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选择类型
出版社
代办站
普通会员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分类查询
综合查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购书指南
购物车
我的订单
征订单
存书架
小团购
二手书
优惠活动
关于我们
现代主义文学的来由——广西师大社《欧美现代派文学概论》 - 精品书摘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精品书摘
现代主义文学的来由——广西师大社《欧美现代派文学概论》
2003-11-27 10:15:27 来源:
一、历史社会的演变
作为一个国际性文艺运动,现代主义的产生有其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1880年前后,西方世界由自由资本主义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经济迅猛发展。1870-1913年国际经济的扩展异常迅速,英德法三国的产品共占了世界工业品市场的60%。与此同时,科技革命带来了内燃机和汽轮机,电、石油和汽油成为新的动力资源;1905年伦敦出现第一批公共汽车,接着,拖拉机、飞机、电话、电报、电影相继问世。伴随工业化的是城市人口猛增,到1900年世界上已经有11个人口超过百万的大都会。到1910年,大伦敦和纽约各有人口500万以上,巴黎近300万,柏林200多万。
20世纪初的西方社会已呈现城市化、工业化、机械化的面貌,这个现代化的过程使人们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产生了剧烈的改变。这种改变首先表现在人际关系方面。过去的农业社会以传统为基础,是农村式的,有共同的信仰、价值观和文化,宗教是中心,公众之间有密切联系,人人叫得出对方的姓名,彼此是面对面关系;如今进入现代工业社会,生活是城市式的、世俗化的,传统价值观开始动摇,宗教不再是中心,世界变得复杂而生疏,个人感到自己的孤立,人与人的关系通过书面契约确定,是背靠背的关系,谁也弄不清谁在操纵你的命运;许可与约束的格局变得抽象了——法定化了、非人格化了、官僚主义化了。
这种个人与社会的疏离感、陌生化,个体所感到的孤独感和无所依靠的心境是现代资本主义工业社会的社会关系的特征,是现代化进程的产物,主要表现在人口集中的大城市里。欧洲大城市兴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摩天大楼”一词是19世纪80年代产生的新词。大城市使资本主义社会关系中本来存在的矛盾更加尖锐起来,成为现代社会矛盾的焦点。工业化、城市化的结果带来机械文明的统治和技术官僚体制,使人的生存环境逐步失去农业社会中的个性和人性、变得抽象化和机械化起来,导致了一个一般称之为“非人化”的过程,这反映在文学艺术上,就出现了以“非人化”为特征的现代主义文艺。在现代工业社会中生活的处于被剥削地位的知识分子和文艺家日益感到自己面对一个无法理解的现实:社会成为一种抽象的异己的力量,抛开人而独立运转;要界定自己和人的本性、力量是越来越困难了。他们心中产生一种走向深渊或悬于半空的感觉,把面前的世界称之为“危机时代”或“启示录时代”,充满焦虑和不安。第一、二次世界大战更大大加强了这个失落感。后现代派文学则进一步从人的根本处境的荒谬性来表达这种无所不在的危机感和幻灭感。
在资本主义现代化造成的社会关系的危机中,文艺家与读者关系的疏离对现代派特征的形成是有直接影响的。在封建时代,文艺家依靠宫廷、贵族或教会支持,他们有明确的读者群;在自由资本主义时代,文艺家有中小资产阶级的广大读者,狄更斯这样的作家是明白他读者的对象和趣味的;到了垄断资本主义时代,由于文化事业商品化和电视电影的冲击,也由于文化教育造成的两极分化,这个读者层变得模糊不定起来。商品化既危及严肃作家的生计稳定,也违反他们的美学追求,作家与读者之间逐渐疏离、互不信任,甚至敌对起来。19世纪后期的唯美主义文学已提出“象牙塔”纯文学的幻想,要摆脱社会和读者,20世纪的现代派精英无不摆出一副独来独往的倨傲架势,宣称“同自己的时代不合拍”①,要“给社会趣味一记耳光”②了。这种敌对关系使现代派作家遁入自我的内心去探幽入微,忽视文学的社会使命,形成脱离群众、晦涩难解的文风。
