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选择类型
出版社
代办站
普通会员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分类查询
综合查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购书指南
购物车
我的订单
征订单
存书架
小团购
二手书
优惠活动
关于我们
人大版“经济学系列”策划人语 - 编辑荐书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编辑荐书
人大版“经济学系列”策划人语
2003-08-12 14:38:43 来源:
经济学到了20世纪才真正进入一个群星璀璨的时代。在20世纪,经济学第一次有了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这个体系包容了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这两个主要的领域。经济学家们在这两个主要的领域不断地深耕密植,使得经济学的分析方法日益精细完美。经济学家们还在微观和宏观这两个主干之上发展出了许多经济学的分支,比如国际经济学、公共财政、劳动经济学等等。体系的确立奠定了经济学的范式,细致的分工带来了专业化的收益。这正是经济学能够以加速度迅猛发展的原因。
走进经济学的神殿,人们不禁生出高山仰止的感慨。年轻的学子顿时会感到英雄气短,在这个美仑美奂的殿堂里做一名工匠,付出自己一生的辛勤努力,哪怕只是为了完成窗棂上的雕花都是值得的。
然而,21世纪悄然降临。经济学工匠向窗外望去,发现在更高的山冈上,已经矗立起一座更加富丽堂皇的神殿的脚手架。我们的选择在于:是继续在20世纪的经济学殿堂里雕梁画栋,还是到21世纪经济学的工地上添砖加瓦。
斯蒂格利茨教授,这位21世纪的首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曾经发表过一篇文章,题为《经济学的又一个世纪》。在这篇文章中他谈到,20世纪的经济学患了“精神分裂症”,即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脱节,这种脱节既表现为研究方法上的难以沟通,又反映出二者在意识形态上的分歧和对立。21世纪将是经济学分久必合的时代。一方面,宏观经济学正在寻找微观基础;另一方面,微观经济学也正在试图从微观个体的行为推演出总量上的含义。这背后的意识形态的风气转变也值得我们注意。斯蒂格利茨教授曾经讲到,以下两种主张都无法正确估计市场经济的长期活力:一种是凯恩斯式的认为资本主义正在没落的悲观思想;另一种是里根经济学的社会达尔文主义,表达了对资本主义的盲目乐观。我们已经接近一种处于两者之间的哲学,它将为我们的时代指引方向。
21世纪的经济学将从纸上谈兵转变为研究真实世界中的现象。炉火纯青的分析方法和对现实世界的敏锐感觉将成为经济学研究的核心所在。
“当代世界学术名著·经济学系列”所翻译的主要是处在20世纪和21世纪之交的经济学著作。这些著作在学术的演进过程中起到的更多是传承的作用。它们是20世纪经济学的集大成者,也是21世纪经济学的开路先锋。这些著作的作者大多有一个共同的特征。他们不仅是当代最优秀的经济学家,而且是最好的导师。他们善于传授知识,善于开拓新的前沿,更善于指引遥远的旷野中的方向。如果不惮“以偏概全”的指责,我们可以大致举出21世纪经济学的若干演进方向:博弈论将几乎全面地改写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将日益动态化;政治经济分析尝试用经济学的逻辑对复杂的政策决策过程有一个清晰的把握;经济学的各个分支将“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平等、道德等伦理学的讨论也将重新进入经济学。
介绍这些著作并不仅仅是为了追踪国外经济学的前沿。追赶者易于蜕变成追随者,盲目的追随易于失去自己的方向。经济学是济世之学,它必将回归于现实。重大现实问题的研究更有可能做出突破性的创新,坚持终极关怀的学者更有可能成长为一代宗师。中国正在全方位地融入世界经济,中国的国内经济发展也到了关键的阶段。我们推出这套丛书,并不是出于赶超的豪言或是追星的时髦。我们的立足点是,在世纪之交,经济学的发展也正处于一个关键的阶段,这个阶段的思想最为活跃,最为开放。这恰恰契合了中国的当前境况。我们借鉴的不仅仅是别人已经成型的理论,我们想要从中体会的正是这种思想的活跃和开放。
这套丛书的出版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以及留学海外的许多专家、学者参与了这套译丛的推荐、翻译工作。这套译丛的选题是开放式的,我们真诚地欢迎经济学界的专家、学者在关注这套丛书的同时,能给予它更多的支持,把优秀的经济学学术著作推荐给我们。
摘自《
策略思维
》
本版责编:孟婉霞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全国大学出版社
北京
安徽
重庆
福建
广东
甘肃
广西
贵州
河南
湖北
河北
海南
香港
黑龙江
湖南
吉林
江苏
江西
辽宁
澳门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四川
山东
上海
陕西
山西
天津
台湾
新疆
西藏
云南
浙江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
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