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清华社《金融经济学基础》 - 专家推荐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专家推荐
清华社《金融经济学基础》
宋逢明
2003-11-24 14:42:06  来源:  
 
译者序

 《金融经济学基础》的英文版原著是一本优秀的金融经济学著作。两位作者既是对现代金融学的发展做出过重要贡献的著名金融经济学家,又是金融商海中成功的弄潮儿,掌控数十亿至上百亿美元的金融资产。本书成书以来,实际上成为一本金融经济学的经典教材。美国著名商学院如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斯坦福大学商学院和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学院等都长期使用本书作为金融学和相关专业研究生学习金融经济学导论课程的教材和教学参考书。在美国曾经一度绝版,后因为市场需求,不得不大量印制影印版。本书的最大特点是程度适中,系统而全面地介绍了经典金融学理论的核心内容和研究方法。事实上,书中一些章节的内容已经被编译进国内出版的中文书籍。但是,因为金融经济学本身已经形成了逻辑性很强的体系,一鳞半爪的学习不易认识全貌,所以值得将本书完整地介绍给中国读者。

 中国的金融体制改革是从银行体系的改革开始的,因此国内传统金融学科的建设和发展也是从对货币体系的认识出发的。由于这种历史的原因,国内对金融学科的传统界定和国际上金融学发展的主流存在明显的差异。在国外优秀的商学院发展的金融学,主要包括公司财务和资本市场两个组成部分(后者在课程设置上常常称作投资学),金融经济学则是其微观经济学基础。国内传统的金融学科体系以货币银行学和国际金融学为核心,因此常常把金融经济学和货币经济学相混淆。金融经济学的着眼点在企业和市场的微观层面,而货币经济学讨论货币、金融与经济的关系(国际金融学则主要研究国际资本流动和汇率变化对经济的影响),侧重于比较宏观的层面,二者之间有明显的区别。

 我自1995年归国工作以来,和同事们一道致力于完全按照国际化的要求建设清华大学的金融专业,将金融经济学作为一门最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加以开发和建设。我们从1996年秋季就开始为金融学专业本科毕业班学生和研究生开设金融经济学课程,就是采用本书的英文版作为教材。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本书作为教学用书是相当成功的。这也是我们决定把它翻译成中文出版的一个重要原因。

 由于历史的原因,国内大部分金融学专业是按照文科设置的(清华大学的金融学专业则完全按理科招生)。因此,大部分文科金融学专业的教师和学生对于使用数理模型来讲解和学习经济学和金融学理论还是有相当程度的不适应。我们认为这主要是因为不习惯,而不是数学、统计学的基础不够。本书大量采用数理模型讲解金融学理论,看上去通篇都是数学公式,实际上使用的数学工具并不艰深。正如作者在原版前言中所说,本书所要求的数学准备仅仅是矩阵代数和基础的微积分。涉及到的概率论、数理统计方面的知识也非常浅显。因此,目前各院校金融学专业的中青年教师和学生使用和学习本书的数学基础应该是足够的。我们鼓励读者耐心地读下去,肯定不会有严重的困难。

 金融经济学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金融经济学提供公司财务与资本市场两方面的经济学理论基础,狭义的金融经济学则侧重于资本市场,重点在金融资产的估值与定价,实际上是讨论金融市场有别于一般的商品和服务市场的特殊的均衡建立机制。本书的内容则主要限于狭义的金融经济学。

 本书的英文版原著出版于20世纪80年代末。自从20世纪50年代阿罗(K. Arrow)、马科维茨(H. Markowitz)、莫迪格利亚尼(F. Modigliani)和米勒(M. H. Miller)的开创性工作以来,到20世纪80年代,经典金融学的理论框架已经基本确立。本书正是相当系统完整地阐述了经典金融学的理论全貌。为了帮助读者从总体上理解金融经济学的概貌,我把我写的“金融经济学评述”一文作为附录附于本书的末尾。需要指出的是,文中所提的金融经济学三大基本定理是后人总结的,比如参见鲁宾斯坦(M. Rubinstein)M. Rubinstein. Derivatives: A PowerPlus Picture Book.www.in-the-money.com,1998。本书中虽然没有直接提到三大基本定理,但有关内容都已经涵盖在内。

 本书出版后的最近15年来,金融经济学有以下方向的发展:

