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新的创意”从何而来——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类比思维》序言 - 精品书摘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精品书摘
“新的创意”从何而来——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类比思维》序言
细谷功
2022-03-04 08:41:20  来源: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书名:类比思维订购
书号:978-7-300-30085-6
著者:[日]细谷功
译者:孙晓杰
页数:163
定价:59.00元
装帧:精装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不仅做产品策划和新项目构思的人需要创意,大部分人多多少少都需要创意。创意并不神秘,很多新的创意是通过“借鉴、组合”而产生的。本书正是基于这个核心观点写就的。那么,如何把已有的创意“借用过来”呢?本书提倡运用类比思维。创意的构思能力由两大要素构成:一是“拥有多样的知识和经验”;二是“把这些多样的知识和经验作为构思新创意的对象”。类比思维在第二个要素上会起非常大的作用。

  杂学博士和创意大师之间的差距,就体现在是否拥有类比思维上。据说对夏目漱石和西田几多郎也产生了很大影响的19世纪美国哲学家、心理学家代表威廉·詹姆斯说过这样一句话,“评判才能的最佳指标就是是否具有类比的能力”。

  类比思维是人们或多或少都会具有的思维能力,它的活用方式会因人而异。人与人之间的类比思维能力会有十倍,甚至百倍的差距。类比思维能力强的人会把所有的事情都关联起来思考,在把所有的现象作为输入(学习)对象的同时,也会把所有的现象作为输出(运用)对象。与此相反,类比思维能力弱的人会把所有的现象分开思考,认为“这个是这个,那个是那个”,不会把它们关联起来加以运用。也因为完全只从一点思考,不仅输出效率非常低,而且很难产生新的创意。

  拥有了类比思维,在日常生活中就会注重事物或现象之间的关联。与此相反,如果平时不习惯进行类比思考,不考虑“关联性”,就会把一个一个的现象分开来理解。我们把“关联性”进一步组合、系统化后就会形成“体系”。所谓类比,就是透视隐藏在复杂现象中的本质,把它应用到其他领域。“透视本质”是类比的基本思考方式,也是本书想要介绍的关键方法。

  与不具备类比思维的人相反,有些人习惯了浅层次类比,所以并不会有意识地对其进行体系化思考和深度解读。

  本书的目的在于:揭示类比思维的机制,帮助大家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彻底地运用类比来“汲取精髓”。

  类比虽然听起来通俗浅显,但解读人类的思维却是深奥且宏大的主题。本书不仅深入到类比思维的根本原理,而且关注“如何做”,注重将原理应用于工作中的这一实用性。相应地,本书介绍的类比思维方法也许不能即刻见效,但是应用范围广,有可能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人们的思维模式。

  类比思维与抽象思维紧密相关。把一个一个现象抽象化后,对其本质加以应用可以说是人类智能的基础,是高智力活动。以前的学校教育和企业教育一直没有把“抽象化”作为重点。本书欲通过弥补这一点,为激发人人具有的潜在能力(哪怕是一点点)贡献微薄之力。

  本书的特点是列举数学、物理等科学领域和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因此,也希望大家把本书视作运用类比思维的“大脑体操”参考书。既然“直接模仿相似的东西不是类比”,那么比起马上就能“原封不动”地加以运用,本书想让大家从多种维度和视角掌握类比思维方法,希望每一位读者从各自的角度理解、思考和活用这些方法。

  当今时代迎来了世界观大变革。从“以日本为中心的思维模式”到“全球化思维模式”,从“组织是主角”到“个人是主角”,从“均一性”到“多样性”,从“物理空间”到“虚拟空间”,从“封闭”到“开放”,从“硬关联”到“软关联”……因为形式各异,环境的变化要求我们不要分别应对一个个事物和现象,而是要进行大的体系变革。这样的时代首先要求我们不对单独的事物和现象进行具体讨论,而要进行抽象化的体系层面的探讨。类比思维能力就是进行抽象化的体系层面的探讨必须具备的能力。

  本书的独特之处,我认为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是以类比思维为主题,使用具体案例,深入、透彻地阐明类比思维的体系。市面上以构思能力为主题的书就类比思维进行过简要介绍,但以类比思维为主题,甚至深入到其基本原理层面的书几乎没有。

  第二是阐述类比思维体系在工作及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类比作为认知科学和认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频繁地被提及。但在工作之外,类比被认为是与个人能力相关的“艺术”,还没有建立起可以复制的流程及方法论。本书旨在成为沟通学术界与工作及日常生活之间的桥梁。

  第三是为了便于理解,本书介绍了覆盖各个领域的通俗易懂的案例。这是因为本书想要把抽象化和“透视本质”的思考方式以读者能够理解的方式告诉他们,而不是希望他们原封不动地照搬具体的案例。这是笔者一贯的用意。
 
  期待通过本书,“类比”能作为一个热门词扎根于生活和职场。在提出新点子之际,人们能将其作为“可复制”的工具推广开来。

  本文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类比思维》序言。

来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本版责编:金洋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