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河南大学出版社“中华元典引读丛书”读者来信 - 书评园地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书评园地
河南大学出版社“中华元典引读丛书”读者来信
2025-03-13 09:26:58  来源: 河南大学出版社 
 

  编者按:“中华元典引读丛书”出版后,在社会上引发热烈反响。诸多读者来信来电表达他们对这套丛书的喜爱、见解与感悟,河南大学出版社从中挑选一封来自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第四十中学郭成先生的来信,刊载于后,共飨读者。

中华元典引读丛书:读之可明鉴、亦可修身

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第四十中学 郭成

     近日,有幸阅读了由河南大学出版社策划出版的“中华元典引读丛书”部分书目,觉得受益匪浅。这里的中华元典是指出现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时期的一批文化典籍,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一、丛书定位在中华元典的“引读”,与常见的中华典籍注释翻译类图书不同。“引读”意在从中华典籍思想内涵的挖掘入手,以适应不同的读者群体。

  丛书读者的定位。本套丛书面向喜欢中华典籍,但读原著有困难的读者群体,如受专业知识、时间精力等原因所限,无法通读原著的读者,这套丛书对他们来说无疑是一个福音。主编李振宏先生在丛书序中说“……使普通读者懂得如何……”,这个普通读者,应该就是指上述层面的读者。通过丛书作者引经据典的分析、引导,让这部分读者对原著的内容和基本思想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和了解。    

  同时,丛书的出版也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部分读者通过对丛书的阅读,激发出对中华传统典籍的兴趣,进一步去读原著,达到阅读的升级、升华。专家学者需要研究原著,大众读者则需要通俗的阅读和基本的了解,这也是这套丛书出版的目的之一。

  二、每一册引读,都是一场“百家讲坛”。每一册书的作者,都是中华元典原著的研究专家。各种原因导致他们没能登上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但并不代表他们水平不够,只是没有机会。“中华元典引读丛书”为这些专家学者提供了一个讲坛,而且是一个更加严谨的讲坛。他们以专著的形式,系统地讲解了他们对原著的理解和认识,给读者提供了一个独特的文化视角,从中可窥其一斑。但要想全方位地理解原著,仍需通读原著,结合更多专业人士的著作,才有可能全方位深入了解原著全貌,并形成自己的观点认识。

  作者本身也是读者。每册引读体现的也是作者个人对典籍的认识和分析。更多的读者去读原著则可以产生更多的对典籍的理解认识。不同观点的碰撞、讨论,可以挖掘出原著更多的思想文化内涵。有共鸣,有争鸣,方可使学术更加繁荣、发展、创新,文化也能够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居庙堂之高,读之可明鉴;处江湖之远,读之亦可修身。

  三、每册引读都是某个专家学者各自对原著的理解认识,某些方面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但毕竟是一家之言,是解读原著的个人视角。原著文化内涵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使得引读作者的观点和认识在某些方面不一定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虽然序中提到这一问题,但作者在专著中还应该重点提醒读者注意。即便作者的观点是主流观点,毕竟不代表全部。

  任何一种思想文化及其所表现的书籍,都是时代的产物,不可避免地具有深深的时代痕迹。随着历史的进步、时代的发展,传统文化典籍仍然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但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与时代不合甚至相悖的东西。如何正确分析把握,做好文化传承,任重道远。这也是引读作者在专著中重点把握的。

中华元典引读丛书”(订购)

河南大学出版社

  来源:河南大学出版社

本版责编:陈赛男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