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选择类型
出版社
代办站
普通会员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分类查询
综合查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购书指南
购物车
我的订单
征订单
存书架
小团购
二手书
优惠活动
关于我们
批评家的现代视野——评王向峰的《艺术文本的解读》(辽宁大学出版社) - 书评园地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书评园地
批评家的现代视野——评王向峰的《艺术文本的解读》(辽宁大学出版社)
赵慧平
2003-11-12 14:46:24 来源:
《艺术文本的解读》是王向峰教授结集而成的文艺学、美学论文集,它作为一个典型的当代中国学者的批评文本,展示出一个现代的批评视野。
文学批评其实是最需要艺术修养和创造力的,这在王向峰的《艺术文本的解读》中体现得最为充分。一般认为,文艺批评仅仅是对批评对象意义的消极揭示,文艺批评的全部价值只在于客观地把握对象的固有意义。但在批评实践中,这种将文艺批评主体与对象分割的、静态的观念极为可疑。在现实中,批评与对象之间从来就不是相互孤立的静态存在,而是相互作用的构成性的关系。从主体方面看,是人的现实性的存在构成了他与对象之间的基本关系,生成主体与对象,以及对象本身和对象领域。从这个意义上说,主体的艺术修养和创造力应该被视为构成对象世界的基本条件。真正的批评,应该是主体对批评对象的发现与阐释。因此,当我们评价一个批评家的批评活动时,他的批评视野应该是重要的尺度。
王向峰教授以其广博的知识、深厚的文艺理论造诣使他的文艺批评拥有了极为广阔的对象世界。他的文艺学、美学论集《艺术文本的解读》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批评视野极其广阔的文本。他的批评对象从艺术体裁上看,有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电影、电视、综艺节目、艺术小品,以及书法、绘画、摄影、音乐等等几乎所有的现代艺术形式;从批评对象的时空范围看,包括古今中外;从涉及的文化思想来看,包括了西方从古典到现代的主要文艺学、美学思想和中国从传统的儒道释,到现代的哲学、美学、文艺学思想;从所批评的文艺现象看,作家、文本、读者、文艺思潮等无不论及。
王向峰教授治学达半个世纪,尤其是长期在高校从事文学教学,古今中外文学的兴衰嬗变了然于胸,深谙当今文艺学、美学研究的关节之处,因此,他在批评中提出的学术见解很值得重视。书中的一篇《自评一篇美学论文》的文章,评他本人的在国内引起相当反响的论文《论儒道佛禅的言语观》,充分表现了他高度自觉的批评意识。众所周知,关于语言的研究,是西方20世纪现代主义批评文论中极为重要的领域,西方学者卓有成效的研究,为人们展开了文学的另一片境界。但是,对西方形式主义的引进,我国除介绍性的文字外,很少真正用于批评实践,特别是在由西向中的转化中遇到了极大的困境。而王向峰教授虽得到西方现代文论的启示,却不拘泥于他们设定的阈限,做趋从的功夫,而是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道释禅四大思想脉络中拈出语言观进行研究,在言与意的矛盾关系中得出了自己关于文学语言的观念,在形式主义的文论的启发下,扩展了中国文学研究领域,提供了中国的原创性的文本,其开创性的学术态度、文化上的自觉意识、文化立场和深厚的学术功力卓然可见。当他评论自己的文章《论儒道佛禅的言语观》时讲道:“本文虽是在形式上讲着传统文艺美学理论材料,但具体指向却是当代文艺实践问题。论中把传统文艺美学的评点式、语录式、感悟式,转换为分析式、综论式、思辨式、逻辑式,造成文艺美学的理论系统,达到古今对接,中西对接,古今贯通,中西贯通,使古代的文化艺术遗产焕发出新生命力,……获得现代科学的结构。”王向峰教授所做的恰是当前在全球化的语境下,中国文化与世界融合所必需的工作,其所持的艺术观念、研究方法、取得的成果,都为当代文论研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文本。
作为文艺学、美学研究的理论家,王向峰教授对西方现代文论的研究是极有特色的。或许“解读”这个概念最能体现他的研究特点。“解读”强调的是解读者的主观能动性,是解读者对于对象所做的“理解”和“审读”,而不只是介绍、接受。所以,书中关于文艺学、美学的论文常常是概念、范畴出自于现代文论,而运用的材料则为世界范围的,多为中国古代的,得出的结论并不为刻意服从既有的西方现代文论的观点,而是真正从自己的研究中得到。“误读”的问题在这里并不成为障碍。他说:“我认为,我们在解读作品时,不必走法国人罗兰·巴特的极端:‘读者的诞生必须以作者的死亡为代价。’也不必像美国人布鲁姆那样偏执:‘阅读,如我在标题里暗示的,是一种延迟,几乎不可能的行为,如果更强调一下的话,那么,阅读总是一种误读。’因此,我们的解读学应该循着作者、读者与文本,原意与赋意等诸多环节间矛盾关系,总结出尽量不失偏颇的解读理论。”正是由于这种思想的支配,他的解读目的不在于符合某些批评家的观点,而在于符合艺术规律。因此,他所提供的解读文本属于常见的介绍性、推测性之外的第三种批评是作者、读者、文章互为条件的批评,其意义、价值是不言而喻的。
