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曾几何时》恐慌的时代什么时候才能结束?答案就在风中飘扬 - 精品书摘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精品书摘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曾几何时》恐慌的时代什么时候才能结束?答案就在风中飘扬
2017-03-21 08:19:33  来源: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上个世纪60年代,由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冷战,整个世界处于恐慌当中,好像第三次世界大战就要爆发了。而在那个渲染着“核威胁”的美国社会,每个人更是恐慌的,但在那个恐慌的社会,鲍勃•迪伦用他的音乐好像在寻找着什么。

    目前的社会是一片虚伪,我不想成为一员

    不论如何,反正迪伦是上钩了;很多人也和他一样,把生活作为公路电影,把逃跑当作自主独立。还是个少年时,他就满心只想着出走。或者说得更恰当一点,消失。而直到已经成为一个饱经沧桑的老年人,他还是没有能够,或者说还是不愿意,放弃这种思维的习惯,或者,无休无止地旅行的习惯。不管怎么说,对于50年代每一个满眼都是蜡封老旧腐皮——成为陈词滥调的陈词滥调——的美国人而来,凯鲁亚克小说的震撼登场为他们提供了一个线索。在“舒适的死气沉沉”之下,能量正在聚集。正如迪恩或白兰度所说,壶盖就要被顶起来了。而迪伦也加入了这股美国本性的力量。

    1985年,在接受一场为配合《传记》盒装版出版的采访时,迪伦从后知之明的完美视角出发,对此进行了一番不逊色于任何人的解释——或者说一番理想美化。甚至早在1959年进入明尼苏达大学之前,甚至早在他真正起步迈入“地下”民谣音乐之前,他“已经认定,眼前的社会是一片虚伪,而我不想成为那一部分……”同时,这个国家还在隐藏着很多动荡不安的因素。你可以感觉到它,那些大量的绝望感,有点像暴风雨前的沉静,山雨欲来风满楼,一切都在战栗之中。

    迪伦接着说道:美国依然很“正统”,还是“战后”的样子,流行着黑色法兰绒西装一类的东西。麦卡锡、共产党、清教徒、幽闭恐惧症,曾经有任何价值的事物都在远离价值,或者藏在视线之外,直到多年之后才由媒体认出并掐住脖子,令其回归愚蠢的本色。

    我们的现实是一种恐惧,所有的人在等待死亡

    不管怎么说,当面临着即将到来的核弹毁灭的威胁时,一个人不可能保持住那种理想化的死气沉沉。那种事是会对人产生影响的。在那个时代,教室和公共场所反复进行着毫无意义的生存演习,而在自家后院开辟的避弹所和几近现实的科幻电影也在不安地等待着变成恐怖的三维现实。用自满这个词来形容这个时代显然是不恰当的。有关核弹交火后的可能伤亡的讨论正在公开场合频繁地展开,并以成百上千万人为单位计算。而“不可避免的相互摧毁”(当然,这简直疯狂)则成为一个正在等待点睛一笔的黑色幽默。电影制作人和低俗科幻小说作家让一切看起来几乎无可避免。在这种前提下,年轻的迪伦和每个美国人一样,也是在蘑菇云的阴影中成长起来的,等待着暴雨降临的那一天。“我们的现实,”迪伦说,“是一种恐惧,害怕那片黑色的云会随时爆炸,然后所有人都会死。”

    在今人的记忆里,美国已经参加过两次主要的战争,而他们相信,第三场战争也极有可能发生。很多人都说,在某种意义上,从那些阴影中开拔,战争已经打响,冷,但是正在渐热起来。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沉重地开玩笑说,第三次世界大战将以核武器作为武器,但第四次将使用石块与木棍。美国那位笑容满面的军人总统,看上去最渴望的就是一种安宁的生活,但与此同时,甚至连他也在担忧被他称为“军事工业复合体”的出现。那是一种对金钱、杀戮机器、沙文主义、经济教条和政治结成联盟的礼貌描述,而他们的福音书是由殖民话语写成的。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在美国政府的开支清单上已经列有4万个军事承包商。在美国的事务中仍然贯穿着一种顽固的孤立主义倾向,但外面的世界却让所有人感到担忧。这是一种奇怪的懈怠感。噩梦寄生在穿灰色天鹅绒的共和党睡客脑中。

