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三天说完一辈子的话”——《贾平凹谢有顺对话录》(苏州大学出版社) - 专家推荐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专家推荐
“三天说完一辈子的话”——《贾平凹谢有顺对话录》(苏州大学出版社)
谢有顺
2003-11-14 10:31:07  来源:  
 



 《贾平凹谢有顺对话录》(苏州大学出版社2003年7月版)一书,可以说是我一次犹豫的产物。由于这套丛书的主编是我两位朋友——《当代作家评论》的主编林建法先生和苏州大学的王尧教授,故当他们提出要我来做这本对话录的时候,我略为犹豫就答应了。我没有理由拒绝。他们坦率地告诉我,这套总共十本的作家与批评家对话丛书,决不能少了贾平凹;而他们认定,平凹先生对我有着特别的欣赏,由我和他对话,既能获得他的首肯,又能将这个不善言辞的西北作家的内心秘密逼一些出来。

 其实,答应做这本对话录之前,我和平凹先生还算不上熟悉,只是匆匆见过两面:一次是我去西安,出席他的长篇小说《高老庄》的研讨会;一次是他来广州,为《怀念狼》做签售活动。两次的时间都很短,加上平凹先生是一个不太喜欢说话的人,我们之间的交谈便非常有限。但即便如此,他平和、诚挚、实在的性格,还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让我感动的是,我先后两次到西安,他都站在机场的寒风中接我。他本来可以交代一个同事来接的,但他不但没这样做,还提前一个多小时就等在机场的出站口,等我,同时应付着很多熟悉和不熟悉的人的热情招呼。我以为,这并不是每个人都做得来的。

 见到平凹先生之前,我对他的作品已经熟悉,并极为喜爱。我和许多人看法一样,认为他是当代文人中的鬼才。小说、散文写得好,书法、绘画也自成一体,在这几方面都有成就,并获得大反响的人,中国并不多。据他自己说,他真正开始实践和学习书法、绘画都很迟,是三十五岁以后的事了。但他确实在这方面有禀赋,否则不会一落笔就能让人认出那是他的作品,不仅文字是这样,书画也是这样。贾平凹的风格,已经烙印在了他的所有作品上。

 平凹先生的文字、书法和绘画,跟他这个人在精神气质上都是一致的。尤其是那种憨态,拙味,有趣,没有人可以模仿得来。他这个人是憨的(不善言辞但诚恳认真),拙的(家里有多台电脑了可就是学不会打字),有趣的(讲话或说段子都能叫人前仰后合),他的作品,也给人这个感受。那古味十足的文字,那憨态可掬的字画,里面都有那么一股气,那是憨气;有那么一股劲,那是拙劲;还有那么一股味,那是趣味。

 大概受汉唐气象、西北雄风的影响,贾平凹在自己的字画里、文学作品里是极力地发展这种拙朴的气度的,所以,他的作品总是在简洁中见力度,在阳刚中见淳实。

 后来有人告诉我,平凹先生非常喜欢我在《小说评论》等刊物上发表的一系列评论文字。这让我既意外又好奇。我知道,现在文坛上的很多作家,哪怕成就并不大,但为了显示自己的不同凡响,多半都要在公开场合贬损文学评论一番的。像平凹先生这样的作家,似乎就更有理由这样做了,但他没有,他还亲自写信来,盛情邀请我为他主编的《美文》杂志撰写散文评论专栏……类似的鼓励,我是一直心存感激的。

 我和平凹先生的这些交往信息,王尧、林建法两位先生大概也有耳闻,要我们做一本对话录的由头,估计就从这而来。刚开始,我有点担心,因为我知道,我自己也是口才平平,我们两人在一起,硬要对话出一本书来,多少有点勉强;另外,我还担心自己听不太懂平凹先生的陕西话……

 任务还是接了下来。于是,我和平凹先生约定时间,在西安的东方大酒店,进行了长达三天的对话。去之前,我是带了一个提纲的,但一谈起来,提纲就显得教条而多余了。三天里,我们每天谈五个小时左右,想到哪里说到哪里,心情异常畅快的同时,也充分体会到了说话的辛苦。平凹先生甚至累得都生病了。临结束时,我们都慨叹,一辈子的话仿佛都在这几天说完了。其实,说了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两颗相距二十年的心灵彼此间有了默契,有了温暖的感觉。

 这本对话录虽无多少深刻的思想或见地,但我们两人的对话状态却颇耐人寻味。一个写小说散文,一个写评论;一个生于五十年代,一个生于七十年代;一个较感性,一个偏理性;一个沉稳,一个激扬……同一个问题,两人的思路不一样,话语方式也略有不同,但到达的却几乎是同一个地方。由此我想,对话大概真是最容易让不同的心灵互相理解的交流方式,它应该成为这个世界主导人与人的关系的基本力量。

 而通过这次对话,我更加强化了自己对平凹先生的看法:他是被人公认的当代最具有传统文人意识的作家之一,可他作品内部的精神指向却不但不传统,而且还深具现代意识;他的作品都有很写实的面貌,都有很丰富的事实、经验和细节,但同时,他又没有停留在事实和经验的层面上,而是由此构筑起了一个广阔的意蕴空间,来伸张自己的写作理想。

 更有意味的是,他的为人几乎也是如此。

来源:文汇报2003.11.14
本版责编:孟婉霞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