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向未来的出版》(第三版) (订购)
佘江涛 编著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23年6月出版
1.本书的第三版算是对我35年思行合一的出版生涯的纪念。所谓纪念首先意味着终止、结束,然后意味着回忆、怀念。回忆、纪念大多是人和事,但我都是一些想法和思考,里面自然深藏着呼之欲出的人和事,是具体的抽象,绝非空穴来风,只是我天生没有耐心和精力去叙事(描写和叙述)的习惯和偏好;想法和思考,抽象且点到即止,有利于应变世事,继续生发和转化;回忆有各种动因造成的偏差、扭曲、夸大、缩小、彰显、遮蔽、臧否不当、利益纠结,据此直接写具体的人和事难免成为自我的想象,甚至麻烦不断;旧的人和事大多将烟消云散,新的人和事层出不穷,不必纠缠怀念,唯有事理可能留存一点。《走向未来的出版》面对的是费尔南·布罗代尔中时段,对这个时段而言,社会时间、情势比事件时间、个人重要。
《走向未来的出版》第三版就一些出版实践的未来问题,以及不可回避的根本问题增加了一些总结性的文章,并在表述、结构两个方面,对前两版的全部文章进行了全面的修订,最大限度地保持思考的逻辑一致。
2.《走向未来的出版》关注语言的简洁concise、结构的紧凑compact、逻辑的清晰clear。
关注短句的力量,少用但是—然而—不过—因为—所以—而且,少用形容词和成语,少用对仗句和排比句,少用生僻字,或用萨默塞特·毛姆的话来说是清晰lucidity,简洁simplicity,悦耳euphony。坚持真正的修辞少修辞,真正的抒情少抒情。好的写作总是质朴、疏朗、透明。开门见山,戛然而止,简化一切,留下干货,不夹着大话、空话、假话、废话、绕话,以及莫名其妙的论理抒情。
除了关注文字语言的表达,我还关注结构的表达。好的写作需要巨大的克制力,让一切紧凑起来。里面有巨大的感觉、直觉、无意识、情感,但不在表面,都是海底之山。所有的火面前都有冰,所有畅快的议论和抒情面前都有理性。不挤堆在一起说话,12345按序地展开。最后,一切变成了结构和系统,其中有主导动机、主题、引子,引发出文章的展开、变奏、随想。
语言的简洁、结构的紧凑都在清晰的逻辑控制下,保持句子和句子、段落和段落的勾连,而非盘根错节。保持语言干、硬、冷的风格,犹如透过冬日的森林看到山水;保持结构的透气状态,犹如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多么希望句子、结构、逻辑的状态犹如巴赫的无伴奏大提琴组曲。
3.就文章而言,最喜欢先秦两汉唐宋文章;就诗歌而言最喜欢诗经之风、古诗、五绝和五律,清晰简洁紧凑的典范,到处是思考和延展的余地,应对着时空的变迁。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有时在想,简洁、紧凑、清晰意味着什么。它首先是文字语言表达和结构表达的风格,但这种风格不是外在的皮,它一定来自内敛的、具有张力的精神状态,无论这种状态的层次多么丰富。丰富不一定是混乱、啰嗦、喋喋不休。贝多芬的音乐可以说是典范,他总是那么丰富,但几乎从没有滔滔不绝、杂乱无序过,丰富的内心世界一直和简洁、紧凑、清晰保持着张力的关系,我称之为“英雄”风格——控制力超强的风格;也是“用户”风格——把自己当作用户,写出自己真正想看的、热爱的东西。
有时在想,个人认知总是有限,简洁、紧凑、清晰能够使得60%靠谱的认知达到80%的效果,反之亦然。每每写作时,不时会想起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命运的真相和英雄的应然之相简洁、清晰、紧凑地交替。
世界永远复杂多变,认知本身是一个框架,不可能与其一对一对应,完全吻合,这就是命运的真相。
清晰地表述世界,提高解释力和说服力,提供世界观的方便之门;守住价值观;不断创新方法,这些就是凡人应该的、不得已的选择,这就是应然之相。
4.做出版要有自己的哲学,要有自己的价值观、世界观、方法论。
价值观要求出版人明确地知晓出版在文化、文明体系中的地位:出版提供系统全面深刻的思想、理论、学术、知识、想象,它在培养人的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审美精神,在培养人的核心素养——健康人格、感觉和直觉能力(感知能力)、知识树(结构化的知识、判断和思维的认知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在实现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的理念,在体现立德树人根本宗旨,为国家培根铸魂,为个人启智增慧上,发挥着近乎教育的作用。出版和教育一样,是衡量国家综合实力,尤其是文化实力的重要指标。几乎难以想象,一个强大的国家没有强大的教育和出版。这就导致了出版对从业人员的要求非常高,出版需要一支政治、专业、文字语言(当然还有其他语言)、业务创新都比较过硬的优秀团队,甚至是文化精英团队。在这里,出版犹如当代医学,分门别类,非常专业。
世界观要看到出版三个阶段——工业设计、新生态、未来——是叠加的,第一个阶段的垂直化、专业化、市场化是基础,越往后面的阶段发展,第一个阶段的垂直化、专业化、市场化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出版的世界观要看到融合出版的光谱穿过出版的三个叠加阶段,每一个出版门类、种类,甚至品种要找到自己在每一个出版阶段融合出版的生发点。出版的世界观要看到出版的底层是一支世界观、价值观、系统方法成熟的团队。
方法论首先要把基础性的方法制度化,其次把不同出版门类、种类的方法系统化。制度化、系统化并不意味着僵化,而要面对不断建构、解构和重构。这是集体行为的准则。
《走向未来的出版》是我出版工作的起点、指南,也是我出版工作的终点。它时刻面对超越,面对被超越。
最后,情不自禁地对我心目中的未来出版再做一个描述:一、平台化。整个出版流程和行为能在网络平台上完成的都上平台,能在网络平台上放大的、反复使用的都上平台。二、生产和销售一体化,不同类别出版的方式方法均不相同,但目标都是不同程度地趋向精准出版,高度垂直化,去中间化,使出版、营销、销售、消费形成自主的闭环。三、世界需要丰富的产品化、标准化、智能化的知识服务;世界不需要的那么多阅读内容,而是需要优质的阅读内容,也正因为此,在阅读那里,纸质图书依然有生命力。
本文原载于微信公众号“佘江涛的江和涛”。
来源:南京大学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