在现代化的进程中,1914-1918年间发生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对现代派文学的重大影响是不可低估的。1914年以前欧洲虽然也一再出现经济危机,但相对说来,还是比较稳定的。英国和西欧的中产阶级和上等阶层还享受着一种难得的自由与安全。由于税轻,没有通货膨胀,而且食品便宜、劳动力廉价、仆人来源充足,收人有限的中产阶级家庭还能过舒适的生活。传统的宗教道德信仰还起着维系整个社会的作用。第一次世界大战打破了旧的秩序和安定的局面。大战带来的巨大破坏和灾难使人们——首先是敏感的知识分子和文艺家——对一向信仰的资本主义价值体系(包括宗教信仰、伦理观念、自由主义教育、科学理性、商业文化等等)产生了重大怀疑和反叛情绪。大战后的一片废墟中,艾略特的《荒原》(1922)一出版,他对世俗社会和现代文明的厌恶绝望立刻引起广大知识阶层的共鸣,这一作于艾略特父亲病危期间表达个人忧伤的并不易懂的长诗竟然一下子抓住了那个时代的主旋律,成为表现一代知识界人士共同心声的现代派里程碑作品!
1917年苏联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和马克思主义在世界的传播从另一角度对现代派的形成起了重要影响。帝国主义大战戳穿了资本主义繁荣的虚假性,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证明了资本主义前景不妙的真实性;前者粉碎了现代派作家对过去的怀恋,后者击破了现代派对未来的幻想。现代派作家两头落空,如临深渊,一部分人悲观绝望,另一些人参加革命阵线,20世纪20、30年代现代派的分化就成为必然的结果。这在客观上增加了现代派这个文化文学现象的复杂性,形成先锋派和颓废派、蜜糖和砒霜的混合物。第二次世界大战进一步加深了这种危机感。
二、科技革命和文化思潮
19世纪80~90年代,欧洲科学界的统治思潮还是达尔文的进化论和牛顿的引力论,尊重事实和理性,讲求实证和推论。反映在文学上就是盛行一时的强调环境和血统影响的自然主义文学。但1905年前后,现代物理学——主要是普朗克的量子论(1900)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狭义相对论,1905;广义相对1915)动摇了古典物理学的物质宇宙观,剧烈地改变了人们对物质世界的看法:从绝对的、静止的观点变到相对的、变化的观点;物质与精神难以绝对地区分;主客体密切相关;因果关系并非万能。大部分现代派作家和你我一般人一样,未必懂得量子论和相对论,但两论经过报刊的通俗解释,它们所强调的世界事物的相对性、复杂性、变动性,它们所启发的怀疑精神、实验探索精神已深入人心,蔚为一代风尚。现代派作家在这种气氛下对旧世界的价值观采取深刻怀疑的态度,在创作中进行种种实验,力求表现变化和动态就是不足为奇的了。法国评论家瑞尔曼·勃雷认为电子论、信息论、控制论摧毁了原有的真理,毁坏了形而上学的观点,打乱了人类的语言,直接影响到后现代派文学③。有些论者认为现代派重视技巧实验和写作方法是受科学实验精神和讲究方法的启发。现代派作品中工业技术形象的频繁出现自然也是现代科技影响的一个证明。
电气化以后的机械文明促进了生产发展,加速了交通运输和通讯联系,缩短了空间距离,加强了时间观念,加快了生活节奏;教育的普及、文化的发达、新闻媒介的传播,使人们思想分外活跃、心理更加复杂。这些因素影响了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和心理状态,当然也会在现代派文学中留下痕迹,如要求行文节奏加快(未来派诗要求采用内燃机节奏),时空转变迅速(蒙太奇),强调刻画人物的复杂心理(意识流)。对大多数现代派作家说来,机械文明只引起一种压迫感、物化感。有的作家表现出对机械、对物质统治人类的反感,如恰佩克的《万能机器人》和艾·赖思的《加数器》,后现代派(如新小说)则企图以“物性”代替“人性”,强调对“物”作准确详尽的描绘来显示“人”的消失。
