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媒介盲盒:数字时代的媒体业猜想》(订货)
杨吉 著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1.为什么会写这本书?
以书为媒,从阅读中寻迹媒体业的行进方向与路径,这个想法由来已久。
两个原因促成了此一动念。我在浙江传媒学院执教数年,主要讲授《新媒体概论》和《网络与新媒体著作导读》两门课程,其面向的学生多来自播音主持、英汉双播、影视编导、网络与新媒体等几个专业。从院系设置与专业方向来看,它们恰好呼应了当前媒体融合时代背景与发展态势——既有传统主打,也要创新实践。但很难说,可以厚此薄彼或彻底割裂。在课堂上,我的任务在于引导学生对数字时代有更全面和深入地认知,设定不同的专题进行讲解是惯例,教学之中或课后推荐书单是补充,尤其是后者,对于那些限于授课时间无法延展或碍于不同学生接受度不一的情况下,针对性地拓展阅读是一种有效且必要的教学手段。数年下来,手头积累了一批集中在新闻传播、互联网与新媒体领域的优质书目。
另一方面,长期为《传媒评论》《上海证券报》等媒体撰写书评专栏,所涉书类也多为泛财经、媒体方向。以这五、六年为周期粗略统计,发表文章百余篇。如果筛选出那些有关网络、传媒类主题的稿件,再收录一些其他未刊发的同类文章以结集成册,作为一本出版物,它至少有两个出自作者的期许:记录个人阅读经历的和汲取他人智识灵感的——两者共同指向了数字化时代下,我们该如何重新定义和观察媒体业。
一本评论录或一册随笔集,这样的写作体例于我而言并不陌生。加之十多年前出版的《21世纪的书》《财智书架》《伟大CEO必读的50本书》《时代精英必读的50本书》,以及后来相继推出的《聪明投资者的修炼》《营销高手必读的55本书》《数字时代的必修课》等,通过书评、导读的方式,将各自不同领域的理论、学说、新知、思想等予以介绍与阐释,这不失一种简单快速、直达要旨的学习与分享方式。这次,我们把议题切换至传媒场域。
曾几何时,纸媒会比较推崇这种面向公众的荐读类、赏析性的文本写作,其对象选择不管是书评、影评,还是乐评、食评,它们恰好满足了忙碌、纷繁、快节奏的现代都市人群“三无状态”下的信息需求,这“三无”包括无专心、无闲暇和无所从。而相关一批作者、作家群体的存在及其书写,则为这个“信息集市”“观念市场”提供了琳琅满目而又精彩纷呈的可选方案。
然而许多年过去,媒介的形态变了,传播的渠道变了,表达的手法变了,措辞的运用也变了,与此同时,作者、受众肖像可能变了,公众普遍关心或关切的话题也可能变了,但仍不变的是快速变化的时代与人们对资讯、观点的渴求。
这里,我无意贩卖某种“焦虑感”,也毫不刻意营造“紧迫性”,但以下表述或许该不言自明:信息时代,不缺的是信息,而稀缺的反倒是我们的注意力与有价值的思想;不是每个人都需要来场观念的冒险与探寻,但阅读自有其裨益,它有助于我们认知迭代、避免被愚弄。
2.为什么是媒介盲盒?
这是本书的策划编辑佟周红女士的建议。在此之前,我想过若干个书名,如“新闻业的数字梦”“媒体数字化转型”“数字媒体的未来”等,虽然都点出了本书拟探讨的主旨,但从吸引力角度看,会略显普通——编辑就是这么直言不讳。我由衷地感谢她灵机一动想出来的标题,她对大众图书市场的判断和直觉,在尽可能帮助这本书有幸与更多的读者见面。
“盲盒”的比喻确实恰如其分。这个潮流玩物在这一两年里突然大肆流行,小孩子喜欢,大朋友也热衷跟风。它的平民价、随机性、游戏感以及社交化的属性,令人上瘾。外观一致的包装,在它被拆封之前,永远不知道里面会是什么,仅凭这一点就极为精准地拿捏了人性中的好奇心与窥探欲。所以“盲盒+”的商业模式迅速切入年轻族群之中,而盒中之物从玩偶、零食、美妆、文具、书籍、动漫周边乃至活体宠物不一而足。
“这些文章彼此并无逻辑上的接连,但它们又围绕着媒介生态、媒体发展或融媒转型而展开,它何尝不像一个‘盲盒’,在打开书本或翻到下一页之前,读者都未必知道它会是什么。”我清晰地记得佟周红编辑当时在咖啡馆两人碰头时说的话,虽然不是完全的复刻,但基本意思不会差了。
我挺钟意用“盲盒”这个提议,它会有很明显的阶段感。日后回看本书,从书名中便能很快找到这部作品诞生的大致时间段,并且,它承载了创作者的一些构想或者说希望——以跨越时空的方式,在想象中与读者来一场饶有趣味、富有启迪的交谈。
3.为什么作如此编排?
