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城市经济理论的新作 - 编辑荐书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编辑荐书
城市经济理论的新作
2002-07-31 10:52:57  来源:  
 
■谭焕忠
冯云廷博士所著《城市聚集经济》(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年出版)一书在系统地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聚集经济与城市文化发展的关系作为研究的出发点,并围绕着城市聚集与资源配置效率的理论展开轴线,对城市聚集经济理论进行较系统分析和实证考察。同时,作者力图通过这些努力,来阐明城市聚集经济的机制、结构、规模、条件和结果,进而探求中国城市化发展的规律和推进思路。毋庸置疑,这是一本从全新的角度研究中国城市化问题的新作。通读全书不难发现,本新作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聚集理论研究紧密结合中国城市化实践
重大的经济理论背后总是有着"生动活泼的生活"。中国长期以来是一个城市和乡村分离的社会,城乡二元结构是对这种城乡关系的一个概括性表述。在二元结构下,资源和要素流动的停滞是其主要特征,这一现象在实际上造成了中国城市化过程的双向运动的特点,即城市的扩展辐射与农村自身城镇化的双向运动。而在两种运动中,更主要的趋势是乡村自身的城镇化。作者紧紧围绕着中国的城市化道路是对经典城市化的背离,还是为城市化提供了一种新形式这样一个问题进行探讨,从资源配置效率的角度,以聚集经济概念为工具来分析和研究中国城市化问题,避免了就事论事的局限性,有助于对中国城市发展中的问题从国内外城市发展史和聚集规律这一大视野去把握和全面考察。

二、重视制度在城市化研究中的特殊作用
过去城市经济学者之所以不能充分解释城市化发展,关键是由于制度因素受到忽略。事实上,制度对城市化的影响是相当大的,制度建立的基本规则支配着所有公共的和私人的行动,它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城市化主体决策的方式,以及人们的心理预期、资源配置的效率和人力资源的发展。作者认为,城市化过程中的资源和要素配置以及由此带来的城乡转换,其核心问题始终在于:一套新的制度安排组合能否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他甚至认为,"城市化的本质就是通过契约制度降低交易成本,从而获得空间聚集的收益"。应该说,这是抓住了中国城市化问题的根本。

三、将注意力转移到对城市化运动的微观机制的研究上
城市化是资源的空间再配置过程,而这个过程是通过微观主体的行为实现的。而城市化主体都是一定的"利益承担者",他的行为始终是利益指向的,无论他的理性是完全的还是有限的,他的行为都是一种利益(效用)最大化行为。因此,不同的体制和不同的激励机制对资源配置效率,以及对城市化发展过程存在着重要影响。长期以来,我国学术界对城市化的研究,大多把侧重点放在城市化战略上,其结果,城市化的微观主体行为被舍弃掉了,微观主体的动机和决策过程成了服从城市化战略的附属性的东西,这是本末倒置。

四、尽可能地运用经济学的工具来分析问题
作者感到,传统的以经验归纳作为基本方法来研究城市化是有问题的。因为它"缺乏从前提到结论的逻辑必然性",而且它极易以城市化现象作为研究范畴,而忽略了对城市化现象背后的原因的准确认识。因此《城市聚集经济》一书自始至终地将经济学方法作为基本的分析手段,并尽可能地从传统的经验归纳向逻辑演绎方面做出了许多努力。

聚集经济是一座"瑰丽多姿的理论大厦"。作为城市经济学的理论基石,聚集经济内在机理的研究仍有很长的路要走。《城市聚集经济》一书可以看作是在这个领域中进行的一次开拓性的探索,尽管这种探索尚有不完善的地方,但是,作为一本学术著作,在理论的某一领域能够把研究向前推进一步,并在研究思路上给人以新的启发,应当就是它的贡献了。

(本文作者单位系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摘自《中国图书评论》7/2002
本版责编:孟婉霞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