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梨花风起正清明——河南大学出版社《节气:中国人的光阴书》 - 精品书摘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精品书摘
梨花风起正清明——河南大学出版社《节气:中国人的光阴书》
任崇喜
2022-04-07 08:54:51  来源: 河南大学出版社 
 

节气:中国人的光阴书》(订购

任崇喜

河南大学出版社

  每年4月4日至6日,视太阳运行到黄经15度时为清明节。

  “风落梨花雪满庭,今年又是一清明。”

  清明原只是一个普通的节气,为“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之意。但写下“清明”一词,就觉得有一枝花从烟雨深处斜逸出来,隐隐约约的还有牧童、酒楼,只可遥看近看却无的草色……

  清明是一个很特别的词。想想看,清和明是多么吉祥与爽朗的字眼,冰雪消融,草木青青,天气清澈明朗,万物欣欣向荣。清明这两个汉字并列在一起,原本就应该神奇地构成生动的画面。不然,怎么会有“满街杨柳绿丝烟,画出清明二月天”、“佳节清明桃李笑”、“雨足郊原草木柔”等诗句?在所有节气的吟咏里,吟诵清明的诗独占鳌头,数量最多、质量最高。据说,曾有热心人士查阅《全唐诗》和《全宋词》,内容中有清明、寒食字样的唐诗有三百三十五首,宋词更是多达五百二十首,而春分、芒种、处暑等大多数节气诗则只有十来首。

  岁月轮回的旅程里,清明是人们特别重视的一个驿站。在中国,它是拥有节气和民俗双重意义的节日。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节的雨飘扬了千年,从古老的诗歌中一路飘来,潮湿了心情。就如同我敲击键盘的这时刻,窗外的雨声淅淅沥沥地敲击着玻璃窗,在这个夜晚发出奇怪的声响。似乎是我那个久远的族地在我的记忆里消失后的呻吟,一点点从我的耳畔隐去,却又落在瓦上,最后化为一声声低吟,叩击大地的脉搏。每次阅读杜牧的这首诗时,心绪一直介于生死之间痛苦地荡漾着,是生命的沉重。“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这一句道出了人们普遍关注而又刻骨铭心的离愁别恨,让人临风回首向逝者奉一炷感念的心香。

  在清明节,古人的主要活动是祭扫坟墓。清明扫墓,即对祖先的“思时之敬”。“清明前二日为寒食节,前后各三日,凡假七日。而民间以(冬至后)一百四日始禁火,谓之私寒食,又谓之大寒食。北人皆以此日扫祭先茔,经月不绝,俗有‘寒食一月节’之谚。”后来人们于清明节扫墓,便一直奉行“前三后四”或“前三后七”之古俗。《清通礼》云:“寒食及霜降节,拜扫圹茔,届期素服诣墓,具酒馔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树,剪除荆草,故称扫墓。”清明扫墓,起源于唐朝。据《唐书》和《通典》记载,唐明皇李隆基在开元二十年下了一道敕令,规定“寒食上坟”,“编人五礼,永为完成”。一个祭扫的节日,让一个民族的心中最柔软的地方开始了想念和感伤。

  “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累累春节绿。”按照旧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香、果等祭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焚香祭祷,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关于为何插柳,众说不一。有说是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的,有说是纪念柳永的,有说是为防止鬼的侵扰迫害的,如此等等。但也有新说,说杨柳是春天的标志,在春天中摇曳的杨柳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家家插柳就蕴含着“春常在”的祝愿。这种风俗在开封乡村于令为烈。每到清明前后,乡村农家便三五成群到野外故去的亲人坟前烧纸,届时还要修整坟墓,给坟上添添土,就近折些杨柳枝、插在坟头上。已出嫁的闺女要回到娘家去,给故去的亲人烧纸。

  一场雨、使愁断肝肠的清明时节鲜活而生动,颇具人情味,连号称乐天的白居易也不禁潸然泪下。他说:“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在农耕时代甚至现在,生者对死亡的缅怀、悼念,只能在一坯黄土处,凝目远眺,似乎这样可以望穿生死界限,似乎只有这样,才能表达对逝者悠长的思念,才能从挥洒的清泪中找到些许安慰。逝者的肉体永远被埋入泥土深处,埋入岁月,埋入历史深处,个体生命已完全终结,而那由几个字符组成的名字却永远地埋在生者的记忆中,刻在岁月风尘都打磨不去的心碑上。人生一世,草木三秋,几十年能如此匆忙消逝。这难免让人伤怀,生前的酸甜相处,愈发使人刻骨铭心。

  雨,一场特别意义上的雨,不缓不急,无声无息地下着。似人们磨不灭的记忆,清晰却又朦胧,想忘记却又记起。柳林摇晃着惹眼的新绿,条条柳枝轻扬漫卷,若即若离的烟云,分不清是雾还是柳絮,无端地给人一种如梦如幻感觉……不缓不急的雨中,浓浓淡淡的烟,是祭扫者的寄托和希冀,升腾着,升腾着,直至与漫天的雨雾连在一起。明明灭灭的火,是祭扫者的梦幻和情思,跳动着,跳动着,火焰中幻化出一位位思念中亲人的影子。虽然有“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的诗句,但在我国传统节日中,唯有对祖先“思时之敬”,是见其特殊。

  清明飘雨,像抛洒的眼泪,也许只有这样才应了这种气氛,才能给予逝去灵魂以慰藉。不知这清明的雨能否把历史上的那场大火浇灭,让一个人子完成最后的心愿?这样的纪念,不知是否真正合乎介子推的本意?

