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察AIGC:智能创作的应用、机遇与挑战》(订购)
李海俊 著
清华大学出版社
以ChatGPT为代表的AIGC(AI Generated Content,人工智能生成内容)取得的成就已是举世瞩目,几乎征服了所有在几年前还对它一无所知的人类。AIGC对于客观属性的内容生成—事物的解释、定义、答案、统计数据—显然是非常擅长的,也能快速给出议题的纲要或结构。人类阅读都遵循一定的结构,长年累月就形成了自己的偏好,如果需要遵循特定的结构反复生成不同的内容,对于人类来说是枯燥且痛苦的,因为在固定的结构中并不一定有匹配的内容,AIGC可在已有相对固定的结构下,对那些短缺内容进行补充,无论内容多么专业,AIGC似乎总能为你提供一些答案。
毋庸置疑,人类与AIGC共创已是大势所趋。尽管处于PGC(Professionally Generated Content,专业生成内容)领域的专业人士提出了很多批评意见,其中最突出的是对知识产权的无视,同时也严重侵蚀了PGC的既有利益,但似乎无人可以阻挡这种新范式的蔓延。无论是PGC,还是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用户生成内容),拥抱AIGC都将受益匪浅。而对于人权和知识产权的问题,也将在不断浮出水面的同时获得解决。AIGC产业意识到,需要在充分发挥好奇有趣、廉价易用的同时,加入合规边界的控制。事实上给AIGC戴上“紧箍咒”的措施正同步推进,AIGC已经对很多敏感指令予以拒绝生成。尽管AIGC生成过程复杂或者开发者不愿开源,但它是有迹可循、有据可查的,它本质上透明的,它是人类创造的且按人类设定的规则在运行。
强大的AIGC并非无所不能,毕竟它只是个工具。人类思辨的复杂性是机器远不可及的,碳基与硅基有着根本的区别,当硅基计算取得突破的时候,碳基的人类一样在持续进化。人类通常不需要,也很难为脑海中形成的畅想提供环环相扣的证据链,机器更无法模拟。例如,一个微笑在机器看来是开心的表现,但并不能识别这个微笑背后代表的到底是认同、喜欢、默许、爱慕还是职业性的欢迎礼仪,这种远离数字而亲近人文的信息,有着个性化的解读且千差万别,它并不遵从机器学得的范式或规律,这种范式和规律甚至超出了人类自己的认知范畴。因此,AIGC看似代表了人性化的呈现,而实质上还是一个逻辑演化的过程。AIGC除了强大的基于实证主义的逻辑与内容生成能力之外,长远来看,也必须尝试学习人类思辨的智慧,在此基础上构建全新模型,才能取得根本性突破并迈向智慧的未来。
当然机器会不断地学习最优秀的人类,试图让自己的水平与他们更为接近,并在不同的生活、工作、娱乐等场景中为人类所用。我们必须承认,AIGC的本质是对人类的模仿而不是超越,但它真的很有趣、很好用,重要的是,它在每天都不断强大的同时还越来越廉价!
本文为清华大学出版社《洞察AIGC:智能创作的应用、机遇与挑战》序言。
来源:清华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