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教学内容改革的实践与探索——《建筑透视与阴影》的创作思想评析 - 理工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理工
教学内容改革的实践与探索——《建筑透视与阴影》的创作思想评析
2002-07-11 11:27:55  来源:  
 
王魁葵

“画法几何与透视阴影”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技术基础课程,怎样的教法适合我国国情是图学界多年研究的课题。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尽人意,只是在规定的时间内讲完课程的内容,学生做完相应的作业,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作业大多是“照葫芦画瓢”,很少有称得上发展学生创造性才能的练习。学生普遍觉得抽象难学。教学内容多与后继课程结合不密切。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李国生与黄水生编著的《建筑透视与阴影》一书就是基于上述的认识,本着培养应用型人才,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形体构思能力及表达能力的指导思想编写出来的。具体作法为:

(1)将“投影作图基础”(“画法几何”的基本内容)融合在形体的表达中,即从形体上的线面分析入手,按点、线、面、体的顺序组织教材,突出空间几何元素的投影规律,并逐步过渡到建筑组合形体和“构型设计”的教学环节中去。这种将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紧密结合的教学处理,有助于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将“透视投影”分成基本原理、实用画法、辅助画法三个部分。它们前后呼应、有机结合、各展其长、相辅相成,在突出形数结合的基础上,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透视投影的结构体系。在教材编排上作者打破常规将它紧接在“轴测投影”之后。这样处理有利于学生对三维形体投影理论的认识与深化;有利于掌握绘制建筑透视图的各种方法,突出了本课程的教学重点。

(3)将“正投影图中的阴影”和“透视图中的阴影”集中编排在一起,对学生深入掌握建筑阴影的作图规律也很有利。

(4)适时地在各章中结合教学进度插入一些工程实例及作业,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缩小与后继课程之间的距离。

此外,在教材内容方面,作者也作了如下的改革和发展:

(1)内容精选。在确保基本理论阐述清楚的前提下,加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具体运用。例如在投影作图基础部分不搞“多而全”,而将教学重点放在引导学生从现代建筑中吸取营养,进行形象思维,并落实到具体的课程作业中去。对“建筑透视与阴影”部分,亦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去掌握实际工作中必不可少的知识,而不过多地涉及属于纯学术研究的内容。

(2)推陈出新。根据多年来的教学实践,本书大胆地删去了传统教学中一些比较烦琐且不甚实用的内容;在编排和论述上则作了一些新的尝试。例如在点的投影中引入辅助投影的概念;在组合形体的投影中尽可能选用现代建筑造型作为题材,使学生初步获得造型设计的一些基础知识,以能顺利地完成相应的“构型设计”作业;从立体的投影开始就引入尺寸标注的概念,为根据尺寸画轴测图和用量点法画透视图埋下伏笔;在建筑透视中编入了实用性很强的特殊角度的透视作图和利用“半值量点法”解决灭点不可达时的透视作图(“半值量点法”是作者的研究成果)等,此外在透视作图的论述方面也有所创新。

值得一提的是,本书在编写时还十分注重系统性、科学性和实践性研究。书中定义,力求概念准确,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所举图例,尽量做到“让图说话”,即阅读图形本身就可以解决有关问题时,其所附文字说明就以启发性为主,尽量做到简单扼要。

例如关于投影的概念,作者摒弃了“源于灯光或阳光照射”的说法,而直接道出了它的实质“是指在一定的投射条件下在承影平面上获得的与空间几何元素一一对应的图形”。在“透视图中的阴影”一节中,作者把光线种类的称谓改为“侧光、顺光、逆光”这类贴近日常生活习惯的叫法。至于投影法分类,更是作了比较科学的、严密的论证。

当代大学生自我意识强烈,普遍具有较强的好胜心、事业心、责任感与求索精神。在教学进程中如果教师把本来并不复杂的问题讲得过细、过于琐碎,反而会引起他们情感上的抵触;不如提纲挈领地教学更能引发他们的独立思考,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例如,关于直线和平面的分类,求一般位置直线的实长与倾角等内容的编写就是这样处理的。在全书所有的图例中,凡是比较明朗的,一看就懂的,作者也就不再多用文字去说明;而对于比较抽象复杂的,才在关键的地方点出解题的要领。总之,书中处处留有余地:既有让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也留有让教师因材施教的契机。我们相信,在目前教改的大好形势下,如果教师善于因势利导,借助青年学生的进取心理,恰当地发挥该书的特点和长处,使教学质量再作一个新的飞跃,是完全可以做得到的。


来源:中华读书报2002.7.10
本版责编:孟婉霞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