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说文化素质 道科学精神 - 书评园地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书评园地
说文化素质 道科学精神
张岂之
2003-07-16 15:16:21  来源:  
 
 从1995年教育部开展大学素质教育时起,我得以和王义遒先生相识。我们常在一起开会,一起外出做文化素质方面的讲演。在相处的几年时间里,我越来越觉得义遒先生是一位既有科学精神又有很高人文素养的教育家,他有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又有厚实的教育理念。他曾经担任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多年,同时是一位亲临教学第一线的有造诣的电子学教授。

 2000年冬季我在《北京大学校刊》上(2000年11月5日)读到义遒先生的随笔《校园与水》,在写景中含蕴着教育哲理,和中国古代哲人一样用“水”来譬喻人生和教化。义遒先生有这样的话:“你看她清明澄澈,晶莹透底,却蕴涵无穷营养,让鱼虾游嬉成长,让自己生动活泼,恰似智者光明磊落,胸怀坦荡,他们包容治学中不同意见的砥砺与碰撞,这过程既锤炼了自己,又为创造、发展新说与新学开路;他们不厌惧瑕玷,视之为营养,从中领受教益,启发生机。”这里义遒先生形象地表述了他的教育理念,在他看来,“水”就是“文化”的代名词,“永远的校园,永远的水”,大学离不开文化,文化也离不开大学。我作这样的诠释,不知是否符合义遒先生的原意?

 我觉得这种解释是符合他的原意的。义遒先生于2002年为中国高等教育论坛所写的《大学要引领时代的文化潮流》就是证明。“引领”一词用得是多么贴切、中肯呵!义遒先生在这篇文章中说:“……这是否意味着……大学的活动应当完全围绕着国家和学生个人的经济目标来进行?或者,大学应当继续保持是一所文化中心,还是应当演变成一所‘经济中心’?这样的问题四年前英国牛津大学校长C.鲁卡斯先生也提出来过。他在北京大学百周年校庆的校长论坛上曾说:‘那么大学教育是否真要以经济需要的合适技术来界定呢?’”义遒先生这样回答:“我认为,大学作为社会分工的教育主体,她仍应是一个文化中心。”又说:“教育是一种文化。”联系到北京大学,义遒先生是这样看的:“北京大学在中国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领头作用奠定了她在中国大学中不可替代的独特地位。在这场运动中,北大的文化代表人物高举起科学和民主两面大旗,引领了新时代的文化潮流,对中国知识分子和整个民族发挥了思想启蒙的作用,对后来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展开作了文化酝酿和准备。这一壮举和后来许多文化上的先锋作用使北京大学当之无愧地成为中国的一流大学。”我在这里不厌其详地引用义遒先生的话是想说明,他的这本著作《文化素质与科学精神》(副题《谈学论教续集》)中的重要理念可以概括为:大学应当成为一个文化中心。

 义遒先生擅长于将深邃的教育思想用生动活泼的随笔写出来,挥洒自如,使人百读不厌。在关于大学的理念上,我很赞同他的看法,因此我能从他描绘的一石、一木、一水的“灵气”中体验到他内心的所思、所想。而义遒先生写的关于教育方面的论文大都含有新意,总会促使人们思考。他的论文注意全面性,而且擅长于进行严密的逻辑分析,加上他自己多年的大学管理经验,这就使得他的教育论文具有了很强的说服力,这几乎是高教界朋友们的共识。

 义遒先生将他近些年写的文章汇集成册,前面已提到,书名为《文化素质与科学精神》,上篇有随笔、短文、回忆文,下篇为论文、报告。唐朝诗人贾岛在《剑客》诗中的名句:“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今日把示君,谁为不平事?”义遒先生的这本书不止是“十年磨一剑”,而是数十年教育工作经验的积累和思想的提炼,今年恰好是他七十寿辰,这个时候将他自己的人生经验、教育理念奉献给社会,这是很有意义的,同时应当承认这是教育界的精神财富之一,值得向读者朋友们如实地、郑重地加以推荐。

  (《文化素质与科学精神》,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3月第1版)



来源:中华读书报2003.7.16
本版责编:孟婉霞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