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市交通与信息化》(订购)
汪光焘 杨超 陈小鸿 杨晓光 编著
同济大学出版社
内容简介
当前城市交通发展的两大突出背景是新型城镇化和快速发展的信息化。城市现代化必然选择以信息化为基础,而信息化往往引发城市交通变革。本书从战略视野、信息化赋能城市交通和数字化转型下的城市交通治理三大方面进行论述。
书中首先介绍了信息化领域前沿性基础问题——数字经济、区块链技术、物联网技术和人工智能,并结合城市交通领域展开论述;其次,详细阐述信息化工具在城市交通发展变革中的重要作用,层层展开,重点强调从技术工具到政策工具的转变;最后,通过对具体场景的描绘,进一步凸显信息化在数字化转型背景下的城市交通治理中的作用。
作者简介
汪光焘,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曾任徐州市副市长、国家建设部城乡建设司司长、总工程师,哈尔滨市市委副书记、市长,北京市副市长,建设部部长,第十一届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主任委员等。
杨超,同济大学交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同济大学城市交通研究院院长。现任教育部教指委交通工程分委会秘书长、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交通规划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城市公共交通协会常务理事。主要研究方向为交通大数据分析、交通规划技术及交通需求预测方法、交通网络可靠性分析与评价。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项目3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1项,863项目1项,参与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2项、863项目2项。在国际交通研究领域学术期刊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SCI收录60余篇,引用次数超过1300次。申请及获得专利7项,软件著作权4项。获2020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018年度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等。获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计划、教育部新世纪人才等称号。
陈小鸿,同济大学交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磁浮交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同济大学城市交通交叉学科委员会主任。长期从事区域综合运输系统规划、道路网络规划、公共交通系统规划和慢行交通系统规划的基础及前沿课题研究工作。发表各类学术论文100余篇,著有《城市客运交通系统》《公路与城市道路设计手册》(规划部分)《城市交通与法治》《城市交通学总论——兼论城市交通学的基础问题》《城市交通治理现代化理论及应用》等。
杨晓光,同济大学交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我国早期交通工程与智能交通运输系统(ITS)两领域的研究及开拓者,创立了“交通设计理论与方法体系”,开创了交通工程学2.0、“车路联网与协同交通控制系统”和“复杂条件下基于数据的多模式交通协同控制/管理/服务/决策一体化(ATmaaS)”研究及其应用,创建了“未来城市与交通联合实验室”,学术成果被国内外广泛应用。
本书前言
文/汪光焘 杨晓光
基于城市交通学和交叉学科的内涵与外延,以及新工业革命(工业4.0)等对城市交通的变革作用,面向 2035年和21世纪中叶,系统深入地讨论城市交通与信息化。城市交通信息化之,城市交通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与智能化需求,以及新学术思想、新理论、新技术、新成果和发展趋势等方面包括:城市交通信息化内涵;基于信息网络的交通系统与城市和社会的有机关系;城市交通全息感知、大数据、数字孪生、智能计算、人工智能;城市交通演化与预测,城市交通学术与技术和研究方法变革趋势;广义信息化环境下城市交通综合治理、管理与服务体系结构及其演化趋势和关键技术;城市交通系统的重构,城市交通信息化建设、政策和法律;基于信息化的城市交通科学决策、出行服务、智能管理、综合治理、智慧经济和人才培养等应用。
组织编写本书时,总体要求是将这些理念和方法融入相关章节里进行介绍,同时考虑如下因素:一是,本书将引领城市交通信息化与智能化科技、学术的前沿发展,可为学术界、人才培养、行业主管部门,以及科技产业界,乃至世界城市交通科技发展提供重要引领。二是,以我们历年来研究城市交通与信息化的成果为基础,建立数字经济时代思考城市交通发展新问题、新方法、新手段的战略思维。让学生、从业者和读者从信息化视角,面向服务看交通,形成综合性的战略思维。三是,帮助准确、全面地认识信息化对城市交通的作用与影响。打破交通流运行管理智能化的局限,形成对出行者-交通工具-交通设施-交通运行-交通治理等全过程、全要素、全方位的信息感知与行动赋能。四是,数字经济时代,在物理空间-信息空间-社会空间交织作用下,掌握定量分析能力,进而推动城市交通研究范式从单一方式网络构建到多种方式复合网络整体构建,从网络设施的物理构建与运行组织脱节向构建与运行一体化转变,提升大数据环境下城市交通多模式复合网络的定量化建模与分析能力。
来源:同济大学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