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西北大学出版社《张载<西铭><东铭>诠评汇纂》书评 - 书评园地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书评园地
西北大学出版社《张载<西铭><东铭>诠评汇纂》书评
2025-06-17 08:51:24  来源: 西北大学出版社 
 

《张载<西铭><东铭>诠评汇纂》(订购)

魏柏麓

西北大学出版社

内容简介

  本书汇集了宋代以后历代学人(包括明清时期日本、朝鲜三韩学者的)对北宋大儒张载《西铭》《东铭》的各种诠解、评述资料;并以《西铭》《东铭》为切入,通过梳理张载从基层官员至成为卓然独立思想家的转变历程,再现了这个被称为“宋代五大贤”之一的思想家忧国爱民的心迹,剖析了张载思想形成基本理路,阐释了张载修己治世的理学追求,道德理想和学术、道德实践。

作者简介

  魏柏麓,原名魏冬,自号柏庐、北陆玄英,陕西合阳人。西北大学哲学学院(关学研究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兼任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中国哲学史学会理事、中华孔子学会理事等。长期从事中国哲学研究,研究重点有张载关学、藏文经典哲学、儒释道与藏汉文化关系等。在张载关学、易学、庄学、藏学等研究领域出版著作30多部,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

精彩书评

呈现张载二铭在东亚三国多元诠释面向的文献集成之作

——《张载<西铭><东铭>诠评汇纂》述评

潘德荣(华东师范大学)

  2025年2月,西北大学出版社出版了西北大学关学研究院魏柏麓(魏冬)教授编纂的《张载<西铭><东铭>诠评汇纂》。魏冬教授多年致力于关学文献整理、学术研究和社会普及,先后出版《新订关学编》《二十世纪前期关学研究文献辑要》等关学论述十余部,组织策划了“中华关学中国行”等关学社会实践系列活动,为推动关学的现代研究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张载<西铭><东铭>诠评汇纂》是魏冬教授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对张载关学传述文献进行系统整理的又一重要成果,该书收录中国宋元明清民国时期(1020-1949)、韩国李氏朝鲜时期(1392-1911)、日本德川幕府时期(1603-1867)398位学者对张载《西铭》《东铭》的诠释评述文献,共63.8万字,是当今对张载著述文献传述研究的一部具有填补空白性质的文献整理著作。

  《西铭》《东铭》为儒家理学奠基者、关学学派的创始人、张载(1020-1077)所作,是张载人生境界观和身心修养观的集中体现。此二文自问世以来,一直得到历代学者的推崇,尤其是《西铭》,从宋元明清直到民国传述不绝,形成了以多种形式对其主旨、结构、渊源、特征等进行全方位诠释、评述以及征引的现象,成为中华文化史上罕见的以篇章为对象的文献传述现象。而《西铭》也进而由张载思想的精华篇章,递升为整个儒家理学乃至中华文化中的经典,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形塑产生了重要影响。除此之外,《西铭》《东铭》还在中国明朝初、晚期先后传到韩国、日本,在韩国的李氏朝鲜王朝时期(1392-1910)、日本的德川幕府时期(又称江户时期,1160-1867)得到广泛的关注,进而又递升为东亚儒家文化圈中脍炙人口的名篇。由此可以管窥张载思想在整个历史过程中对东亚社会持续而广泛的影响。

  因此之故,研究张载的思想及其传播影响,首先应当以《西铭》《东铭》为“题眼”,对其思想传述的多种观念展开研究。这自然需要一部能集中反映不同时期不同学者对《西铭》《东铭》解说予以汇编的著作。值得注意的是,此类以《西铭》诠释为对象的著作,在历史上也曾经出现过。比如从南宋到明初,先后有赵师侠、王梦龙、无名氏、真德秀、马括、叶采、王霆震等人对《西铭》所作的集解,其或汇纂前人解说,而未加己意;或汇纂前人之解说,并参以已意。其中除赵师侠、王梦龙、无名氏三人所编的佚失外,其余的集解大多是搜集程朱学派的见解,而以胡广《性理大全》中的《西铭》集解为大成。清代冉觐祖、窦克勤、李文炤等人,以及民国唐文治、缪篆,韩国李氏朝鲜晚期朴永鲁等人对《西铭》的集解,大都是在《性理大全》中《西铭》集解的基础上拣择增益而成,仍不出程朱理学的藩篱。然而实际的情况是,张载的《西铭》除了为理学中程朱学派所重视外,也为心学、功利、实学等其他学派重视,同时佛教、道教以及基督教、天主教的学者,也对《西铭》有所借重和阐发。故而以上的《西铭》集解,并不全面。而《东铭》在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相对《西铭》要弱且后起,迄今还没有对其历代传述文献加以整理的文献出现。加之对《西铭》《东铭》的诠释文献大多并未单独成书,而是零散分布在历代不同学者的论著之中,搜集起来并不容易,故自晚清归曾祁于1910编成的《西铭汇纂》之后,学界尚没有对《西铭》《东铭》历代诠释文献予全面系统整理的著作出现。而魏冬教授编纂的《张载<西铭><东铭>诠评汇纂》,则全面系统收集整理了张载《西铭》《东铭》历代诠释文献,这对进一步推进张载著述诠释文献的整理、推进张载思想传述的研究,尤其是了解张载近千年来在整个东亚社会的影响,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大致而言,魏冬教授编纂的《张载<西铭><东铭>诠评汇纂》一书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其一,就文献的收集而言,该书是目前所收《西铭》《东铭》诠释文献最为全面的著作。该书收集了中国宋元时期学者71人,明代学者80人,清代学者77人,民国学者32人,凡260人,对张载《西铭》《东铭》的诠评文献,涉及论著325部,基本涵盖了中国自宋元至民国九百余年对张载二铭的诠释,这在对《西铭》《东铭》的诠释文献整理史上是没有的;除此之外,该书还收集了韩国李氏朝鲜时期学者137人,日本德川幕府时期学者10人对张载二铭的诠释,涉及韩、日论著168部,这在对《西铭》《东铭》的诠释文献整理史上也是没有的;故而该书可以说是当前收集中日韩历代学者对《西铭》《东铭》诠评最全面的文献。

