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研究美日关系的一部力作 - 书评园地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书评园地
研究美日关系的一部力作
——读《眺望珍珠港:美日从合作走向战争的历史透视》有感
蔡翔
2003-06-19 16:53:19  来源:  
 
 在近代国际关系体系形成以来,国家是人类社会所有共同体形式中权力最高、力量最大的共同体形式。国家之间的关系,是人类社会中最重要、有时是最危险或最难把握的关系。20世纪两次空前残酷的世界大战及战后50年间180多次局部战争,一直在提醒着人们这个严酷的历史现实。于是,包括国际关系理论、国际关系史和国际关系现状的国际关系学在20世纪、特别是二战之后逐步成为显学。在我国,国际关系学也在80年代以后逐步成了一个成果频出的学科领域。近读刘笑盈博士的新作《眺望珍珠港:美日从合作走向战争的历史透视》(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年),感慨颇多,无疑,这本优秀的著作是我国学术界在这一学科领域的又一新收获。

 首先,这部著作最大的特点是作者在研究历史时所带有的强烈现实感,这种强烈的现实感几乎贯穿了全书。关于历史与现实之间的关系问题,我们过去曾经有两种极端的倾向:一是所谓“背对现实搞历史”,无论是选题、方法还是指导原则,统统与现实无涉,结果只能是研究者的孤芳自赏;二是“研究历史为现实服务”,一切从现实需要出发,立足现实反观历史,让历史为现实说话,结果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盛行,历史成了任人摆弄的工具,历史研究也丧失了起码的独立性和科学性。本书作者超越了这两个极端的轮回,以一种全新的现代意识来研究历史,将历史看着是“现在与过去之间永无止境的问答交谈”,努力摆正作为历史客体的“过去”,“历史学家对过去的想法”,以及“这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力求使自己的沉思尽可能地“代表一群人、一代人的思考”。正是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作者付出了极大的努力,在历史与现实之间的时空转换中解读历史,阐发现实,指点未来。读来令人耳目一新。

 其次,从作者选择的研究领域来看,这本著作具有填补空白的较高的学术价值。美日关系,是现当代世界双边国际关系中最为重要的关系,两国在现当代国际关系体系的构成中也扮演了重要的作用,所以,两国之间的国际关系受到了国际学术界的广泛注意。不过在美日学术界各自所出的数十种讨论双边关系的学术著作中,由于受观念和时代的影响,所得出的结论有不少偏颇之处。例如在二战之前两国学术界“冲突论”盛行,在美国占领及扶植日本期间又开始流行“合作论”,在日本成为大国力图摆脱美国控制时,“日本威胁论”和“美国压迫论”又开始在美国及日本学术界出现。应该看到,美日都自认为是太平洋国家,美日的争夺实际上是围绕着远东太平洋地区展开的,特别是围绕中国展开的,所以对于美日双边关系的研究,中国学者的参加责无旁贷。遗憾的是,中国学者这方面的研究太少了,在该书所论及的这段历史时期,尽管国内发表了一些有价值的文章,但尚没有专门论及两国双边关系的学术著作出版。这本较高质量的学术著作的问世,无疑具有填补学科空白的重要意义,值得庆贺。

 第三,从作者通过深入研究得出的结论来看,这本著作可谓通美日之变,成一家之言。在“作为历史遗产的珍珠港”一节中,作者列举了历史学家对珍珠港事件的各种认识:有人从个人身上寻找,认为是罗斯福蓄意把美国拖入了战争,有人认为是美国的对日强硬派把日本逼入了战争,还有人认为是日本军国主义分子挑起了战争,日本天皇也难辞其咎。有人把战争爆发的原因归结为美日的政策冲突,得出日本扩张+美国遏制=战争的研究模式。作者认为前一种观点反映了西方学者的精英历史观,后一种看法更接近历史的实际,但是也只是反映了历史的表面。所谓扩张和遏制也有一个渐进的发展过程,其背后的实质是两种不同的国家发展路线——“门户开放”和“大陆政策”的迎头相撞和最终不可调和。这实际上是19世纪的帝国主义体系和20世纪的主权国家体系两种观念和路线的冲突。这确实是一个比较深刻的结论,不仅说明了美日冲突的深层原因,而且对冲突本身作出了历史主义的评价。该书不仅在关于战争为何爆发的总体观点方面得出了令人信服的结论,而且在美日在远东地区20年争夺史中的一些具体方面,比如在一战中的美日争夺、华盛顿会议召开的原因、华盛顿体系下的美日关系、体系的解体、美日再次冲突的基础及过程、战前美日谈判的国内外背景等等方面都不乏真知灼见,从而更有力地支持了本书的总体观点。作者还特别指出,美国在处理美日冲突的过程中提出了一些处理现代国际关系的基本原则,但令人遗憾的是,美国“并没有真心实意地想实现这些原则,在所谓的‘美国世纪’到来时更是把它忘得一干二净了,这是值得人们注意和思考的”。

 第四,从作者的写作和论述方法来看,这部著作也有较强的科学性和可读性。该书有30万字之多,但是并没有毫无根据地空发议论,而是考证严密,材料丰富,逻辑清晰。全书有将近1000个注解,而且大多是外文原著,甚至包括许多第一手的材料,书后还列举了上百种有用的参考书目,反映了作者比较深厚的历史功底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本书的写作采取了叙述与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阅读本书可以处处感觉到作者带有思辩色彩并充满激情的叙述。不管是对华盛顿体系的分析、对“九一八”事件的描述、对美日谈判及珍珠港事件的解释,都可以看到作者这种分析性叙述的痕迹。该书的内容、体例和编排方法也令人称道。显然,作者借鉴了年鉴史学等现代历史学的研究方法,不仅仅关注两国的政治、军事关系,而是大大扩大了研究视野,书中的许多章节都富有独创性。例如对“大陆政策”与“门户开放”政策的对比分析、对美日经济关系的发展演变的认识、对美日双方两个民族相互了解和认识的剖析等等,都是过去的研究中未加重视的领域。该书的章节设计也颇费心思,在书中是时间加重大事件的排列,让人容易看出历史发展线索。另外书中的一些标题,例如“冲突的起源”、“在体系的轨道上”、“挑战者与守成者”、“摊牌:走向战争之路”等等,一改过去的史书标题的枯燥乏味,读来使人兴味盎然。

 当然,这本著作也并非没有缺憾。感觉比较明显的是,本书的前半部分材料扎实、丰富,相比之下,后半部分资料就显得单薄一些。另外,作者认为,美国的亚太政策是美国利益至上,对中日两国在不同时期所依靠和压制的对象也是不同的,但并没有更清晰地指出这个变化的过程。至于国内政治与国际战略的关系,作者对日本方面的分析比对美国方面的分析,着墨少一些。当然暇不掩玉,总之,这本《眺望珍珠港》是国内国际关系学研究的一项新收获,是一本值得推荐的好书。


来源: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本版责编:孟婉霞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