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另类的“盲盒”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媒介盲盒》策划手记 - 编辑荐书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编辑荐书
另类的“盲盒”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媒介盲盒》策划手记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佟周红
2022-09-27 10:27:54  来源: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媒介盲盒:数字时代的媒体业猜想》(订货

杨吉 著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曾经听一个文学教授聊自己的阅读兴趣,他说自己对社科评论作品的喜好远远大于小说故事,究其原因,是理论评论类文章给他带来强烈的智识愉悦远胜于从故事中获得的审美趣味。对此,我颇有同感,并且个人偏爱阅读言辞犀利睿智的文章,而策划一本评论文集的想法也由来已久。

  所以当我看到杨教授的书稿内容介绍中有《观念史的书写与顾虑下的叙事》《网络时代,来一场不合时宜的哲学讨论》《数字时代还有“乌合之众”吗》等标题时,不由得感叹这些素材真的很符合我对评论文集的策划设想,这就好像一个对烹饪有虔诚热爱的厨师幸运地挑到了他擅长料理的上等食材。

  一道佳肴的可贵不仅在于料理出的美味,更在于其所提供的营养,一本书亦是如此。一本评论文集的核心价值,不在于其阐述了晦涩的学术理念让人不明觉厉,也不在于其新颖隽永的句式让人拍案叫绝,而是在于评论者基于自己学识与阅历的丰盈对所评内容做的解构与批判。因而评论文集对作者的要求非常高:学识浅薄则无法行在高处,阅历贫瘠则无法洞察世情。杨教授是浙江传媒学院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创始系主任,同时也是一家律所的合伙人,这样的履历背景让我觉得他轻松跨越了成为评论家的门槛。

  “以书为媒,从阅读中寻迹媒体业的行进方向与路径”对于这本评论文集的出版目的,杨教授如是说。梳理杨教授的投稿文件夹,他所评论的图书从三十多年前对数字时代有无限憧憬的《第三次浪潮》到反映现今媒体融合发展态势的《众媒时代》,从具有学派开创意义的《理解媒介》到预测数字娱乐未来的《网飞传奇》,这些佳作不仅出版时间跨度大而且涉及的媒介话题包罗万象。

  正是因为作者经年累月的观察与放眼全球的视野,才能对媒体业建构出一个较为完整的知识轮廓,从而探求媒体业的未来。我按照作者的创作思路厘清了图书的目录大纲,却对作者起的书名“媒体业的数字梦”匪夷所思:“梦”这个字眼怎么可能表达出作者以丰富翔实资料所做的客观构想呢?凭着多年图书策划的经验,我认为这本评论文集的书名一定要改,而且一定要改得寓意深远,否则根本无法承载作者文章中密集的信息量与深刻的内涵。

  顺着这个思路拓展,我想到了书中的很多文章都在探讨受到数字化冲击的媒体如何转型突围,如何拥抱Z世代经济。既然书稿里论及众多前沿潮流的话题都意在把控未来,那为什么是否可以称其为“Z世代媒介”?毕竟未来是属于Z世代的,媒体也都在大谈Z世代引导新市场,新经济。但转念又一想,Z世代的表达也有点具象化,这时我又想到了还可以做进一步引申想到因为Z世代的需求与喜好变幻莫测,形成了让很多人都看不懂的盲盒经济。忽然一个大胆的想法在我脑中闪现,这本评论集是否可以定名《媒介盲盒》?盲盒不仅是一种在网络社交时代快速崛起的潮玩品类,而且它蕴含的深意为对变幻莫测的未来有精彩的期待。

  于是,我鼓足勇气把《媒介盲盒》这个书名推介给杨教授。开始果真如我所料,杨教授对“盲盒”一词与其作品如何链接,不得要领。我认真地给他解释了盲盒的深意,并对他表明:因为书稿所选书评涉及新闻、传播、公关、互联网科技、数字娱乐等多种媒介领域,不同读者读各篇文章后的体悟与获取的灵感又有不同,这何尝不是一种拆盲盒的体验呢?终于我的诚意打动了作者,杨教授对这本评论文集定名为《媒介盲盒》表示认同,并与我见面沟通了他的创作设想与期待。