  其二,在文献的编排上,该书目前对《西铭》《东铭》诠释文献编排最为系统性的著作。该书虽为收集张载《西铭》《东铭》历代诠释文献的著作,但并没有照搬原文献的体例,而是依据诠释对象的不同,分为六卷。卷一“二铭校订”,以明初《性理大全》所收《西铭》《东铭》为底本,以古今含有《西铭》或《东铭》文献的24种版本为校本,对《西铭》《东铭》文本予以校订,这为考察《西铭》《东铭》诠解文献提供底本依据;卷二“二铭统论”,是对《西铭》《东铭》进行统论性的文献,分为《二铭改名》《二铭评论》两部分,按历史顺序并参照学者生年、论著完成先后,依次收入中国、韩国、日本55 位学者相关论述。通过本卷,可以了解历代学者对《西铭》《东铭》更名缘由和二者关系的不同看法;卷三“西铭诠解”,依据传统将《西铭》文本划分为13章,逐章收录中国中国、韩国、日本学者86人对《西铭》 文句的诠解文献,通过本卷可以了解历代学人对《西铭》篇章句字的多元化解释;卷四“西铭评述”,按历史顺序并参照学者生年、论著完成先后,依次收入中、韩、日三国51位学者对《西铭》的评述文献,通过本卷,可以看出不同时代、不同立场学者对《西铭》的不同诠释面向;卷五“东铭诠解”,依据传统将《东铭》分为3章,并逐章收录中国、韩国学者14人对《东铭》文句的诠解文献。卷六“东铭评述”,按历史顺序,依次收入中国、韩国52位学者对《东铭》的评述。该书在同一主题下,采取“以人系文”的原则,将相应的诠评文献归属于相应学者之后。并以符号“●”区分学者,以符号“○”区分文献段落。每节文献之后,以括注形式,著明文献出处。

  其三,在文献的校勘上,该书对录入文献作了必要的校勘,以脚注形式出校记;同时根据需要,在录入文献后,以“柏麓按”的形式,对文献差异、涉及学人等事项加按语予以说明。同时,为便于学者阅读,将古代文献繁体竖排的体式改为现代通行的简体横排,并依据中国大陆通行标点符号规范予以标点,并为文中出现的人名、地名、朝代名加了专名线。

  其四,该书附录的文献也值得注意。其一,该书编有《本书所采文献底本名目》,以著作国别、 时代为类,论著作者生年为序,罗列了该书所采文献所依据的底本情况,将之置于该书附录,以便学者检索备览。其二,由于该书所涉学者众多,一些学者为人所熟知,一些学者则鲜为人知,尤其是韩国、日本学者,我国学界所知不多。该书编有《本书所涉学人文献概略》,以学者国别、时代为类,学者生年或论著完成时间为序,对该书所涉学者的生平和诠评、论述“二铭”的文献概况予以集中的简要说明,将之置于该书附录,以便学者检索备览。其三,该书所收文献的时间下限为20世纪中期(1949年之前),为便于学者了解《西铭》《东铭》在此后的研究成果,该书编有《1949年以来张载“二铭”研究论文要目(1949—2023》,以论著出版、发表时间为序,列举了1949至2023年中、韩两国对《西铭》《东铭》 研究的重要研究成果,以便学者检索查览。

  当然,该书作为对张载《西铭》《东铭》历代诠释文献汇编的创制之作,也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不足。比如:由于编者不识韩文、日文,故该书所收《西铭》《东铭》诠评文献仅以汉籍为限,而对韩文、日文的《西铭》《东铭》文献未曾收录,这需要进一步收集整理;再如,该书所录文献驳杂,故不可避免的会有遗漏文献;其中点校或有失误之处,亦在情理之中。这些仍待进一步修正完善。总体而言,我以为该书是对张载《西铭》《东铭》历代诠释文献汇编的一部重要成果,其对推进张载思想、乃至整个关学的传播影响和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参考价值。从现代诠释学的角度来看,张载的理论著述,既是经典之学,同时也是诠释之学。前者涉及到对古代典籍的注疏与解读典籍的方法论思考,后者则在儒学传统的义理发挥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开创出影响深远的关学一脉。启迪来者,惠及后世,功莫大焉。

  来源:西北大学出版社

本版责编:陈赛男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