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选择类型
出版社
代办站
普通会员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分类查询
综合查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购书指南
购物车
我的订单
征订单
存书架
小团购
二手书
优惠活动
关于我们
解读刀剑书写的永恒——国防大学出版社《刀剑书写的永恒:中国传统军事文化散论》 - 书评园地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书评园地
解读刀剑书写的永恒——国防大学出版社《刀剑书写的永恒:中国传统军事文化散论》
高润浩
2003-11-19 11:06:56 来源:
我国素有“兵学盛国”之美誉,中华民族军事文化传统历史之久远,内容之丰富,在世界上当是首屈一指,这从我国古代兵书的数量中可见一斑。据不完全统计,见诸著录的兵书有3380部,其中存世者有2308部。如果加上大量史书失载、散佚失传的兵书,古代兵书总数应在4000部左右(《中国兵书知见录》,许保林著,解放军出版社1988年出版)。这还只是就独立兵书而言。经、史、子、集等典籍中的论兵篇章,其数量又远远多于独立兵书。这是古人留下来的宝贵军事文化遗产!
面对丰厚的传统军事文化遗产,我们研究得远远不够,远远不够。长期以来,传统军事文化研究少人问津,成果亦是寥寥,实在是愧对先人。古代酌《孙子》仍在影响着世界,而现在的我们又有些什么以示世人?我们的那些“战略专家”和“军事明星”,不知对此有何高论?惋惜之余,又不免会感到纳罕:为什么传统军事文化研究会如此不景气呢?原因或许很多,我想,传统军事文化研究的特殊性应当是重要因素之一吧。
军事文化是传统文化的产物和重要内容,传统文化精神是传统军事文化的品格与灵魂。研究传统军事文化,应当放在传统思想文化的大背景中观照,否则难以窥其堂奥。这就对从事传统军事文化研究的学者提出要求:除了要有较专业的军事学素养外,还需要有较深厚的传统思想文化功底。地方学者常常因为缺乏必要的军事学训练,难以从军事的层面揭示传统兵学文化的精髓;而军队学者又往往因为历史学或思想史方面知识的不足,无法以充足的史学论证来支持自己对兵学文化现象及其本质的体认。这也正是传统军事文化研究长期沉寂的深层原因。
2002年,国防大学出版社出版了黄朴民先生的《刀剑书写的永恒:中国传统军事文化散论》(以下简称《刀剑》),这部四十余万字的文集,是黄先生长期从事传统军事文化研究的结晶,也是他将军事史研究与思想史研究相结合的一次成功尝试。
黄朴民先生长期致力于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和军事思想研究,成果丰硕。他曾在黎子耀、王仲荦、田昌五、杨向奎等名师门下接受过系统严格的史学训练,为从事传统军事文化研究奠定了较深厚的史学准备和思想方法基础。1988年,黄朴民先生获山东大学历史系博士学位后,投身戎伍,到军事科学院战略部从事古代军事史和思想史的研究。十几年来,他心无旁骛,潜心治学,代表作有《董仲舒与新儒学》、《何休评传》、《孙子评传》、《春秋军事史》、《战国军事史》、《五千年的征战》等。2船1年,黄朴民先生从部队转业到地方高校,将他从事军事思想文化研究的部分成果结集为《力剑》一书。
《刀剑》一书不是为历史而历史的“纸上谈兵”,它有着强烈的现实关怀和经世追求。正如批判理论家罗伯特·考克斯所说:“理论总是为什么人的什么目的服务的”,一个学科的价值,归根结底在于它能否满足社会的需要。军事史研究(包括传统军事文化研究)也是如此。对于传统军事文化研究的意义和目的,黄朴民先生有着清醒而深刻的认识,他在《刀剑》一书的序言中说:
军事史虽然是历史学的重要分支之一,但更是军事科学整个学科体系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从表面上看,它的基本宗旨仅仅是叙述总结以往往的军事活动陈迹,提示军事历史上准备战争与实施战争的一般性规律,与战略学、战术学、军制学等直接服务于现实军事斗争需要的学科相比,似乎不怎么显赫与重要。尤其是在整个社会被急功近利心态与氛围所包围和充斥的今天,军事史研究更有意无意地被置于边缘化的尴尬境地。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它的可有可无。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支军队如果不尊重自己的悠久军事文化传统,不善于从以往的军事历史中借鉴得失、启迪成败,那么它就没有资格侈谈什么军事理论创新,也不能建树真正有价值的战略学、战术学、军制学,更遑论在世界大变局中确立自己的地位,施展自己的影响了。一句话,不珍惜传统,肯定不会有光明的未来;漠视历史,迟早会受到历史的惩罚。(《刀剑书写的永恒·序言》)
那么,军事史研究应当如何服务现实?黄朴民先生认为,研究历史固然是要服务现实,但“服务”不是从历史上找一些类似现象,简单地比附,而是既包括“通古今之变”的沟通,也包括思想文化的发掘总结。他以西汉历史为例,指出贾谊的《过秦论》、《治安策》、晁错的《言兵事疏》等固然重要,但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何尝没有伟大价值?他说:
倘若我们撰著的《中国军事通史》在学术价值上全面超越中国台湾编写的《中国历代战争史》,喊为世界各国学者和民众了解和研究中国军事历史的首选著作;假如我们撰著的《世界战争史》能打破帕克之辈《剑桥战争史》的西方中心观,客观全面反映世界军事发展的真实面貌,难道不同样是政治与思想文化斗争的胜利?不同样是为现实服务?