  定下书名就为我们编排设计这本评论文集指明了方向:一定要打破沉闷,给读者舒适愉悦的阅读体验。图书从封面到内文都要以市场畅销书的标准来打造,封面设计要加入“盲盒”相关的市场潮流元素。

  杨教授长期为《传媒评论》《上海证券报》等媒体撰写书评专栏,所以发表积攒的文章多达百余篇,但为了突出“盲盒”对新知的期待,我们只筛选了其中的六十八篇收录其中。为了让文集对媒介发展的探索意味更浓,我们又将全书分为上篇“文本·观念”、中篇“标本·案例”和下篇“话本·前沿”三个篇章,以期让读者对媒介观念体系的前世今生一目了然,而对于传统媒体如何完成转型与数字化的革新,作者通过对《大数据云图》《游戏化思维》《众媒时代》等书的点评给了读者多维演进的想象空间。

  料理佳肴的关键在于调配主要食材,让食客唤醒味蕾,品出浑然天成的美味;编辑一部佳作也同样要提炼精华,引导读者把握文章的核心价值。《媒介盲盒》中的每篇评论文章,几乎都有对所评图书作者的师承、学派、门生的介绍与核心观点的思辨,加之对同时期理论学界观点的对比分析,信息量真的是密不透风。书中虽然每篇文章只主评一本书,但是文中经常旁征博引经典著作来为书中的观点做注解,为了能让读者快速get到文章精要,我们在每篇文章标题下面摘抄了文章的一两句主题句作为引语,每篇文章后面还有对全文的主旨归纳作为精华笔记。这样各篇文章前后都有要点提示,也是在强调表达作者的立场观念。例如,在《媒介环境学:一场事先张扬的学派开创》一文中,作者以波兹曼对媒介环境学的设问开篇,并从波兹曼那部经典的《娱乐至死》拓展到点评的主角——《媒介环境学:思想沿革与多维视野》。文中引用了七部相关佳作帮读者梳理了媒介环境学派的开创、学派的观念谱系以及媒介环境学派发展的“三代”人物与各自的思想主张等等,仅仅用了三千字就建构起一个媒介环境学的知识网络,文章的信息密集程度可见一斑。如此高频的观点引入与新知阐释,在让读者大开眼界的同时,也增加了编辑核对审校参考文献的工作量,所以这本评论文集的理论厚度并不逊于学术专著。

  《媒介盲盒》可供新闻、传播、公关乃至互联网科技行业的人士参考阅读的价值不仅在于各篇文章的信息量大,而且针对同一领域的话题会有几篇文章从不同角度分别论述,进行多维探讨。比如与公关业相关的文章有:《伯内斯“宣传”的弦外之音》《一本书,带你进入公关世界》《一个公关人的自白及其“说服的事业》;针对美国报业的调查评论则有:《重走美国大报,寻找媒体融合之道》《“头版”既出,一切才刚刚开始》 《“新闻界第一夫人”凯瑟琳·格雷厄姆的精神遗产》《风云过后,盛景依旧》等几篇文章,重点研究说明了《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华尔街日报》各自的办报理念与经营优势,如将这几篇文章对比来看,收获颇丰。

  在策划《媒介盲盒》的过程中,我一直没忘记作者的对这本书的期许:“让读者通过这本书看清数字技术会给媒体与新闻业怎样一个未来。”所以在文后的笔记归纳中,我会注重在提炼文章主旨的同时从着眼未来角度强调作者的观点,尤其是在下篇“话本·前沿”中会更刻意地去描述媒介创新的趋势。在《互联网思维之后,再看游戏化思维》文后的笔记中,我们这样总结:“游戏是一种休闲,一种娱乐服务,也是一个产业,而最新的观念告诉我们:游戏是一种思维,一个趋势,是一股能重塑业务与组织模式的力量。”

  在《媒介盲盒》出版后不久,“元宇宙”(Meta)的概念大火,但人们对元宇宙的解释众说纷纭。于是,当有媒体采访微软首席执行官纳德拉,问及何为元宇宙时,纳德拉表示:“元宇宙的本质是创造游戏。”这,是否在冥冥之中预示着《媒介盲盒》正在达成让读者看见未来的创作期许呢?

  相关内容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重磅推荐《媒介盲盒:数字时代的媒体业猜想》

  关于本书的四个为什么?——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媒介盲盒:数字时代的媒体业猜想》序言

来源: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本版责编:金洋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