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回应新时代思政教育创新发展呼唤——中国人民大学社《新编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 - 专家推荐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专家推荐
回应新时代思政教育创新发展呼唤——中国人民大学社《新编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
2022-05-26 09:33:31  来源: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新编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订购

沈壮海 等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22年3月版

  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为写出新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教材创造了条件,也发出了呼唤。由武汉大学教授沈壮海主编,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等10所高等学校12位中青年学者合作推出的《新编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一书,近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重磅推出,是对这一时代呼唤的积极回应。

  全书立足新时代,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以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建构与人的思想政治素质形成发展为内核,以宏观与微观结合的思路和新的逻辑体系,系统阐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内涵、本质特征、历史演进、多维价值、存在形态、实践展开及其时、度、效等系列基本问题,视野开阔、内容丰富、论说深入,是一部具有时代新风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创新教材,是构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有益探索。既可供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教学使用,也可供本领域理论研究与实务工作者参考。

  ●专家评价

  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创新性

  ■张耀灿(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新编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教材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习近平总书记的指导贯穿全书,使得全书的底蕴深厚。比如开篇就从政治社会的主导意识形态建构和人的思想政治素质形成的关系这个核心问题来揭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可以说是站得高。而且专章论述了主流意识形态的生成发展。各方面地、全方位地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包括习近平对中国优秀传统思想道德精神的概括,如“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这些论述,到网络强国战略的一些论述,比如说在互联网上走好群众路线的论述,包括多次思想政治工作相关会议讲话的精神,包括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培养目标。

  教材从体例结构到内容,都体现了宏观与微观的有机结合和统一,可以说结构合理、逻辑严谨、结构紧密、论述全面深刻。比如说第二章论述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从国家价值、社会价值、个体价值三个方面作了全面深刻的论述。第六章讲思想政治教育的展开,五条原则都概括得比较精当,从理论到实践都分析得比较深入、准确。

  该教材的创新性强、时代感强。很多内容都是过去各个版本没有的。比如说“思想政治教育的形态”,这个专题不仅很实际,很管用,指导性也很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也是作了新的概括,与过去的提法都较为不同,也是时代感、指导性很强。第七章专门写“学校与思想政治教育”,这是一个重点。作者们分别从“传媒与思想政治教育”“制度与思想政治教育”角度来写,也是指导性强、时代感强的体现,而且有深度。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制度,应该说是第一个根本制度。这个“制度与思想政治教育”写的也非常深刻。“思想政治教育的时、度、效”也是指导性强,很管用,过去也是没有的。

  对过去版本有的内容,这本新教材里面作了比较简明的概述,没有过多地重复展开。过去写“人的思想品德”比较微观,“思想政治素质”就是宏观跟微观都管用,体现了两者的统一结合。因为思想政治素质是人最重要的素质。从这方面可以看出,《新编》的看法、提炼都体现了强烈的时代感和很强的创新性,更深刻全面地从理论高度反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因此更管用,指导性更强。

  立足学术前沿守正创新

  ■梅荣政(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思想政治教育学学科创立近40年来,第一代学者编著了“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教材,涵养了我国几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人,为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教学的开局和人才培养做出了历史性贡献,他们的名字和学术成就已经写在新中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史上。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新近出版的《新编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是我国第二代思想政治教育学者中的多位学科带头人、骨干,站在学术前辈的宽广肩膀上,守正创新,集多所名校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研究、教学实践经验之精粹,编写出的一本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立足学术前沿、深刻厚实、创新特色鲜明的教材。

  教材在整体设计立意上的创新。《新编》教材的整体设计,立意高远,其主旨作者写的明确:“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为写出新时代的思想的《新编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创造了条件,也发出了呼唤。我们谨用这部教材表达新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学人回应时代呼唤的努力、推动专业建设的执着。”这段话虽然排印在书尾,但应视为对设计主旨的归纳。《新编》第一个值得赞扬的,就是它以高度的自觉和责任担当,来考虑人才培养,以此为主旨编撰思想政治教育原理。

