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活动在全世界华人社会里有悠久历史,亦称为上元节、小正月、元夕、小年或灯节,又称为元宵、元宵节、上元、正月半。
元宵灯俗
本文节选自《趣说中国老节日》订购
说起元宵节,大家首先会联想到灯节,为什么叫灯节呢?因为元宵节要举行盛大的灯会,各式各样的花灯装点元宵的夜晚,伴随着各种表演和游艺项目,以及灯会上川流不息、拥挤不动的人流。元宵举办灯会始于何时?
据《隋书·柳彧传》记载,开皇十七年(公元597年)御史柳彧向隋文帝奏云:
霜见京邑,爰及外州,每以正月望夜,充街塞陌,聚戏朋游。鸣鼓聒天,燎炬照地,人戴兽面,男为女服,倡优杂技,诡状异形。
正月望日指正月十五,“燎炬照地”说的是灯,“人戴兽面,男为女服,倡优杂技,诡状异形。”说的是灯会上的社火表演。这说明隋代元宵灯会已经形成。
元宵灯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壹 元宵灯彩
灯彩其实就是花灯,因为要把灯装扮得漂漂亮亮的,所以称为灯彩。上面说过,灯会出现在隋代,但隋代的灯彩比较简单,还停留在“燎炬照地”的层面上,形式比较简单。到了后来,元宵灯彩不断推陈出新,花样百出。下面给大家介绍一下历史上出现过的几种规模比较大的灯彩。

(一)灯轮
到了唐代灯彩有了很大的发展。据《朝野金载》记载:“睿宗先天二年,正月十五,十六夜,于京师安福门外,作灯轮高二十丈,衣以锦绮,饰以金玉,燃五万盏灯,簇之如花树。”
可见,元宵灯彩唐代比隋代有很大进步。读者可能会有疑问:唐代统治者不是吸取了隋朝灭亡的教训,比较爱惜民力,不铺张浪费了吗?
那是唐朝刚建立的时候。因为国库空虚,加上亲眼见到隋朝奢靡而亡的教训,所以开国的皇帝唐太宗比较俭省。有一个小故事很能说明问题。
有一年除夕,唐太宗命人把宫殿装饰一新,到处张灯结彩,然后请隋炀帝的夫人萧后来看,唐太宗就问萧后,过节的布置和隋炀帝比怎么样?萧后说,他是亡国之君,陛下是开国皇帝,两人根本没法对比。唐太宗说,那你说说隋炀帝过节都是怎么弄的。萧后说,隋炀帝时,过节期间每天晚上燃起几十堆大火,烧的全是名贵的沉香木,如果火不旺,就往火上浇“甲煎”助燃。甲煎是一种名贵的香料,用甲香、沉香、麝香等名贵香料制成,里面含蜡和油脂,所以能助燃烧。萧后说,一晚上就要烧掉沉香木二百车,甲煎二百石,唐太宗一听大吃一惊,说这是高帅富们干的事,他比不了,赶紧作罢。其实以大唐帝国的实力,未必做不到,只不过不愿意铺张浪费罢了。但是到了唐睿宗,已经是唐朝的第六代君主了,承平日久,奢靡之风渐起,灯彩的规模也就越来越大。宋代,灯彩的规模更上一层楼,出现了鳌山。
(二)鳌山
鳌山又称灯山、彩山。这是一个人为搭建的巨型布景,上面可以放置成千上万的灯盏,供人玩赏。《梦粱录》中就记载了元宵节搭建鳌山的情景:
昨汴京大内前缚山棚,对宣德楼,悉以彩结,山沓上皆画群仙故事,左右以五色彩结文殊、普贤,跨狮子白象,各手指内五道出水。其水用辘轳绞上灯棚高尖处,以木柜盛贮,逐时放下,如瀑布状。又以草缚成龙,用青幕遮草上,密置灯烛万盏,望之蜿蜒,如双龙飞走之状。

能够制作出如此复杂的高山、流水、瀑布,映以灯烛万盏,苍龙飞腾,可见宋代鳌山规模之大。鳌山好看是好看,就是有个致命的缺点——容易失火,一座鳌山需上万盏灯,那要是着起火来根本就没法救。《水浒》第六十六回有段“时迁火烧翠云楼,吴用智取大名府”,为什么说是智取大名府呢?就是利用了鳌山。小说中说到,梁中书为了粉饰太平,在市中心搭起几座鳌山,在州桥边搭起一座鳌山,在铜佛寺扎一座鳌山,在翠云楼前搭起一座鳌山......小小一个大名府,搭了五座鳌山,而且都是灯烛万盏,正好给梁山好汉们借机放火提供了条件,所以吴用派时迁到翠云楼放火为号,为什么要放火为号,因为他知道鳌山一旦着火根本没法救,五座鳌山就是五座火山,怎么救啊。吴用利用了鳌山的这个弱点,借机防火制造混乱,夺取了重兵把守的大名府,所以叫智取大名府。
宋代的灯山不仅规模大,而且品种多。古代文献中关于宋代登山的描述有根多。例如,宋·周密《武林旧事》中专门有“灯品”条,对宋代的花灯品种有详细的介绍。可以说,几乎后世灯会上所有的花灯,在当时都已经出现。当时最出名的两种灯,一个是万眼罗,一个叫琉璃球,范成大《吴郡志》中说:“上元影灯巧丽,它郡莫及,有万眼罗及琉璃球者,尤妙天下。”所谓万眼罗,就是灯用很细的竹篾扎成,竹篾间留出许多很细很细的小眼儿,用不同颜色的彩纸裱糊,看上去灯眼细密,五彩缤纷,故名“万眼罗”。琉璃球就是琉璃灯,我们知道我国古代不能制造玻璃,只能利用青铜器脱蜡铸造手段制造出琉璃球,里面燃灯,故名琉璃灯。这在当时已经是非常高级的灯。
(三)九曲黄河灯
明代出现了一种新的灯品——九曲黄河灯,在《如梦录》中记载了明时开封周王府过元宵的情景:
至十五日,上元佳节,又名元霄节,周府菜园内,扎架鳌山,高结彩棚,遍张奇巧花灯,不啻万盏,辉煌炫目,有如白昼。下依松柏,栽就竹竿,扎成九曲黄河。