比较起来,现代反理性主义的哲学、心理学和美学思潮对现代派有更明显、更有决定性的作用。自叔本华至尼采的意志哲学,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学,柏格森的生命哲学和康德至克罗齐的美学都产生过重大影响,使现代派文学具有严重的反理性主义色彩。
尼采宣布“上帝死了”,要对一切传统准则进行重新估价。他认为现代文明的衰退是由于理性过分发达、损害了以本能和意志为基础的创造力。他全面否定社会、文明、基督教和传统的伦理道德,强调无意识和本能的作用。尽管尼采早在19世纪70、80年代已写了大量著作,但直至1888年5月格奥尔格·勃兰兑斯在哥本哈根以他为题作了一系列讲演以后才名扬欧洲。斯特林堡更是对尼采热忱鼓吹,先是将他传给了德国的表现主义者,然后又扩及全欧。1888年11月尼采宣称即将公布“对所有观念的重新评价”,并且说,“我敢断言在两年的时间内,整个世界将处于混乱之中。我就是命运。”12月,他又写信给斯特林堡说,他感到他具有“把人类历史劈成两半的力量”④。
19世纪末期,对于人的心理机制的研究日趋发达。到20世纪初,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弗洛伊德创立精神分析学理论,并应用于社会和文艺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国际性影响。弗洛伊德相信个人与社会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社会为了维护本身的利益,必然要强迫个人服从它的约束(所谓“现实原则”),而个人只能把享乐的愿望(所谓“享乐原则”)强行抑制在自己的潜意识中。在他看来,人的心智具有三层结构:代表理性的“超自我”、居于中间的“自我”、代表本能的伊特或力必多(性本能),理性只居于边缘地位,起决定作用的是本能。“无意识才是精神的真正实际”。这些主张引导现代派作家深人开掘潜意识领域,加强了他们反社会和反理性的倾向。他所谓创作动力来自本能、创作是未遂欲望的升华和补偿、创作过程与做梦类同等见解更直接关系到创作和批评,其影响之大自不待言。梦魇成了现代派文学中的普遍现象,心理分析批评也在理论界自成一派。
以一笔优美的散文而荣获1927年诺贝尔文学奖的法国哲学家亨利·柏格森的直觉主义理论为现代派文艺提供了科学基础和哲学追求。他认为理性只提供关于事物的特征(即符号),而直觉能提供对事物的感受(即本质)。在他看来,真正的实在既非物质,也非理念,而是存在于时间之中不断变化运动着的“流”,即“绵延”,它不是任何实质意义上的流,而是各种状态、各种因素不断渗透、不断交替出现的过程,是一种不间断的、不可分割的活动。这种活动是心理的而非物质的,是时间上的而非空间上的,是质的变化而非量的积累,是自发的不可预见的而非被决定的、有规律的。这和詹姆斯关于“意识流”的界定以及伍尔夫等小说家的真实论和描写方法是非常接近的。柏格森认为,“绵延”就是在时间中运行不息的生命冲动,它创造一切;自然,宇宙的创造本身,就是一件伟大的艺术品。
柏格森区分“心理时间”与“空间时间”,极大地影响了现代派文学对于时间的处理和结构的安排。“空间时间”用空间的固定概念来说明时间,把时间看成各个时刻依次延伸、表现宽度的数量概念;“心理时间”则是各个时刻相互渗透的、表现强度的质量概念。他认为我们越是进人意识深处,“心理时间”的概念就越适用。意识流小说家和新小说家正是有鉴于此,大胆打破传统小说家以时间为序的线性叙述方法,而采用过去、现在和未来相互颠倒、彼此渗透的非线性结构的。
