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选择类型
出版社
代办站
普通会员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分类查询
综合查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购书指南
购物车
我的订单
征订单
存书架
小团购
二手书
优惠活动
关于我们
从乡村研究到乡村建设 - 书评园地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书评园地
从乡村研究到乡村建设
——读贺雪峰先生新著《新乡土中国》
罗兴佐
2003-07-07 16:30:46 来源:
一年前便开始读雪峰的随笔。那时,他每写完一篇,便用电子邮件传我一睹为快。现在他将一年来所写的随笔结集出版,使我能系统而完整地再读一遍,真是其乐无穷。掩卷沉思,我觉得该书特点鲜明:从阅读与理解当下的乡村中国到反思某些主流理论和流行的政策,最后落脚在提出若干乡村建设的思路上。
20世纪40年代,费孝通先生痛感没有理解中国自己的社会学理论而将自己多年来的研究心得写成《乡土中国》。费老企图在农村社会的基础上解剖中国传统社会结构和基本观念,从而构成“乡土社会”的类型。该书不限于具体的农村,而是指向中国农村的基本性质,成为一本从宏观理论层面把握传统中国的经典著作。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当下的中国农村究竟是一个什么样子,它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如何对它们作出解释?这恐怕是当代学人义不容辞的责任。《新乡土中国》便是雪峰在这方面努力的结果。可以说,这本随笔是他多年乡村调查与思考的结晶,其中饱含着他对农民真挚情感和对中国乡村发展的深沉关切。在这本随笔中,处处可以感受到了他锐利的洞察力和令人信服的分析。书中着笔之处都不是一些宏大的事件,而是发生在乡村社会的平常小事。正是在对这些小事的感悟中,我们体味到作者建构理论的雄心,并分享了愉快与思考。如在“村庄社会关联”一文中,作者提出了一个对当下的中国农村极具分析力的概念,依此概念,他将复杂的农村分为若干种类型,从而具有了推进农村研究的潜力;在阅读“村民小组会议”时,那种惟妙惟肖的刻划,既让人忍俊不止,又给人以阅读愉快,等等。所有这些文章都将人们从想象的农村引向了一个生动而真实的农村。
反思是该书的另一个鲜明特点。在中国农村现代化这样一个问题上,我们确实已经有了太多的教训。我们的失误主要源于两种思维:一是意识形态化思维,即把中国农村的现代化装入意识形态的筐中,以强烈的意识形态倾向来裁剪农村的现实;二是西化思维,以为中国农村的发展可以照搬西方发达国家农村现代化的道路。尽管这两种思维的出发点不一样,实质却是一致的,就是都没有充分考虑中国农村的现实情况。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意识形态的僵化思维,却又跌入到西化的陷阱中。更为糟糕的是,依据这种西化思维形成的理论成为主流话语。这时候,反思这些简单化的判断与主流话语就不仅需要智慧,而且需要胆略了。《新乡土中国》便是对上述情况的不满与回应。在 “乡村水利”、“福利的计算”等一系列文章中,作者令人信服地展示了他农村调查的独特感受。在对某些现行做法的反思上,作者更是驾轻就熟,信手拈来。比如“四荒拍卖”这种被许多人拍手称好,并且受到政策鼓励的做法,往往不太引起人们的思考,作者却提出了值得深思的反对意见;再比如“小城镇建设”,大家都深以为好,有人还将它提到战略高度,作者却提出了批评意见,并提出了建设性的新思路,还有诸如“土地制度”、“撤村并组”等等,均写出了作者的独到思考和见解。可以说,没有足够的农村调查以及对问题的敏锐,很难写出这样生动、富有激情而又深沉的文字。《新乡土中国》看起来是对这样一些特殊“小事”进行的解读,其实不然,它是作者试图理解当下乡村中国的一种努力。作者的关注显然超出了这些“小事”本身,它是作者试图建构理解转型期乡村社会性质的一种尝试,是作者反思学术界已有的研究和国家农村政策的结果。
当然,作者并没有停留在上述层面的讨论上,作者真正关切的是中国农村的发展问题。在这个问题上,作者既有宏观判断,又有点滴构想。作者认为,处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农村的现代化是一个较长的过程,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农村如何获得秩序,如何让农民过上温饱有余、体面而有尊严的生活,农村能否成为现代化进程中的稳定器,都应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这些问题的解决也要有新的思路。正是在此层面上,作者提出了乡村建设的新思路。在“农村儿童为什么会辍学”中,作者关注的显然不是一种现象,而是农村在现有的国家政治经济权利结构中的地位问题;在“老人协会”中,作者向人们展示了通过老人协会使村庄获得秩序的可能与价值;“乡镇体制改革的方式”一文则表达了作者对基层组织改革的思考。所有这些文章都表达了作者对中国乡村建设富有启发性的关切与设想。
作者始终将乡村研究与乡村建设有机地结合在实证的基础上,避免了空谈,因此,该书是成功的。目前从事农村研究的人很多,但从农村研究农村的却还太少。许多研究者由于过分强烈的来自西方的理论预设,很容易将中国农村的材料纳入到证明或证伪西方理论中去。这种做法对于理解和解决当下中国农村的实际问题意义不大。中国农村太大,农村情况也太复杂,不到农村调查研究,难以写出有份量的作品,也就很难为政府决策提供理论指导,这也是理论和实践脱节的原因。中国农村的发展正处在一个关键点上,正是学术界大有可为的时候,深入田野,也是社会的期待。在这方面,雪峰应该说做得不错。
以随笔方式写成的《新乡土中国》,还有便于阅读的优势。学术作品不应该是少数人的消闲品,它应该、实际上也可以成为大众的消费品。另外,随笔还具有纪录思想火花的优势,它也能生动记载学者的思想轨迹,从而也便于他人了解和与人交流,也许还有助于学术争鸣。
希望能看到更多的《新乡土中国》。
《新乡土中国》,贺雪峰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3月版。
来源:广西师大出版社
本版责编:孟婉霞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全国大学出版社
北京
安徽
重庆
福建
广东
甘肃
广西
贵州
河南
湖北
河北
海南
香港
黑龙江
湖南
吉林
江苏
江西
辽宁
澳门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四川
山东
上海
陕西
山西
天津
台湾
新疆
西藏
云南
浙江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
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