正如你们拆封后所看到的,主体正文由三个部分构成,它们分别是:上篇“文本·观念”、中篇“标本·案例”和下篇“话本·前沿”,外加一个书单推荐的附录。
每一篇章的命名均有所指,亦是某种系统的分类。在“文本·观念”里,我侧重把新闻、传播、公关、互联网与科技领域中一些经典或杰出作品的导读、评论文章收录其中。通过这些优秀文本,我们能尝试建构出一个较为完整的知识轮廓和观念体系。这对我们认识媒体业的变迁有价值观和方法论上的意义。
“标本·案例”是对传媒业中部分标杆人物、卓越公司和典型案例的评介。在这之中,不乏一些业界的大佬、领袖、前辈,他们功绩彪炳、地位显赫、声名在外,他们是值得我们尊敬和学习的人,同样,他们也顶着数字化冲击下媒体转型、市场突围的压力;他们也不得不面对后生可畏的更年轻网络世代的崛起,需要调整策略和产品形态,以满足这批“后浪”越来越刁钻和多变的口味。从他们的故事里,我们可以读到一些经验,也能感知某些教训,后者甚至价值数亿美金。
“话本·前沿”里的一些文章往往话题性十足。它们所探讨的是一些时下热门的议题。例如面对人工智能、机器人逐渐被推广应用,如何避免在“人与机器的赛跑”中,人类最终输掉了比赛、丢掉了饭碗?怎样看待无孔不入、无所不在的大数据应用场景,我们的信息可能遭泄露、隐私容易被侵害?以及,人们关注的媒介渠道在急速转移,当报刊停止印刷、当频道宣布关停,真的是丧钟为传统媒体而鸣了吗?抱歉的是,不少问题我无法给出答案,以及有些回应本身未必周全,但开放、包容、协商的对话与沟通,正是对待这些问题的应有的立场或正确的姿态。
除了目录架构,每篇文章里都设置了“导读”和“笔记”的设计。“导读”是文中关键语句、精彩观点的摘录,而“笔记”是基于每篇文章所涉话题提纲挈领的总结,它是二次创作的产物,是媒体数字化转型的建议策略、行动指南。
4.为什么对未来审慎?
这本书很多内容基于过去,却重点着眼未来。当前,国内媒体界普遍关心如何尽快实现转型融合,追求社会与经济效益的双丰收。此项构成了近些年业界热衷探讨、研究的课题。对此,国内不乏相关出版物,例如《手机新闻的兴起与媒体融合研究》《媒体融合时代的内容生产与信息传播》《媒体融合与移动传播:产品、平台与用户》《媒体融合:顶层设计与平台构建》《媒体融合:策略与案例》《媒体融合的芒果实践报告》等。它们中绝大多数是学术论丛,也有一些产业分析,但总体而言,对升维融合的征程展现出憧憬与乐观。相较之下,本书从形式到结论略有不同。
本书不是一部学术著作,虽然它的理论性不弱。就文本类型而言,将其定位成一本评论随笔集是贴切的。虽然书中近百篇文章各有议题、各有论点,但它们所集中呈现出的却是一种对媒体未来审慎的基调。
审慎或些许持有的忧虑是站在传统媒体革新的立场、是处于公众智识状况的角度。就像在书中有多篇文章会谈及传统媒体对于来自新媒体的市场“侵入”与“蚕食”,往往屡战不胜却又不得不奋力坚守。探究个中缘由,体制的、观念的、制度的、技术的、文化的、资本的、人才的各维度的表现与这个时代的疏离与格格不入,都可能是阻碍真正融合的罪魁祸首。其实这些道理许多业者都懂,也深知“变法图强”的要义与措施,但苦于某些不言而喻的牵绊,而无奈眼睁睁看着内容市场、意见领地逐渐拱手相让于新媒体平台。
当然,有些是限于技术壁垒所无可奈何又无能为力的。譬如,就电视媒介而言,它物理属性决定或限制了它在同一频道、同一时间内只能上一档节目,所以得精挑细选、按照最大收视率的考虑来编排节目;但视频网站就完全不一样了,在单位时间内,它可以同步上线播出若干个节目。所以,两者相比,在编播技术维度上电视台就落后于网站了。所以传统媒体只好众口难调却又极尽所能照顾周全;而新媒体大可以分众传播、精准推送的同时兼顾各取所好。
事实一再证明,互联网发展与应用至今,它并没有显示出网络思想先贤们所畅想与勾勒的“乌托邦”盛景、一个自由之地。相反,在线上世界中它仍有中心架构、并不扁平、位阶分明、伴有数字鸿沟、网络犯罪,甚至社交媒体成了滋生不实谣言、虚假新闻的“温床”。这与我们想象中的网络使用目标大相径庭,但亟需正视。
借助网络,人们在信息获取上唾手可得、交流时可打破时空壁垒实时同步,即便在物理上足不出户,但在认知上却可以自由地抵达全世界,有更广阔的视野。这原本是我们所信奉的和认为应当是那样的状态。但结果不免让人失望。“键盘侠”“数字暴民”“网络霸凌”“信息茧房”“人肉搜素”等一再出现,而过激的反智主义、狭隘的民族主义、乖张的巨婴行为、暴戾的群体极化,都长期在网络空间游荡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网络使现在社会在信息生产与传播上成本低廉,但很多人却把这种“廉价”用在了制造噪音、杂音之上。
我会寄希望本书在重塑公众媒介素养上尽点绵薄之力,而不仅仅只是关注传统媒体的困境与重生。在此意义上,本书在“盲盒”之外更需要扮演的是“水晶球”,透过它,与诸位一道看清数字技术会带给媒体与新闻业怎样一个未来。
本文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媒介盲盒:数字时代的媒体业猜想》序言。
来源: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