一般认为,从思想总渊源来看,康德的先验唯心主义哲学是现代派文学的总根子。康德相信意识的先天形式先于经验,是人类认识能力的特点构成了人们所理解的自然界的规律和特点这使现代派作家强调主观的作用,把主观意志置于客观实际之上。康德的不可知论加深了现代派的神秘主义倾向。康德关于美不涉及欲念和概念,美仅涉及形式的理论;关于艺术的精髓是自由,它与游戏相通的说法;关于想像在艺术创作中可以创造出“超越自然”物的主张,都为现代派的艺术自足和形式主义倾向开了先河,使他们得以随心所欲地进行创作和实验。此外,荣格的集体无意识论和克罗齐的“直觉即表现”说也有过一定影响。
三、文学和艺术思潮
文学和艺术是一对孪生姐妹,通称“文艺”,可见其关系之密切。20世纪的现代主义包括文学和艺术两大领域,不少具体的运动(或主义、流派)还是艺术界先行发动的,如印象主义和表现主义都先出现于绘画界;有的齐头并进、不分先后。无论讲理论或方法,现代派艺术和现代派文学之间都互有重大影响。我们在考察现代主义文学的来由时,不可忽视20世纪文学与艺术本身的演变情况。
就欧洲文学而论,现代主义是浪漫主义向唯美主义转变,形成危机,而想另谋出路的结果。19世纪30、40年代以后,盛极一时的浪漫主义文学随着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的低落日趋衰退,逐步向唯美主义转化。这种文学继承浪漫主义对社会现状的不满,但丧失了它本来的积极批判精神,企图借艺术的自足性和娱乐性来逃避现实。唯美主义间接包含对资本主义的功利主义和拜物教倾向的一定程度的审美批判,但它所倡导的“为艺术而艺术”的原则只能引导文学走向狭隘和颓废的下坡路。唯美主义文学虽然通过波德莱尔、兰波、魏尔化、爱伦·坡、佩特和王尔德等人也作出了贡献,但它作为一种方向,缺乏强大生命力,到19世纪初年代就难以为继了。这时,现代主义就接过了浪漫主义和唯美主义对想像的重视、对音乐性的关注,前期象征主义对暗示的强调,加上自己独创的变形艺术和形式实验,把欧洲文学推向了现代主义道路。
另一方面,19世纪末,以实证主义为哲学基础的自然主义文学在欧洲有过极大发展。它强调对外界现实的模仿,侧重描绘遗传和环境对人的决定性影响、病态事物和烦琐细节。这个流派产生过重要的作家(如左拉),但到90年代,盛期已过,也日趋衰退了。
正是在唯美主义所代表的浅薄享乐倾向和自然主义所代表的机械反映倾向这双重危机的夹击中,法国象征主义者于1886年9月18日树起了自己的旗帜,许多论者以19世纪90年代作为现代派的肇始。它一方面摆脱了唯美主义者的颓废状态,采取了严肃的生活和创作态度,另一方面抵制了自然主义者的机械反映,转向内心探索和理念世界。如上所述,现代主义者对他们的前辈并没有实行彻底的决裂,而是有所扬弃,又有所继承和超越的。
20世纪欧洲艺术的发展几乎处处与现代派文学同步前进。20世纪初以塞尚、高更、凡·高为首的后印象派主张用宽阔的笔触、粗算的线条、鲜明的色块来表现“主观化了的客观”,是现代派艺术的先驱,与文学上的意象派运动几乎同时起步。现代派美术正式出现于1905年,这以后,文学艺术界的立体主义(1907,代表人物毕加索)、未来主义(文学宣言,1909;绘画宣言,1910,代表人物为马里内蒂、卡拉)、达达主义(1916,文学界代表查拉,艺术界代表达利)、表现主义(凯撒、蒙克)和超现实主义(布勒东、达利)都是同一时间(或略有先后)用同一名称,按照同一精神(夸张主观想像,贬斥如实模拟),具有同一性质(反映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的对立和异化现象)的运动。它们是一根老藤上结的两个瓜,经常是相互影响的。有的还是身兼同一主义的作家和艺术家,如阿尔普既是超现实主义的雕塑家,又是超现实主义诗人,康定斯基同时是表现主义的理论家和画家。这益发证明现代主义思潮产生的必然性。
四、现代派作家的阶级地位、世界观和艺术观
文学既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又是作家心灵对现实的反应。“反映论”和“反应论”在这里是统一的,是一件事情的两个方面,不可人为地把它们对立起来。由于现代派非常强调主观表现,对他们来说,“反应”的成分比“反映”还要重些。