王向峰教授其实也是个诗人、作家,他早有诗集《方舟之恋》和散文集《缪斯的沦落》问世。仅读本书的跋《回首青山入梦频》的首段,就可以体会他的创作功力。其艺术境界的开阔、人生意蕴的展示、情感表现的节奏和语言描写的张弛等诸方面均不让已成“家”的专业作家们。这使他不仅能够以一个理论家的视野,依据创作规律观照评论对象,而且能够以作家的经验将“死”的规律与“活”的创作经验融合在一起品评丰富多彩的创作现象,因此,他对作家、作品的批评更能切中艺术创作的实际。书中第三编《散文的审美期待》是由对散文创作的美学特征的理论探索、对中国古代散文创作的经验总结、对当代作家散文创作的系列批评构成一个单元的。对于散文的审美特征的研究,王向峰教授并不做空泛抽象的概念推导,为散文设置条规,而是集古今中外创作经验,在对代表性文本的解读中达到理性的把握。他所提炼出的散文无形之巧的文体特征,以及作家高扬主体性情、“化物造形而不滞于物表”的悟境、“以写所见所想为行文的运作逻辑”、运用语言达到流畅、有语言的媒介却无语言的辙迹而达到得意忘言的妙境等等散文创作的主张,都是他在长期的理论研究和文学创作实践中真正体验到的,因而在提出问题、理论表述和得出的结论本身就表现出他的真知灼见,其自然、精到属于他个人所独有,绝不是人云亦云地从教科书上批发而来的。有了他这样的理论与实践的准备,他写的散文批评文章就显得从容、自然、亲切,既准确地把握住创作的得失,又不使作家被一系列陌生而多玄蕴的术语搞得无所适从。他的表述得之于他深邃的传统文化底蕴,所以能使批评的言语与内在精神很好地融于一体。如评散文家王充闾的散文:“行文中不仅是述说历史因由,更把情思与史事化结为一,造成了古与今、史与情、事与思的审美融合,显示了明晰的个人风格”;评刘黑枷的散文:“有突出的朴素、自然的风格。李白的诗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按司空图的解释,‘自然’就是‘俱道适往,著手成春’。他们说的是诗文之作不可强为,一切都是随其自然而然,如春到花开,节序到了就要自然更替一样,‘如逢花开,如瞻岁新’,可以说这种朴素的自然风格,也是黑枷为人风格的一种外化的清晰影印”;评丁宗皓的散文:“我首先悟出散文是生活在作者灵府中的审美滤化。这本散文集中大部分作品对家乡、对于亲族的纪念与追怀,所涉的题材都已经是在作者心中经过长期审美净化的结果。”这样的批评方式似乎只是言语层面的概念性的运用和形式逻辑的问题,实际上,它仍然表现出王向峰教授的批评立场:首先是开放的,不论中外概念、术语、经验;同时又是主体性的,真诚、自然,由此构成他的批评文本的自然亲切而无隔。这样的境界大概只有对中外文化、文学了然于胸的批评家才能达到。
王向峰教授对中国文坛保持着一种批评家的敏锐,他时刻关注当代文坛的每一个变化,对于各种文艺现象的出现、嬗变,及其社会价值都给予及时的批评,以文艺理论家独有的方式参与新时期的文化建设。本书中《走进艺术的广场》系列文章即是他这种批评实践的体现。其中有关于建筑美的空间创造、诗画的关系、当前电视连续剧的创作、综艺节目的创作、书法创作、文化工业的发展、图书市场的建设等等当前国内与文艺相关的各个领域中所提出的问题他都有专题文章提出自己的观点。最具特点的是,他的这些议论,都是联系着创作实际,尤其是针对辽宁省文化事业发展中出现的各种现象进行的,这使他的批评更具现实性,更符合批评的本意。
王向峰教授在本书的前言中说,他写这本书“总体取向都是对文学艺术文本说话的,其中灌注了我的‘现今视野’”,确确实实,在这本书中体现了一位老专家宽阔的学术视野,也体现了他对文艺学、美学深厚的造诣,更体现了他对文艺事业的关心与挚爱,这种关心与挚爱已经内化到他的精神世界中,成为他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生活形式,有了这样的精神,我们才可能读到他提供给人们的这样一种对象世界广阔的批评文本。
(《艺术文本的解读》收入辽宁大学出版社2002年出版的《向峰文集》第四卷“文本解读卷”
本文作者系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文学博士)
来源:中国图书评论2003.10
本版责编:孟婉霞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全国大学出版社
北京
安徽
重庆
福建
广东
甘肃
广西
贵州
河南
湖北
河北
海南
香港
黑龙江
湖南
吉林
江苏
江西
辽宁
澳门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四川
山东
上海
陕西
山西
天津
台湾
新疆
西藏
云南
浙江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
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