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频发,教育部2023年数据显示,中小学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约为17.5%,部分地区甚至超过20%,孩子的抑郁、焦虑、厌学、社交障碍等问题日益凸显。许多家长陷入困惑:我们倾尽心血为孩子提供物质保障和教育资源,为何孩子依然不快乐?为何亲子沟通越来越难?很重要的原因是:我们往往关注孩子的“外在成长”,却忽视了“心理养育”这一底层根基。《成为孩子心理养育高手》的诞生,填补了如何帮家长做好孩子的心理养育这一空白,可以帮助家长从“本能式教育”升级为“专业型引导教育”。
2025年4月,《成为孩子心理养育高手》上市当当网,很快引起读者的关注,并登上当当新书热卖榜第1名。

《成为孩子心理养育高手》上市即登上当当新书热卖榜榜首

《成为孩子心理养育高手》(订购)
作者:萨林娜 赵璇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内容介绍
您是否在孩子养育中遇到难题?是否尝试过很多方法却仍然迷茫和沮丧?很多家长都感叹孩子“难养”,动不动就“玻璃心”、抑郁、焦虑、易怒、厌学、躺平、网瘾、跟父母对着干、没目标没动力还高敏感自尊。这本书将成为您贴心的“心理育儿手册”,用专业心理学技巧为您排忧解难,帮助您用智慧有爱的方式养育孩子的心灵。本书由两位一线心理咨询师十多年的智慧与经验浓缩而成,志在送给中国父母一把开启孩子内心力量的“金钥匙”,让孩子活出健康、自信、绽放的人生。
作者介绍
萨林娜,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北京大学及美国哥伦比亚国际大学心理学双硕士,个案咨询量超过7000小时(80%以上个案为青少年咨询)。擅长青少年心理、婚姻、亲子、个人成长等领域的咨询与教学。出版《心理咨询师的高价值沟通课》等著作。
赵璇,北京大学应用心理学硕士,通过自媒体分享心理学在家庭教育中如何应用的话题,帮助上千个家庭走上科学育儿的道路。擅长亲子关系和生涯教育领域的咨询与教学。
本书特点
针对养育孩子的具体问题,比如胆小、怯懦、沉迷电子产品、学习拖拉磨蹭、叛逆、抑郁、厌学等问题,给出了具体的、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不仅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还有可操作的建设性建议,很适合因育儿问题而迷茫的3~18岁孩子的家长阅读。
两位作者都是心理学专家。个案咨询量超过7000小时(80%以上个案为青少年咨询),帮助上千个家庭走上科学育儿的道路。
以作者多年在一线做心理咨询的经验为基础,将心理咨询师的一手案例汇编成书,用深入浅出的语言传达如何对孩子进行心理养育,让读者学会如何给孩子赋能。
随书赠送作者独家心理养育课程《成为太阳:成长型家长必修课》,免费听一线心理咨询师的课。
专家推荐
我们不知道如何做父母,唯有在爱中不断学习。本书让人启发良多。
——罗翔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
这本书有扎实的心理学基础,书中有大量一手案例和可操作的建议,很适合家长阅读。
——郑桂先 桂先家庭教育创始人
编辑推荐
本书的独特价值在于它的实用性。作者萨林娜老师和赵璇老师多年来深耕在心理咨询工作的一线,个案咨询量超过7000小时,80%以上个案为青少年咨询。这本书是他们实践经验和智慧的结晶。书中有很多案例,案例均来自中国家庭真实场景。在书中,我们部分还原了作者在做心理咨询时,与咨询者的对话,可以说是手把手地教我们如何与孩子沟通。本书直面“内卷教育”“隔代养育”“网络沉迷”等本土化挑战,拒绝“纸上谈兵”,对家长和教育工作者有很好的借鉴和指导作用。

序言
心成长,新成长
郑桂先 桂先家庭教育创始人
很惭愧,我虽然近四年来一直在互联网平台以直播和线上团体治疗的方式帮助了四万多个家庭,但一直没有时间和精力把这些一手案例汇编成书。我的好姐妹、好闺蜜———赵璇和我们北大的师姐萨林娜老师,做成了我一直想做但还没做完的事。我和赵璇是北大读心理学研究生期间的舍友,读书期间她给我的印象是美丽而坚韧,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她都以乐观、积极的心态面对。毕业以后,她一直以独立心理咨询师的身份,给很多在养育方面有困难的家庭做咨询,自己也是养育了一儿一女的母亲,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这本书不仅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还有可操作的建设性建议,更有一手案例帮助大家理解,很适合正在因育儿问题而迷茫的 3~18 岁孩子的家长阅读。我特别认同书中的一个理念:养育孩子,其实是重新养育自己。这和我的“育人先育己”理念不谋而合。这本书与很多育儿书最大的不同在于:它教给家长们养育孩子的“术与道”。它不仅针对养育孩子的具体问题(比如沉迷电子产品、学习拖拉磨蹭等问题)给出了具体的、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还专门写了如何重新养育自己。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一位因抑郁症休学在家的15岁女孩儿的父亲如何跟女儿道歉的案例。这位父亲在与咨询师模拟跟女儿道歉的过程中表现出来了很多家长会犯的典型错误。
第一个错误是,不敢、不愿跟孩子道歉,认为“天下无不是的父母”,觉得自己作为长辈跟小辈道歉会没有面子。但是,是自己的面子重要,还是孩子的身心健康和修复亲子关系重要?正在经历类似痛苦的家长们,也想想这个问题,就知道要不要为自己错误的教养方式给孩子道歉了。 第二个错误是,在道歉过程中,特别喜欢为自己曾经犯下的错误辩解。这位父亲在描述完让孩子痛苦的经历后,习惯性地补一句“我都是为你好……”。这句话是父母说的话中孩子们最讨厌的,没有之一。如果您也经常会跟孩子表达类似的意思,一定要刻意改正,因为这句话足以让您所有的道歉前功尽弃,而且会把好不容易拉近的亲子关系重新推得更远。第三个错误是,急于通过道歉的手段解决事情本身的问题,而不是想通过道歉与孩子重新建立情感联结。案例中的这位父亲在跟孩子描述完自己对她的伤害后,着急地表示“爸爸以后改……”,而没有与孩子当时痛苦的感受充分共情。这说明这位父亲在表达歉意时内心还是有很功利的目的——希望孩子原谅他。
第三个错误是,急于通过道歉的手段解决事情本身的问题,而不是想通过道歉与孩子重新建立情感联结。案例中的这位父亲在跟孩子描述完自己对她的伤害后,着急地表示“爸爸以后改……”,而没有与孩子当时痛苦的感受充分共情。这说明这位父亲在表达歉意时内心还是有很功利的目的——希望孩子原谅他。
所以,咨询师跟这位父亲说的一句话,我也想再强调一遍给正在读这本书的很多家长:“认真道歉就好,是否原谅是孩子自己的选择,不必要求和期待。”这三种错误也是我的学员在进行团体训练时,我们的辅导员反馈得最多的错误类型。这本书里还有很多类似的发人深省的案例,哪怕是一点儿心理学的知识和基础都没有的读者,都能看懂并且照着实践。
最后,我非常高兴,我的闺蜜赵璇和萨林娜师姐做了这么多有意义的事情,帮助了一个又一个家庭,写下来这么有价值的书,让更多普通家庭受益。

来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