大多数现代派作家是中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处于低下的经济地位,政治上没有权力,也极少影响。他们大都受过高等教育,敏感好思,对世上一切采取冷眼旁观的清高态度,对现代工业社会中的种种弊端,深有所感,颇为不满。有的人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有过革命的进步的倾向,多数人以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思想为衡量世事的标准,极少数人也有过反动的政治表现。总起来看,他们在现代两大阶级力量之间处在一种无所依附的悬空状态。这种地位使他们在阶级斗争激化的时期,比别人更容易产生危机感、孤独感和悲观主义。
现代派作家是站在中小资产阶级立场,用个人中心的观点去观察和描绘垄断资本主义时代西方工业社会所遇到的矛盾,表达他们的不满和失望情绪的。他们一般不支持垄断资本,也不倾向无产阶级革命。他们处处表现出“两重性”,相当深刻地揭露了现实,但掩盖了社会矛盾的阶级实质;提出过改变现状的要求(如人性革命或文学革命),但都无补于事,反起维护现状的副作用;文艺观点强调主观表现,有合理的一面,但又偏执一端,有很大的片面性;艺术手法偏重创新和实验,确实有所成就,但又导向荒诞晦涩,破坏艺术规律。
现代派作家深受现代反理性主义思潮的熏陶,他们观察世界本原的观点属于唯心主义和神秘主义,他们总是把本能、欲望、无意识看作世界和人类的原动力。这样,他们的作品也就充满对这类因素的描绘和歌颂,带上强烈的反理性主义色彩。在审美观方面也同样表现为对直觉、想像和梦露的过分强调,对荒诞因素的侧重,对形式创新的无限(有时是无理)的追求。
现代派作家和现代派文学一样,都是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近百年来西方社会的深刻演变使他们树立了独特的自己的旗帜。可以说,它是西方中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中一部分敏感有才的人(或称“精英”)在面对西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方面的巨大变化和强大压力时作出的反应。起决定影响的是主客观两方面的条件:客观上是这个历史时期的社会变化(包括生产关系、社会关系、物质生活、科学技术、文学文化方面的变革),主观上则是作家的阶级地位、世界观和艺术观。这两种条件撞击的结果进发出现代主义这样一个光怪陆离的火花。这种种条件与资本主义“现代化”的进程是有密切联系的,但又不是“现代化”一词所能完全概括的。与其笼统地说现代派文学是现代化的产物,毋宁具体地说,资产阶级现代派文学是资本主义现代化过程中的文学产物之一,或者是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时期独特的、典型的文学品种。
① 德:《休·赛尔温·莫伯利》,译文见《外国现代派作品选》第一册(上),第123页。
② 维·赫列勃尼科夫:《给社会趣味一记耳光》,译文见袁可嘉主编:《现代主义学研究》上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第381页。
③勃雷:《思想的历程》,译文见《现代主义文学研究》上册,第99-116页。
④詹·麦克法兰:《现代主义思潮》,译文见《现代主义文学研究》上册,第51页。
摘自《
欧美现代派文学概论
》
本版责编:孟婉霞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全国大学出版社
北京
安徽
重庆
福建
广东
甘肃
广西
贵州
河南
湖北
河北
海南
香港
黑龙江
湖南
吉林
江苏
江西
辽宁
澳门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四川
山东
上海
陕西
山西
天津
台湾
新疆
西藏
云南
浙江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
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