  教材在思想内容上的创新。较之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原理,《新编》对原有教材章节综合归并,对其理论逻辑和历史逻辑调整,根据新时代和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发展要求、实践经验启示进行增容,或做出突破性论说,都是内容创新的表现。我最为关注的是《新编》教材“成体系的学科理论”即反映学术体系的三个统一:马克思主义既是《新编》教材的指导思想,又是《新编》教材的首要资源的统一;思想政治教育政治的普遍性和特定政治性,或说特定阶级性的统一;阐释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批判错误思潮的统一。

  教材话语体系的创新。《新编》教材话语体系中,有的是赋予既有概念以新的内涵,用以表达新见解、新观点、新思想;有的是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思想政治教育科学研究中提升概括出来的新概念、新短语。这些成体系的概念相互连接,互为映照,使教材思想内容得到准确表达,又大大增强了生动性和可读性。

  凝炼新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

  ■高国希(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经过38年的发展已经日渐成熟,在新时代新的发展境况下,根据学科新的前沿成果、新的发展成就,新编一部《原理》教材,回应新时代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需求,就很有必要。沈壮海教授主编的《新编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有新的探索,体现了自己的学术风格,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来说是一个实质性的推动。

  思想政治教育是意识形态再造、政治社会化的过程。《新编》从思想政治教育学内容体系的基本版图来定位思政原理,使得原理与思政史学、比较思政、思政实践有密切的关系、交互的渗透、彼此的支撑。这样一来就使得原理的研究、体系的建构,有了一个更加宏观的视野。《新编》围绕着思想政治教育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服务、为个人思想政治素质形成发展服务的逻辑展开,探讨了思想政治教育应有的本质、生成发展、价值、表现形态、运行机理、实践场域、媒介载体、制度环境,还有时度效和教育者等。这个视野是立足于唯物史观的基础上,在当代中国社会生活实践中提炼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理,是作者对于思政30多年发展的学术版图、新时代思政10年发展的思考基础上成稿,有着强烈的学科自觉意识、坚定的学科自信。

  思想政治教育原理有多种建构方式,对于规律的理解把握、呈现方式,有着不同的叙述风格、推绎体系。这种体系构造的逻辑,既要正确地反映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本身的规律,同时又会有自身的建构特色。《新编》围绕学科发展的条件和前提、制度、环境、队伍和教育的对象,进行系统展开,既有一个横切剖面,也就是通过专题式问题呈现,进行一种静态结构剖析;同时又有一个历史轴线,即对思政逻辑发展有一个精华萃取,体现出历史的连续性。关于静态的图式结构功能分析,该书涉及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形态、构成要素、时空条件、社会制度、显隐结合等,涉及到思政之学和思政学科,国家、社会、个体三个层面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分析等等。所以它有宏观制度、中观组织、微观个体这样一些静态结构层面的剖析。关于动态发生学的叙述方式,除了本质、结构、要素、特征这些分析之外,《新编》特别注重思政主题的产生和发展,在思政的发生机理上做出系统深入的阐释,展开其生成演进的逻辑。从这个方面看,《新编》的逻辑交互辉映。

  作者编辑团队阵容强大,专业教研经验丰富。

  绪论:沈壮海(武汉大学党委副书记兼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第一章:王  易(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兼常务副院长)

  第二章:杨  威(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第三章:刘水静(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学术团队带头人,兼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

  第四章:高  地(东北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教授、博导)

  第五章:魏  强(重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第六章:白显良(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第七章:许瑞芳(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副院长)

  第八章:张  瑜(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

  第九章:张  哲(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第十章:徐  蓉(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第十一章:张国启(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

  本文原载于《中国出版传媒商报》(2022年05月24日 4版)。

来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本版责编:金洋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