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龙川客家方言的文化内涵(上)——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龙川客家方言》 - 精品书摘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精品书摘
龙川客家方言的文化内涵(上)——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龙川客家方言》
2023-02-28 09:13:49  来源: 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龙川客家方言》(订购

刘立恒

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客家先祖历经数次大迁徙,远离中原,来到闽粤赣交界处,形成闽西、赣南、粤东北三大客家居住地。他们不忘自己是“中原衣冠旧族,忠义之后”,每到一个新的地方,不仅很好地继承了中原文化的精华,又在新的聚居地与当地土著文化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创造了一种新的地域文化——客家文化。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内涵。方言作为语言的一种地域分支,蕴含着特定的地域文化。龙川客家文化内涵丰富,客家方言就是其中一个重要载体。下面通过分析客家方言词语和客家民间文学作品,从语言的角度分析其所承载的客家文化内涵和客家人的精神内涵。

  一、客家山居农耕文化

  客家民居多是依山而建,客家人靠山吃山,依凭自己的智慧,偏安一隅,辛苦劳作,繁衍生息,客家人也因此被称为“山客”。龙川县各镇村的地名多有“塘、岭、湾、山、里、嶂、岩、岗、墩、崀、坑、坪、坳、塅、窝、坝、凹、辇、涧、背、园、咀、潭、围、径、顶、陂、社、亭、寨、坵、洞”等字,从侧面说明了客家人居住的地理环境。

  客家人多住在崇山峻岭之间的丘陵地带,长期以来,由于山高路远,交通闭塞,客家人与外界交流甚少,在这样的环境下生存,生产力相对落后,物资相对匮乏,生活自然是艰苦的。

  在龙川,以动物命名的地方也有很多,经常使用的动物名称如“龙、猪、狗、狮、兔、象、虎、马、鹿、龟、牛、猴、老鼠、鸭、鹅、乌鸦、狐狸、鹤、凤、雁、鹊、鸪、鸡、虾、蟹、蛤蟆、蟾蜍、蜈蚣”等。

  这些飞禽走兽用在地名上,要么是因地形形似这种动物,如“狮子岭、狮子坝、狮子嶂、黄猿塘、龙潭”等,要么这个地方有很多这样的飞禽走兽,如“黄狼坳、牛牯塘、牛嫲坪、牛头坳、牛屎坳、牛栏窝、羊石下、野猪坑、猪牯墩、狗岭下、狗岩嶂、猫头寨、老鼠坪、狐狸坳、鹤咀、鹤山下、雁婆寨、鹧鸬塘、鹊塘、鸦鹊坪、鸡笼嶂、鸡公石”等,反映了客家人生活在自然原始的山林里,终日与飞禽走兽打交道。

  这也是“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表现,客家人用周围环境中常见的事物来给地方命名,体现了客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天人合一”观念。

  千百年来,客家人沿袭了中原的农耕文明,“犁耙辘轴、风车碓臼、蓑衣笠嫲、镰欸䦆锄、箩箩䉪䉪、石磨砻欸”是客家人常用的传统农业生产用具。“春鸠一声唱,犁耙辘轴响”“莳田割禾,冇闲阿婆”,耕田插秧的时节,每个人都很忙碌,客家人往往是全家总动员。“东一锄,西一锄,锄转田角好莳禾”,客家人扶着犁耙,一遍遍地在田间耕耘,挥起锄头,开垦每一寸土地。

  除了莳田割禾,客家人还要做很多农活和家务,“砻谷踏米、耕田掘地、倒柴割鲁箕”,“一年到晏冇时停”。客家农谚体现了客家人独特的生产劳作方式,是客家人生产生活经验的总结,如“芒种黄豆脱,夏至水流秧”“立春晴一日,耕田唔要力”“立冬唔割禾,一夜脱一箩”“禾怕寒露风,人怕老来穷”“立春三日雨淋淋,阴阴湿湿到清明”“头阳水,二阳风,三阳无水早收冬”等,都蕴含了客家人以农为本、重视农耕的思想。

  即便粤闽赣三角地带都是一些人烟稀少、野畜出没的原始森林,即便在荒山野岭,生产力水平低下,客家人也无所畏惧,披荆斩棘。他们用从中原带来的农作物种子、先进的农耕生产技术和建筑工艺,伐木垦荒,依山就势,筑坝造田,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安营扎寨,辛勤耕作,引水灌溉,自给自足,把穷乡僻壤变成美丽的小山村,随处可见阡陌纵横,炊烟袅袅,田园风光,如诗如画。

  晚清著名诗人黄遵宪诗云:“筚路桃弧辗转迁,南来远过一千年。方言足证中原韵,礼俗犹留三代前。”诗中讲的就是客家先民离开中原故土、历尽艰辛迁居岭南的故事,也体现了客家人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内涵。

  二、耕读传家、崇文重教的文化传统

  “客家人以耕读为本,家虽贫亦必令其子弟读书,鲜有不识字不知稼穑者,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即古人负耒横经之教也。”(清徐旭曾《丰湖杂记》)客家人时时不忘重教兴学,令文化得以传承,诗书能够流播。