 在理论方面,经典的金融经济学是建立在理性预期和有效率市场假设的基础之上的,因此也可称为理性金融学。本书的全部内容都是在理性金融学的框架下论述的。对理性预期和有效率市场假设的挑战是最近10多年来金融学理论研究最为热烈的议题,行为金融学的兴起和大量研究成果的涌现是这一发展方向的充分体现。行为金融学者依据心理学和行为科学的理论基础来研究金融市场和企业活动参与者的行为,获得了许多有趣的发现和有意义的结论,对经典的理性金融学产生了重大的冲击。但是,又有研究表明(例如可参见: Campbell, J. Y. and J. H. Cochrane(1999).By force of habit: A consumption-based explanation of aggregate stock market behavior.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07, 205-251),许多金融现象(包括行为金融学非常关注的各种“异象”)既可以用行为金融学的新理论来解释,又可以在原有的理性金融学的框架下解释。金融学研究的目的不在于采用不同的理论模型来解释同样的现象,而是要透过现象揭示隐藏于现象背后的本质规律。所以,迄今为止,行为金融学与理性金融学的争论应该是还没有结论。无疑,在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大国的新兴金融市场(emerging market),研究行为金融学是非常有意义的。但是我们认为,做学问还是应该循序渐进。金融学者在研究行为金融学之前,还是应该先掌握理性金融学的基本内容,搞清楚二者的区别和分歧争议点,对行为金融学的研究才可能取得真正有价值的成果。所以,掌握本书的内容应该是非常基本的。

 在研究方法方面,以数理统计为基础的计量经济学的经验实证研究更加受到重视,理论研究模型必须经受得起经验实证研究的检验。金融市场计量经济学作为计量经济学在金融学领域的应用获得了迅猛的发展,有力地支持了理论模型的争辩能力。需要指出的是,金融市场的均衡是竞争的结果,谁具有竞争优势,谁就能主导市场的均衡。因此,本书中讨论的随机占优、信息不对称等概念是非常重要的。金融资产的估值和定价并非统计平均的结果!而且,使用统计学和计量经济学方法研究时,蕴含的假设是未来会重复过去,而金融研究的核心是对未来的预期。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不同在于,虽然未来不会完全不重复过去,但未来一定不会完全地重复过去。因此,在使用统计学和计量经济学方法研究金融问题时,必须非常小心和仔细,否则,很容易得出一些似是而非的结论。

 在应用方面最重要的发展是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金融工程的兴起和汹涌澎湃的发展。金融工程是金融学的工程化发展,面向创新金融产品的设计、开发和实施,其核心是利用创新性的结构化金融工具和技术进行风险的管理。金融工程的核心原理——无套利均衡分析和关键技术——组合分解技术宋逢明.金融工程原理——无套利均衡分析.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的理论基础正是金融经济学中的资产估值和定价理论。如果将金融工程和机械工程做类比的话,金融经济学对金融工程的作用好比是物理学中的力学部分对机械工程的作用。物理学中的力学部分构成了机械工程最主要的理论基础(机械工程还需要其他理论的支持,如金属材料学),金融经济学也为金融工程提供了最主要的理论基础。另外值得提醒的是,目前国内有些金融学专业在开设金融工程课程时,实际上把金融工程与期货、期权等基本衍生品课程相混淆,这好比是在机械工程中把机械设计和机械零件两门课程混为一谈。因此,我们认为,要建设与发展金融工程这一实践性非常强的新兴工程型学科,一定要建设好金融经济学这一基础课程。

 以上意见,只是个人的一些认识体会,难免有偏颇与不当之处,仅供读者参考。

 本书的英文版原著是一本研究性很强的著作,每章的末尾都列出了相当详细的参考文献,这对于读者进一步的研究工作是非常有用的。但作为教学辅助材料来看,可能嫌多了。为此,我们在译者序的后面列出了一份简短的推荐阅读的经典文献的清单,其中许多文章在金融学的发展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相当一部分工作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

 本书的翻译工作是这样完成的:先由清华大学金融学专业的毕业班本科生和硕士、博士研究生译出初稿,他们都用本书的英文版原著作为教材学习过金融经济学课程,由此保证在内容的理解上不至于有大的出入。然后由我本人对照原著进行了逐字逐句的校译,许多段落进行了重译。译书的排印稿出来后,除了我本人做了校改外,还请博士生袁俪胜帮助仔细校改了一遍。袁俪胜同学还为数学符号的统一做了许多校改的工作。本书初稿的翻译是这样分工的:杜爽、吴云峰(第一章、第十章),曹映雪、叶冬艳(第二章、第九章),何晓峰、张菁菁(第三章、第六章),王东杰、张薇(第四章、第五章),乐慧、苑元(第七章、第八章)。

 囿于我们的水平,译稿中难免还有许多错误与疏漏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最后,对清华大学出版社徐学军先生和其他编务人员对本书的贡献表示感谢。





             宋逢明

             2003年6月于清华园


摘自《金融经济学基础》

本版责编:孟婉霞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