    我信仰艺术,但艺术并没有征服真相

    这既不是第一次,也不是最后一次,一个国家视自己为天选之国的信念变成了一种宗教。拜比利·格雷厄姆和其他救世军所赐,一场全面的基督教复兴正在酝酿起来。除此之外,一个围绕着教堂和州府隔离而制定宪法的国家,已经为其政体对宗教狂热的屈服开了绿灯。“上帝保佑”于1954年植入《效忠宣言》,赢得民众的喝彩,而艾森豪威尔本人也在1953年2月接受了迟到的受洗,那离他第一次就任总统不过几个月的时间。美国的政客们和他们钟爱的传道士学会了一套规定动作,把美国的民主和信仰认同化一,并将此设置为对“不敬神的共产主义”在逻辑和基础上的对立面。冷战的教义被宗教的教义进一步加固起来。

    在这种语境中,身处20世纪50年代希宾市的年轻迪伦——无论他自己“察觉”与否——作为犹太人被孤立和歧视的程度,如何夸大都不为过。基督教是主导的,基督教是正常的。学校里的基督教祈祷者不会卷入任何真正的争端:他们的对手很明显,不是古怪分子,就是颠覆分子。美国是一个被基督教上帝选中的国家,这一说法被认作理所当然。想尝试理解后来重生的迪伦,对这一美国的认识是必不可少的。它有信仰。而信仰,在一个由来自世界各个角落移民共建的国家里,既是民主的,也是例外的。美国的信仰解释了“美国例外论”,也解释了它对自己的认知和对世界的态度。然而,正统的信仰并没有消释这个国家的所有噩梦。

    其中一个噩梦是真的,不是理论上或者想象中的,也和外国势力没有关系。那就是州际之间战争的馈赠,那些记忆渗透到了美国文化的每个角落之中。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有人把那种委婉的说法视为一种镇静剂,并称其为一个“问题”。这本来可以是一个关于自由或者关于正义的问题,但他们却管它叫“黑人的问题”。

    根据这一历史真相,或许还是美国生活中最大的一个真相,我们可以大胆地做出一个判断:鲍勃·迪伦也许是在这个国家的边境之地出生的,但一定成长于一个种族歧视的社会。在成长过程中,他很少与黑人打交道,但关于种族的假定是共通的,即使在极北之地,即使在那些认为自己是自由之民的人之间。

    总的来说,在那个60年代早期,对一个刚刚开启激进民谣歌手职业生涯的犹太男孩来说,怎么也算不上最好的时机。那时还没有人扬言过,时代在变。

   以上摘自  ▏歌者传记·曾几何时:鲍勃•迪伦传》


    来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本版责编:姜舒

相关内容
  • 问责与腐败《不确定的荣耀》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6.12.28 11:08:10)
  • 巴菲特合伙人、投资大师芒格的智慧:如何把200万变成2万亿 《巴菲特幕后智囊:查理·芒格传》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6.12.28 9:04:36)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社长李永强推荐《图说红色家书》 (2016.11.04 8:41:19)
  • 《技术哲学讲演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6.10.31 13:01:41)
  • 李存山:我反对封闭式的读经 “大众儒学经典”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6.10.28 10:54:32)
  • 《管理百年(管理者终身学习)》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6.09.29 17:27:18)
  • 新经济助力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中国式跨越:新经济引领新常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6.09.26 14:24:01)
  • 《满川田纪事:乡土中国的农民群像》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6.09.23 14:19:20)
  • 当教育变成一种产业:美国教育的危机《教育与公共价值的危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6.09.22 9:02:29)
  • 8种图书入选第七届优秀通俗理论读物 其中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当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十五讲》  (2016.09.20 13:46:59)
  • 更多...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