“古为今用”的思想,是《刀剑》一书一以贯之的指导原则。如书中《历代实现国家统一的基本经验和启示》、《历代军队改革的得失与成败》、《传统国家安全战略鸟瞰》、《中国古代军事预测考述》、《春秋列国的兵要地理及其战略格局》、《战国地缘战略形势及其演变》等文章,鲜明地体现了作者对祖国统一、国家安全、国际关系等重大现实问题的关注与思考。
《历代实现国家统一的基本经验和启示》一文,在分析历代几次重要的统一事件的基础上,概括出实现国家统一的基本模式,认为凭借必要的武力,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摧毁对手的抵抗意志,是实现国家统一的根本途径。这一观点,有力地驳斥了一些学者忽视军队实力建设在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大业过程中特殊地位和作用的片面认识。
《历代军队改革的得失与成败》一文,在分析历史上军队改革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肯定了改革对于军队建设和历史发展的积极意义,同时提出决定军队改革成败的关键不在军事,而是军事以外的因素,历史上军队改革的许多做法是与军队改革的基本宗旨相背离的。此文发表于军队改革如火如荼之际,在当时具有震聋发聩的作用,在当前军事变革中仍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传统国家安全战略鸟瞰》一文,对传统国家安全进行了宏观的总结与概括,提出致力于建立和维护封建大一统格局,是实施国家安全战略的根本保证;重视军队建设,加强军事安全是国家安全的核心内容;在总结传统国家战略经验做法的同时,也指出传统国家安全战略自大保守、人治传统、重道轻器等局限性。
如果说,上面这类文章是根据现实需求,从历史中寻求智慧与启迪,属于传统军事文化的应用研究;那么,本书的另一类文章,则是从传统军事文化现象出发,探求中国兵学发展演变的奥秘与规律,属于传统军事文化的基础研究。如《先秦诸子军事思想异同比较》一文,作者对中国思想文化源头的先秦诸子学说的异同分合及其嬗递演变的轨迹进行考察,分析诸子之学对当时兵学发展的影响。又如,对于墨家兵学中衰的命运,黄朴民先生以独特视角进行了分析。他从道德与功利关系人手,分析了墨家军事思想之所以沉潜不彰的根源,指出“墨家在道德功利之间处心积虑寻找平衡的结果,是既丧失了道德上的崇尚纯洁性,又制约了功利上的现实可行性”,最终导致其学说的中衰。再如,《汉武帝时期的战争与两汉社会思潮走向》一文,在讨论西汉后期兵学思潮主题的变化时,从武帝时期汉匈战争的严重后果这一角度切人,论证了这种转变的不可逆转性。作者的这些努力,使古代兵学的研究引向深入,超越了历史事实分析的层次,进入到了思想文化的领域,给读者提供了丰富的思索空间。不管是从现实需要出发,还是从历史本身人手,强烈的“古为今用”、服务现实、服务社会的学术追求,是《刀剑》一书的突出特色。 学术研究创新不易,传统军事文化研究创新也难。黄朴民先生深深地懂得创新的重要性,他说:“我相信,片面或局部的深刻要远远胜于整体或全面的平庸,与其面面俱到、了无新意,不如个别深入、悠然会心。”
正是基于这种独出机杼、不落窠臼的自觉追求,《刀剑》一书或言人未言,旧说新解,或纠偏正谬,或别立新说,令人感到新见迭出。如《”伐交”本义考证》一文,对兵学理论的“伐交”原则进行了全新阐释。长期以来,“伐交”被解释为进行外交斗争瓦解敌方联盟、巩固已方联盟;以争取战略上的主动,孤立敌方,迫其屈服。黄朴民先生通过对“交”与“伐交”的字义的文字学考证、对春秋时期军事斗争的形式与特点的考察,以及对孙子兵学的理论体系内在逻辑的分析,提出孙子“伐交”的本义应当是“通过布列阵势、显示实力、震慑敌人而逼迫其退缩或降服”,并非通常所称的以外交斗争制服敌人,澄清了长期以来层叠累积而形成的学术讹误。再如,《春秋列国的兵要地理及其战略格局》和《战国地缘战略形势及其演变》,运用地缘战略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的列国的地缘战略态势,揭示其所处的地缘环境与其战略动态、发展前景之间的内在联系,为认识当时的战略格局及其演变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
总之,《刀剑》一书,从思想文化的视角对传统军事文化作了一次俯瞰式的系统考察,尽管有些部分尚显粗疏,有些内容没能充分展开,但是,这种开拓性的研究,必将推动传统军事文化研究走向深入,这对于二十一世纪中华民族军事文化的伟大复兴,无疑也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刀剑书写的永恒:传统军事文化散论》,黄朴民著,国防大学出版社2002年10月版,28,00元)
来源:博览群书2003.8.7
本版责编:孟婉霞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全国大学出版社
北京
安徽
重庆
福建
广东
甘肃
广西
贵州
河南
湖北
河北
海南
香港
黑龙江
湖南
吉林
江苏
江西
辽宁
澳门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四川
山东
上海
陕西
山西
天津
台湾
新疆
西藏
云南
浙江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
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