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中国菊文化经典读本》(订购)
有一种花,屈原愿“餐”之落英,陶渊明“采”之东篱,李清照不惜“人比黄花瘦”……这种花既能远观,又能近赏,既能入药,又能泡茶、泡酒,画家热衷于描摹它的神采,诗人热衷于歌咏它的风姿,它从古至今一直在中国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它的名字就是——菊花。
菊花是原产于中国的多年生草本植物,花色明艳多变,极富观赏价值,是种植地域最广的花卉之一,亦是中国传统名花。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我们的古人留下了很多与菊花有关的文化遗产。远在西周时代,《礼记》中就记载“季秋之月,鞠(菊)有黄华”。这是以菊花在秋季最后一个月的开放来形象地点明月令。之后,菊花次第涉及园艺、文学、饮食、医药、器物等诸多文化门类,中国的菊文化可谓竞彩纷呈、蔚为大观。

[明]王仲玉《陶渊明像》 (故宫博物院藏)
菊文化主要表现为文学吟咏和社会应用两端。中国古代的菊花文学繁荣丰富,屈原和陶渊明是对古代咏菊文学贡献至伟的文人,屈原“餐秋菊之落英”,确立了菊花高洁坚贞的品格;陶渊明“采菊东篱下”,赋予了菊花闲适隐逸的内涵。
后代文人在他们的基础上继续歌咏,不断赋予菊花新的寓意,例如:孟浩然说“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为菊花增添了一段友情;杜牧说“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为菊花增添了一种民俗;黄巢的诗句“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为菊花增添了一分阳刚之气;李清照的词句“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又为菊花增添了一丝阴柔之美;
菊花更以其“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堕北风中”(郑思肖《题画菊》)的傲骨气节,进入“四君子”行列,梅、兰、竹、菊成为最具中华文化意韵的典型意象。

清院本《十二月令图》之九月赏菊(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中国古代菊花的社会应用以食用、药用为主,兼有装饰器用,前者如菊花酒、菊花茶、菊花糕、菊花粥甚至菊花火锅等,不一而足。对此, 宋代《全芳备祖》记述得非常详尽和深刻,历数菊花“所以贵者,苗可以菜,花可以药,囊可枕,酿可以饮。所以高人隐士篱落畦圃之间,不可一日无此花也”。后者如培育菊花作为观赏盆景,簪戴菊花作为头饰,绘制菊花图作为艺术品,或在手工艺制品中广泛运用菊花图样等,菊花早已融入了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之中。 在民俗文化的演变中,菊花还具有了吉祥、健康和长寿的意义。

元稹《菊花》诗意图 出自明代黄凤池辑《新镌七言唐诗画谱》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我国的菊文化历史跨度大、表现形式多,特别是其由品赏的花卉到标举“隐逸”、高洁“君子”的比德历程,更彰显了菊花与民族文化的深度遇合,由此生发了多重的艺术魅力与精神意义,创造出璀璨的民族文化盛宴。
而这一切,均可借由《中国菊文化经典读本》一书得以细细展现。
本书简介
《中国菊文化经典读本》由植物文化学者石润宏博士选注,全书在浩瀚的中国古代文献典籍中精挑细选出130余则名篇佳作、知识掌故等条目,均有通俗详尽的注释和生动活泼的品析,并配以精美的图片和解说文字,从而别开生面地赏介了与菊花的植物特性、社会应用、文化风貌和价值意义等四大类内容有关的经典作品,全景式梳理了中国源远流长的菊文化。
这部读本按照本草探源、种植技艺、实用价值、观赏园艺、文学吟赏、绘画表现、民俗节庆、器物造型、神韵品格、价值地位等10章次序,娓娓道来菊文化的前世今生,展卷阅览,纵观古史,徜徉花海,您一定能够真切感受到中国菊文化的博大精深,体会到由中国古人锻造出的菊花精神的无限风采和古今如一的强大生命力。
菊文化滋养了中国历史上无数位贞人高士,也一定会启迪和鼓舞着今人走向未来。
本书样章



来源: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