这里说的“九曲黄河”指的就是九曲黄河灯。九曲黄河灯由横竖各19根杆子,共361根杆子组成,杆头有灯。摆成曲曲折的阵势,每一阵势叫一曲,共摆成九曲,因与黄河的九曲类似,故名九曲黄河灯。京城北京也有此灯俗。明《帝京景物略》记云:
十一日至十六日,乡村人缚秫秸秆作棚,周悬杂灯,门径曲折,藏三四里,入者如不得径,即久迷不出,曰‘黄河九曲灯’也。
“九曲黄河灯”据说源自《封神演义》。在《封神演义》中,三霄娘娘的师兄赵公明(即后来的武财神)被姜子牙用钉头七箭书射死,三霄娘娘为了给师兄报仇,在西岐的大营前布下“九曲黄河阵”。三霄娘娘指的是云霄、碧霄和琼霄三位道姑。这个九曲黄河阵非常厉害,人一旦进入就会迷失方向被困在阵中。三宵娘娘用这个阵法将玉虚门下的十二位真人困在阵里无法脱身,最后姜子牙只得上昆仑山请出道教的祖师元始天尊和老子才破了此阵。从这段传说看,九曲黄河灯的形成可能受到道教的影响。

围绕着“九曲黄河灯”形成了“转九曲”的习俗。转九曲的目的是祛病消灾。如前所述,人们认为元宵期间的灯火可以消灾解难。康熙《龙门县志》记载:
自十四至十六日夜为度,县城及各堡多建灯廒,并立木杆曲折环绕,擎灯三百六十一盏,名“黄河九曲灯”,男女中夜串游,名为“去百病”。
后世还在九曲黄河灯的基础上发明了新的玩法,如清乾隆七年《延庆州志》卷三风俗云:
上元节张灯三夜,或作黄河九曲灯,共灯三百六十盏,或作混元一气灯,共灯五百盏。
清代在九曲黄河灯的基础上,进一步创造出“混元一气灯”,灯盏多达五百盏,其做法当然是从“九曲黄河灯”发展而来的。
(四)龙灯
大家都知道,元宵节的晚上要耍龙灯。耍龙灯在隋朝已经出现,隋炀帝时代的社火表演中就有“黄龙变”的表演项目。

龙灯首先是一种灯,也可以称为“灯龙”。如《续外冈志》:“向日乡人编竹为龙,联千百灯笼为身,锣鼓喧闹以迎社神。”
“民国”《同安县志》:“新年元宵,城乡多舞龙灯。以布绘一龙,首尾鳞鬣,幂于篾段,中燃蜡烛。”说明龙灯内部是点灯燃烛的,是一个连缀而成的大灯笼。可能是因为中间燃烛容易失火,很多地方在舞龙灯的时候把灯珠去掉,只剩下舞龙了。
贰 元宵灯会
元宵灯会过去都是由民间组织的。民间如何来组织灯会呢?主要通过办灯社、设灯官的办法。如康熙《龙门县志》云:
“上元节”,公拟一人作灯官,地方官给以札付,择日到任,仪从拟官长,各铺户具贺资,以为工役费。街房灯火不遵命者扑罚,无敢违。
设立灯官的初衷可能只是为了灯会的组织和管理。
灯官有专门的官服袍带,有各种仪仗队列;有为他服务的“衙役皂隶”。有办公的专门机构“灯政司”,一个完整的“衙门”被装扮出来。有的地方甚至还为灯官准备了官太太,当然是男子假扮的。
 南方虽然没有灯官,但是有相似的灯头制度,每年春节推选出村落中一小部分人,出面组织当年的“闹元宵”活动,这部分人要负责请匠人扎灯,组织灯班,收集财物,负责账目支出等内容,被称为“灯头”。灯头制度基本上属于一种民间的集体决策机制,凡事均由灯头们开会决定。但是,如果灯头较多,有的地方又会在众多灯头的基础上再推出一个“总灯头”,这个总灯头对灯班的运作负全责,有点类似北方的灯官。
相关推荐:

《趣说中国老节日》河南大学出版社 订购
内容简介:
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华文明的缩影,它具有丰富的文化内容和精神内涵,也是一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该书挑选了中国传统节日中代表性节日,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重阳节等,以文字和图片等形式,介绍其起源、发展、演变及主要节俗、故事传说等,融民俗知识普及、学术研究、历史知识、民间文学于一炉,注重学术性的同时兼具趣味性和普及性,力图用有趣的解读给读者普及中国传统节日常识,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封面来源:https://image.baidu.com/)
来源:河南大学出版社微信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