  客家人不管生活多么艰辛,家境如何清苦,都会倾其全力扶助子弟读书上进,以期他们能学有所成,金榜题名,光宗耀祖。如客家谚语“读书肯用功,茅寮出相公”,又如客家童谣《禾毕子》:“禾毕子,嘴丫丫,一飞飞到我屋家。问佢么个咁欢喜,佢话阿爸金榜题名嘞。阿公听来须一抹,阿婆听到笑脱牙。”这些谚语和童谣意在告诉孩子读书可以光耀门楣,体现了客家人崇文重教的传统观念。

  客家人重视教育,但很少喋喋不休地说教,而是采取生动幽默的形式,让小孩子乐于接受,教授客家谚语和客家童谣就是很好的启蒙方式。如客家谚语“细崽莫学懒,过河捡到鲩,细崽爱学勤,上山捡极鳞(穿山甲)”“养仔唔读书,唔当养头猪”“临老学吹笛,吹去眼白白”等,告诫小孩子要勤奋学习。谚语句式规整,言简意赅,生动幽默,小孩子一听就懂,又容易记忆,自然就把这些教诲记在心上,时刻勉励自己。

  又如客家童谣《日出东边转轮车》:“日出东边转轮车,喊你读书走回家。日哩上山捉禾毕,夜里点火捉鱼虾。笔墨纸砚你唔爱,日后莫怨爷和姐。”童谣里说,客家山区有太多好玩的了,上山捉麻雀,下小溪里捉鱼虾,稍不留意,就会玩野了,忘记功课。长辈们就会适时地用童谣提醒小孩子,劝他们要珍惜读书机会,不要逃学,不要忘记学习,否则不学无术,长大了就会后悔莫及。小孩子们经常念着朗朗上口的童谣,长辈的教诲自然而然就牢记在心了。

  三、务实进取、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经济状况的改变,虽然客家人仍然重视“耕读传家”,鼓励孩子读书从政,但是已不再将之视为唯一的出路。客家谚语“男人百艺好随身”“男人无一艺,出门无处去”“良田万顷,不如薄技在身”等,均说明了学习一门手艺,务实处世,同样也能出人头地。

  客家人在艰苦的地方生产生活,非常勤劳,产生和积累了很多智慧,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传统技艺。做木匠、做泥水、打铁、制茶、做厨、织篾、织笠嫲、织箩、织布、织席、车衫、做蓑衣、做灯笼、打石磨、酿酒、磨豆腐、烧砖、打铁锅、剃头……这些都是客家社会里常见的民间手艺和行业。

  客家山区盛产竹子,竹编工艺得到较好发展,客家民居里大多使用竹编器具。竹编师傅通过几年的潜心苦练,用一把篾刀,能把一根完整的竹子熟练地削成各种各样的篾,运用砍、锯、切、剖、拉、撬、编、织、削、磨等技法,最后把竹篾编成各种竹制品。

  比如装稻谷的箩筐、盛蔬菜的菜篮、装鸡蛋的提篮、米筛、簸箕、取暖用的火笼、厨房用的筲箕、竹扫把、装垃圾用的粪箕、送礼用的箩格、扁担、竹凳、竹床等生活生产用具。此外还编织每逢春节打马灯用的马、元宵节上灯用的花灯等。

  “家有千金,唔当一艺随身”,但是“百般手艺百般难”,从事哪一门手艺都不容易,如果没有持之以恒的意志,不肯吃苦,不肯钻研,很快就会放弃,最后一事无成。如客家童谣《月光光》:“月光光,好种姜;姜毕目,好种竹;竹打花,好种瓜;瓜吂大,摘来卖;卖到两角钱,学弹棉;棉线断,学打钻;钻断嘴,学织䉂;䉂颈长,学卖糖;糖唔甜,学卖盐;盐唔白,学吹笛;吹笛难转气,学做戏;做戏冇气力,学索食;索食难背筒,唔当钻泥窿。”这首童谣以一种戏谑的口吻说明了学习任何一门手艺,如果没有持之以恒的态度,都是学不精的。

  “只要功夫深,瘦土变黄金”“烧窑看火色,经验自家测”等谚语体现了客家人的工匠精神,山区环境恶劣,资源有限,客家工匠们克服重重困难,寻觅新材料,琢磨新技法,技艺不断精进。谚语“蒸酒磨豆腐,唔敢称师傅”也说明了客家人在学习手工技艺时谦虚、尊师的态度。

  客家人的生活技艺大部分都是“子承父业”或“拜师学艺”得来,一代代口耳相传,从而得以不断发展和传承。客家工匠尊师重道,不论走到哪里,都不忘祖训或师训,传承师道,不只是传承一种传统技艺与生活经验,更是对民族精神与文化情感的一种自然延伸。

图书信息

  内容简介

  本书是“客家研究文丛·龙川客家方言文化书系”之一,作者根据自身田野调查成果深入研究,阐述了广东省龙川县客家方言概况、方言音系、语音特点、字音对照表、词汇特点、词语对照表和语法特点等内容,重点呈现龙川8个重点调查镇的语言面貌,挖掘龙川县客家话未为人知的语音特点,并分析龙川客家方言的文化内涵。

  书中提供了大量鲜活的语料,丰富了粤中客家方言的研究成果,对龙川县方言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有积极意义和重大推动作用。

  作者简介

  刘立恒,女,河源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学术研究领域为语言学、客家方言及客家文化;主持或参加省部级、市级等课题10项,发表学术论文15篇,独著和参编图书共8本。

来源: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本版责编:金洋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