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站在高处教书,别让自己成了学生的天花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高中语文学习任务群教学笔记》 - 书评园地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书评园地
站在高处教书,别让自己成了学生的天花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高中语文学习任务群教学笔记》
刘晓倩
2022-03-07 13:13:35  来源: 北京大学出版社 
 

书名:《高中语文学习任务群教学笔记》(订购
作者:吴欣歆
ISBN:978-7-303-26203-8
定价:48.00元
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为一名教师,似乎总是在教别人学习,似乎总是处在“输出”的环节。但是如果能看到更广阔的田野和远方,无论是于自己,还是于学生,都是一件幸事。

  这个寒假,我得以通过吴欣歆老师的《高中语文学习任务群教学笔记》看到了更广阔的远方。

学习笔记:

撑一支长蒿,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这本书,我完整地看了三遍。

  第一遍用两天的时间读完。那两天,基本上除了睡觉,都处于手不释卷的状态。“学习任务群”本就是一个高度概括、综合的教学理念,也是一个融合语文课程诸多要素,落实言语实践活动的载体,同时,也是一个处在课程改革时期的亟需落实的重要理念。从设计学习项目,到组成学习任务群,中间需要厘清哪些问题,解决那些问题,开展何种教学实践。凡此种种,书中探讨和解决的问题,已远远超越了课堂教学本身。

  教师对课程的安排,不应该只是规划,更应该是一种筹谋——在高处引导,在实处着眼,在细处推敲。从更高的角度去设计操作性强的情境化活动,从更广的视野去观照学生的思维发展过程,有难度,却有路径。如这本书中提出:将体验式学习活动链运用在“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中;用研究性学习框架实施“中华传统文化专题研究”。每一种课程的构架与设计,都有具体到每一个步骤的可行性措施。

  将体验式学习活动链运用在“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中(见下图1)。

图1

 

  用研究性学习框架实施“中华传统文化专题研究”(见下图2、图3)。

图2

图3

  第二遍,又读了两天,我做了几十页的笔记。之所以选择这种方式,是因为这本书虽然条分缕析,兼容性极强,阅读起来障碍不大。但是想要将其中思维与课程设计的路径缕清,将其中指涉众多、旁征博引的内容为己所用,将其中的思维工具与课程设计的融合提炼清楚,还需要下大功夫。比如,针对每一个教学目标,这本书都提出了一个具体的、成系统的方法、以及一系列可利用的资源。

  到了第三遍,我又尝试跳读。寻找每一部分和其他部分的关系,以及这一部分在整本书中属于什么样的位置。我开始理解“学习笔记——实践笔记——反思笔记”的内在逻辑。将“高中语文学习任务群”放在国际视野的背景下、教育变革的历程中、语文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历程中,这是作为一名语文工作者必须“学习”的;将“语文学习任务群”落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落实到学生中,这是需要语文工作者勇于尝试、“实践”完成的;实践是具体的,仍然要从具体的实践中总结经验,这是作为一名语文工作者需要“反思”,以更好地完善现状、指导实践的。

实践笔记: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对所学最好的致敬就是使用。这本书是阐述高中语文的学习任务群,也适合初中语文教学。就像书中说的,“教师设计高水平认知过程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达成低水平认知程度的目标要求”,作为一名初中老师,也应该掌握高水平的内容,以更好的达成低学段的教学工作。书中对于学习任务群活动的设计安排,稍加改造,就能用来指导初中教学。

  比如说在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写作“观点要明确”的教学实施过程中,我就尝试着将自己从书中“‘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统整性学习目标的达成”领悟到的思路进行运用。果然,学生理解了“观点”和“情绪”的区别,明确了生成观点的路径,也能尝试将自己对于事件和现象的观点整合出来,并且做到了“明确”。

反思笔记:

战战惶惶,汗出如浆

  通过一本书,能感受到思考的逻辑、崭新的体系,更重要的是,能够感受到持续学习的意义。读书如饮酒,时而酣畅,时而踌躇。由寂寂闷闷到絮絮叨叨,直至清明蓬勃。然而,这本书看完许久,我仍是战战惶惶、惴惴不安,不时翻阅才聊慰忧惶。这本书中,有多少逻辑和理性,就有多少资料堆积与整合,就有多少推敲和思考。

  它会让我警惕,专家型的老师甘于、乐于,并且有能力给学生当阶梯,而没有研究精神的老师,常常是或有意或无意,当了学生的天花板。

  努力,看更多的书,让自己站得更高。只有教师站得更高,才能托举学生站得更高,看得更远。

来源:北京大学出版社

本版责编:金洋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