  清明时节,大地回春,草长莺飞,给人们无限的希望。因此,清明既有祭祖扫墓的悲酸泪,也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

  这时节,刚刚从严冬走出的人们,在蛋黄般的嫩阳下,在吹面不寒的杨柳风中,可以如丛草般疯长的心事一样遐想:暖阳,晴空,轻风,春燕呢喃中,草木回青,万物萌发,草儿们伸展柔弱的胳膊,树儿们绽出婴儿般的嫩叶,花儿们氤氲着青涩的面庞,河边的柳已笼起蒙蒙烟雾,一派春色在天地间那么轻盈明朗。大地万物到了这时节,尽显出骨子里那点不甘寂寞的性情来,纷纷扬花拔节。即便有雨,春雨如烟,天蒙蒙,地蒙蒙,含珠的桃苞,挂露的垂柳,一齐和着那蒙蒙的烟雨向您扑面涌来,令人心旷神怡。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清明踏青,古时称之为“探春”“寻春”。宋代就明文规定:太学在清明节放假三天,武学放假一天,以便让师生参加春游及各种体育活动。“清明不戴柳,红颜变皓首”,“清明去踏青,不害脚疼病”……每逢梨花盛开时节,人们最爱在花荫下欢聚,雅称“洗妆”。唐朝时,这一风俗十分盛行。人们最爱用梨花作头饰,当时汝阳侯穆清叔赏梨花曾赋诗云:“共饮梨树下,梨花插满头,清香来玉树,白蚁泛金瓯。”《东京梦华录》记载,清明日“都市人出郊”,“四野如市,往往就芳树之下,或园囿之间,罗列杯盘,互相酬劝。都城之歌儿舞女,遍满园亭,抵暮而归”。“芳原绿野恣行时,春人遥山碧四围。兴逐乱红穿柳巷,困临流水坐苔矶。莫辞盏酒十分醉,只恐风花一片飞。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问西楼禁烟何处好?绿野晴天道。马穿杨柳嘶,人倚秋千笑,探莺花总教春醉倒”,是当时人们踏青时欢乐的情形。

  在踏青寻春的同时,古人常参加荡秋千、打马球、放风筝、拔河、插柳等一系列民俗体育活动和斗鸡、斗狗、斗羊之类的游戏。

  清明习俗不止以上这些,还有出新火、和冷粥、淘新井、试新茶,更是远古相传。《周礼》云:“仲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这是“为季春将出火也”。出火,即以榆柳钻出新火来,以顺应阳气。

  清明旧称“鬼节”,也称“柳节”。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里说:“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人家。”在人们的心目中,柳最先送来春的消息,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有避邪的功用。值此柳条发芽时节,为了防止鬼的侵扰迫害,人们纷纷把柳条插在屋檐下驱鬼,称之为“鬼怖术”。每逢清明节,开封寻常人家,总要给小孩子买上几串柳条子串烧饼或油条,有的人家还会把柳条串烧饼悬挂起来,等到立夏时节再给小孩吃,据老年人说可以预防“苦夏”。北宋时的《清明上河图》中,就绘有类似柳条串烧饼的画面。据北宋《东京梦华录》记载:“寒食前一日谓之‘炊熟’,以面造枣锢飞燕(一种面食),柳条串之,插于门楣。”《事物纪原》一书上讲的更详细:“以发面夹大枣蒸成饼,此饼成飞燕形,以柳条穿之,挂在门楣上,故称‘枣锢飞燕’。”这种“燕穿杨柳”的寒食食品,意在祭奠先贤、敬仰忠烈。如今,在春深似海、风筝飞天、柳丝垂地的清明时节,在开封的一些农村,仍能听到孩子们古老的童谣:“柳条子串烧饼,谁不串谁孬种……”“拧、拧、拧柳笛,柳笛不响我打你……”

  “寒食清明都过了,石泉榆火一时新。”与火一起“新”起来的还有忙碌。“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清明节是与农事相关的重要节气,我国许多地方都有关于清明的农谚,如“清明时节,麦长三节”“清明谷雨两相连,浸种耕田不迟延”等,提醒人们珍惜春光。“季春之月,桐始华”,“虹始见,萍始生”。清明节,桐花白灿灿地开放,雨后有彩虹出现,浮萍因水温升高而开始生长。接着,鸠鸟鸣叫着展翅飞过田野,一声声提醒人们劳作。然后,头有五色之冠形体似雀的戴胜鸟出现在桑树枝叶间,准备啄食尚未成熟的桑葚。紧张繁忙的一年就这样开始,一个热烈的季节就要来临。在这季节的递嬗中,生生死死,湮灭与辉煌,一切自然而真实。

  此后,一片繁忙的春耕景象将呈现在人们面前。

  本文节选自河南大学出版社《节气:中国人的光阴书》。

来源:河南大学出版社

本版责编:金洋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