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选择类型
出版社
代办站
普通会员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分类查询
综合查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购书指南
购物车
我的订单
征订单
存书架
小团购
二手书
优惠活动
关于我们
感悟、学理与情采的结合 - 书评园地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书评园地
感悟、学理与情采的结合
张剑
2003-07-10 13:28:24 来源:
陶文鹏是研究唐宋文学的知名学者。他的治学坚持立足文学本位,以古代作家和作品为本,从美学和艺术角度提炼概括,进而阐释古代文学发展演进的历程,努力发现和揭示一些带有规律性的问题。他近年来问世的《古诗名句掇英》(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苏轼诗词艺术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唐宋诗美学与艺术论
》(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几本专著,贯彻了这一治学倾向。尤其是《唐宋诗美学与艺术论》,选录了作者20多年来研究唐宋诗的20篇论文。文章长短不一,论题不同,但都从美学与艺术角度切入,鲜明体现了他的治学风格。
陶先生在该书的《唐诗艺术研究现状和思考》一文中说,诗歌艺术研究,须从审美的感情体验出发,使自己的心灵和古代诗人的心灵相感应,产生共鸣,进而调动联想和想像,进入诗歌的境界,感受诗的情思韵味。没有这种审美的感悟,只是纯理性的评判和冷冰冰的分析,体会不到诗人细微的内心活动和复杂的心灵历程,传达不出诗的情思韵味,也就谈不到艺术研究。这种“审美的感悟”,略近于宋人严羽《沧浪诗话》所说的“妙悟”。陶著中有不少灵光四射的感悟发现。论文多数发人所未发,具有开拓之思、创新之见。
例如唐代诗人孟浩然仅有诗歌传世,并无一篇文章。陶先生却从孟诗中钩索整理,发现孟浩然有一个以“清真”为核心的鲜明完整的诗歌美学观,而且这个诗歌美学观,是由陈子昂过渡到李白诗歌美学观的一座桥梁。《论王维的美学思想》,是最早也最全面细致地阐述王维美学思想的论文。一般人论王维,都着眼于王维的“诗中有画”,而陶先生早在80年代初,就突破了这个框框,相继写出《谈王维诗歌创造感觉意象的艺术》、《传天籁清音、绘有声图画——论王维诗歌表现自然音响的艺术》等文,细致地探讨了王维诗歌对各种感觉意象的创造,对王维诗歌表现自然音响的艺术,论析更是精彩纷呈。其他对常建、张旭、米芾、道潜、仲殊、惠洪、萧德藻等人诗歌艺术的研究也都带有一定的开创性。
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指出,“妙悟”的前提必须“多参”“熟参”。陶先生之所以在诗歌艺术研究上有灵妙的感悟,是与他转益多师、触类旁通分不开的。他有较扎实的中西美学理论基础,有较丰富的新旧诗创作经验,喜欢书法、绘画、音乐、电影等艺术,因此能够不局限于中国古代诗歌本身,而是努力打通古和今、中与西,吸收借鉴美学、艺术学、哲学、历史学、社会学、宗教学、心理学等学科的成果,因此论文视野宽广、角度灵活,常能发现新的问题,做出别人没有的阐释。尤其是他将诗歌与绘画、音乐、书法、电影等艺术结合起来研究,常有“神来”之笔。他说张旭“诗中有书”,说王维与常建的诗中有音乐境界,已令人惊奇;他由常建的音乐诗《江上琴兴》、《送李一尉临溪》,联系到日本当代风景画大师东山魁夷;在讨论李商隐运用幻象与幻境建造诗的高层和多层结构时,联系到美国意象派大师庞德;在论述李贺诗歌的色彩表现艺术时,联系到法国印象派艺术大师莫奈,更给人耳目一新的惊喜。
陶先生的论文注重学理的建构,他反对学术论文的平面化,即一、二、三、四或A、B、C、D地平列出文章的论点,然后举一两个例证了事。他强调论文应构思严谨、逻辑清楚、层层深入、前后呼应,要有理论的提升和概括。他从色相、明度和彩度逐次展开,不仅探讨李贺诗歌的色彩特点和设色手法,而且还将其深化到诗歌意象和意境的分析中去。他剥茧抽丝般逐步揭示宋代山水诗画的异质同构特点,概括出融画入诗的宋诗艺术特征和创作经验,进而发掘这种诗画一体化所蕴含的时代心理与审美情趣,从而使论文的学理意蕴显得相当厚重深刻。
陶先生认为,文学研究论文应当是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的结合,他十分欣赏鲁迅、闻一多、朱自清、宗白华、梁宗岱、朱光潜、钱钟书以及他的老师吴世昌、林庚、袁行霈等先生富有诗情画意的文字表达。常说诗歌是心灵的歌唱,缺乏情感怎么与古人进行心灵的交流?诗歌是文学中的文学,抒情诗是诗中之诗,没有文采怎么传达出美的诗意诗境?在他的文章中,文采斐然、饱含情感的段落不胜枚举。看他论析常建的《湖中晚霁》:“诗的前八句,便跳荡着光的旋律。鸣奏着色彩的音乐,抒发出诗人舒心的快意,放浪的喜悦,飞扬的神采,腾跃的诗心。诗人整个儿沐浴在这一片光色之中了。诗的后半篇,物像由清晰转为朦胧,色彩由浓变淡,诗人的情绪也由热变冷。夜色苍苍,一片混茫。但当繁星丽天,银汉灿烂,诗人又展开幻想的彩翼,想超脱混浊尘世飞往琼楼玉宇。”看他论述李贺诗的色彩:“这种色彩意象繁多密集、前呼后拥,纷至沓来,叠出层见的呈现方式,恰似苏轼在《百步洪》诗中‘车轮战法’地运用博喻一样,能够产生极强烈的视觉效果,引起一种令人恍惚迷离心旌摇动的整体性情感效应。李贺这种打乱节奏不顾和谐淋漓泼洒色彩的表现,使得他的诗歌犹如彩的雨瀑,色的涡流,而他的激情潮涌也就奔突纸上。”真是笔走珠玑,精采洋溢。陶先生的诗情、诗心、诗才、诗笔也可见一斑。
最后还想说一句,陶先生的理论专著一般都是多年的论文结集,篇幅不大,不尚空言,和当今学界风行的惟恐分量不重的注水猪肉式“巨著”泾渭分明,这是老学者治学的一贯态度,值得学习。
来源:中华读书报2003.7.9
本版责编:孟婉霞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全国大学出版社
北京
安徽
重庆
福建
广东
甘肃
广西
贵州
河南
湖北
河北
海南
香港
黑龙江
湖南
吉林
江苏
江西
辽宁
澳门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四川
山东
上海
陕西
山西
天津
台湾
新疆
西藏
云南
浙江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
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