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综合实践活动:历史发展与当代模样》(订购)
刘玲 著
教育科学出版社
内容简介
本书首先回顾了综合实践活动的历史发展脉络,着眼于课程史视角,回溯了活动课程与我国综合实践活动的缘起与演进脉络,盘点了自建国以来课程发展关键节点的政策,审视课程发挥的实际功能与特征表现。通过梳理其发展轨迹,找寻出微弱涌动的实践性课程能持续绵延的理论线索。以杜威实用主义教育哲学和我国哲学知行观为理论框架,开掘杜威“经验”与“思维”概念、陶行知“生活教育实验”及毛泽东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对当前综合实践活动的镜鉴。在此基础上针对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现状进行深描。围绕“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以“综合实践活动教师”“内容选择”“教学与评价”三个子问题为支点转入实践部分的讨论。
《综合实践活动:历史发展与当代模样》序言
刘云杉:行是知之始——综合实践活动何以破局?

刘云杉(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通” 既是教育的最高标准,也是最低要求。
教书育人,读书明理,书中的道理与做人的日常能融通;有了经验,也才能领悟经典,这是经验与经典的融通。一个人通晓明白、通情达理,即知道做事的分寸、处世的原则、做人的准则,这些尺度与分寸都是从“做中学”、在“事上磨”得来的。在摸爬滚打的经验中去触摸事物的简与繁、人性的明与暗、世事的变与常,这个人才可能通达、通透,既世事洞明,有智慧,又人情练达,有方法。
然而,今天的教育中最匮乏的就是经验,我们常见的是有“教”而无“育”,有“学”而无“习”,在越来越紧的时间、越来越细的分科、越来越密的评价中,经验却成了稀缺物。我们用一条高于生活,且与社会割裂的“悬浮的管道”,高效且完美地再现了《格列佛游记》中的勒皮他飞岛,飞岛的科学理性崇拜者用几何术语来赞美女人的美貌,把面包严格切成几何图形,认为只有这样才符合他们头脑中“美的理念”。“学校管道”出产的拥有“综合素养”的“人力资本们”头脑中内嵌着高精的GPS信号系统,居高临下地拥有了“上帝”的视角,习惯了远观与俯视,对近处与身边却无感。他们活在一个抽象且空洞的远方,从身边具体、切实的生活中出局,在虚与实、真与假中失重、轻狂、跌落。

如何把他们拉回地上,用眼睛真切地观察,用手去触摸,用脚去丈量?悬浮的、高效的“管道”如何才能植根于大地?四周不是封闭的绝缘体,而是布满缝隙,风声、雨声、读书声才能声声入耳;内部也不是紧致的细格,不再催促学习者不断打卡通关,家事、国事、天下事才能事事与己相关。“管道”如何变成开放的、多元的生态呢?
“综合实践活动”便是破局之举。唯其破局,便格外不易。
它是在既有的体系中简单地做个加法,给漏洞打个补丁,在本就细密拥挤的格子中再硬挤出一个格子,以谋求自己的合法性吗?拥挤的格子中是难以伸展拳脚、施展身手的,只能“加点儿景”;好比在封闭的管道中开一扇天窗,隔着冷热看风景。它不仅要做减法,还要做乘法。减法的拆减需要顶层思维的清晰与决心,乘法的魔力来自一线实践者的耐心与智慧。
“综合”是动手术,腾挪空间。
它既是提升,又是拆建,将旧结构中细碎的分割线、僵硬的壁垒拆除,腾挪出更大的空间,才能活动开身手。向下,综合要回归经验之中,从经验之中再造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利用若有若无的符号、时隐时显的线索,依靠经验与思维的内在运动去勾连松弛的空间,形散而神不散。“跨学科”与“大单元”的核心都是拆建,将碎片化、冗余、呆滞的知识点(inertideas)拆除,呆滞的知识点如同脑梗,阻塞着思维的运动。向上,综合旨在形成知识之间的联系,要学习关联思维,建构既简洁又有活力的认识结构,如同在进入密林探险前,头脑中要有地图,具备辨别方位的能力。
“实践”是换视角,优化练习。

有了简略的地图与基本的能力,学生将在密林中亲自探险。在“实地探险”中,他们需要看、触、尝、闻,充分调动自己的感官,让自己的身体和周遭的世界建立具体的、亲切的联系。实践要对日常学业中的练习进行转换,将儿童放在一个整体的、需要负责的任务情境中。儿童也好,普通人也好,他们的学习都是从整体开始的,由易入难;学业中的练习误以为从部分开始更容易,譬如历史成为日期,阅读成为发音练习,写作成为拼写与语法。学生如果不能从整体来看待事物,学习将变得不合理性;学生如果不了解更大的图景,不能领会学习的意义,只会感到沮丧与无聊。实践是高阶的、优化的练习,它让学生窥探事物的整体与全貌,形成经验的直觉,直觉思维又给予他们判断力,以及心智的力量。
“活动”是推主体,五育并举。
用裴斯泰洛齐(J.H.Pestalozzi)的“3H”来简述,脑(head)、心(heart)、手(hand)之中,脑关乎认知,能直观世界图景而非被碎片信息吞没;心关乎情感与信仰,沉浸在关系之中,才有熟悉、安全、爱与敬;手关乎练习,在具体的操作中,熟悉事物的纹理、用力的深浅,才有上手的分寸感。这些都需要过程,需要试误,需要在精心设计的活动与项目化学习中展开。
“综合”、“实践”与“活动”是课程设计的理念,是教学中的认识,也是精心且有节制的活动。作为一种方法,从高处讲,它是一种转化酶,加一点,起了催化作用,全局就活了;从低处讲,它是饭菜中的油、盐,有油、盐,才有滋有味、有色有香,但是油多坏菜、盐多败味。在学校内外的课程实践中,如何有为且不越位?活动不能替代课程,实践不能替代知识,经验不能替代学科,这其中的分寸同样考验着实践者做事的谨慎与头脑的清明。本书对此问题做出了细致且审慎的回应。作者站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历史发展的视角对课程发展脉络进行探求,同时又以细腻敏锐的笔触深描了两所学校和一大批教师如何在困顿中进行探索。
2014年,在北京市当了近十年综合实践活动教研员的刘玲来到北大,带着对她热爱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如何发展的关切,寻求理论对经验的镜鉴。本书正是脱胎于刘玲的博士论文。博士论文成稿的2020年上半年,刘玲到处找能写作的地方,她的要求很低,只要安静、有暖气、能熬夜就行。其时,疫情四起,也正是在这段辛苦的时光里,我看到了她的蜕变,她的思维变得灵动,变得活跃且丰盛,她将书中的理论与日常的工作打通,化解专业博士的工学矛盾,不再有常见的精神内耗,我看到了她的平实与昂扬。这一融通的意义不止于她这篇论文或这本书,也不止于她日后的工作与人生;她所获得的昂扬精神力将注入她的日常工作中,也融入北京市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教研中。我在她破茧而出的精神力背后,更看到了她,以及她所代表的北京教育科研工作者的努力与坚持:用行动化解紧张,用行动开出新局。
本文选自《综合实践活动:历史发展与当代模样》序言,教育科学出版社2024年11月出版
来源:教育科学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