿袭之误。从这个例子可以见出作者考据的功力。读中国古籍的人都有体会,秦汉以后地名变迁因避讳而变得异常复杂,这就不可避免地给阅读造成理解上的各种困难,作者自谓要“为读者阅读古代文献资料释疑解惑”,为文史学者的研究开道搭桥、扫去障碍。根据前面的这个例子,可以断定作者此书实堪胜任,能够实现他的为学者做先锋的愿望。

 因为要把“散见于文献中”的所有地名避讳全部收罗,作者对有关资料就不免贪多务得,“不问其正确与否”、“尽可能地”加以“汇辑”,而对前人著述中的成果亦尽量加以吸收。就因为这个缘故,作者把不少并非避讳改名材料也收来,以致稍有“市瓜拣肥、买菜求益”之嫌。例如山阴县、广羊县、广济县、马江县等条,都是当时有两地同名而避改,根本不能列入地名的避讳之内。陈垣《史讳举例序》云:“文字上不得直书当代君主或所尊之名,必须用其他方法以避之,是之谓避讳。”可知避讳原有严格界定,同名之改与避讳之改绝不可视同一事。假如作者能把这些材料割爱舍弃,读者也许就会少些批评苛贵的藉口。

 最后顺便指出两个作者疏忽造成的错误。前言中作者提到前人考史著作时,把《陔余丛考》作者“赵翼”写成了“赵一清”。赵一清精于地理学,校《水经注》为戴震所窃,不闻其著《陔余丛考》亦为赵翼所窃;赵翼另有《廿二史札记》,有人说是窃自某老儒所著,但也不闻其《陔余丛考》亦为别人代做。这里显然是作者记错了。正文中有“万岁县”条,作者引“严若璩据《晋祠唐太宗御制碑》碑阴所载”,大臣李勤名中已去“世”字,以证唐贞观末年已开“二名偏废”之例。这里或许是转引《日知录集释》“阎氏曰”,而误书“阎”为“严”字所致。清代学者没有名“严若璩”的,只有以《尚书古文疏证》著名的“阎若璩”,阎著《潜邱札记》卷五驳顾炎武“二名不偏废”说,确曾引到晋祠唐太宗御制碑碑阴所载,其文与此处所引大致相同。不过这类粗心的小错误,不能掩盖此书的大成绩,读者不必因瑕毁瑜而致讥词,因为照颜之推的名言说,书里的错误就像秋风下的落叶,没有谁敢担保扫得干干净净。


来源:文汇读书周报2003.5.23
本版责编:孟婉霞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