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选择类型
出版社
代办站
普通会员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分类查询
综合查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购书指南
购物车
我的订单
征订单
存书架
小团购
二手书
优惠活动
关于我们
有人还在爱摇滚--广西师大社《呐喊——为了中国曾经的摇滚》 - 书评园地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书评园地
有人还在爱摇滚--广西师大社《呐喊——为了中国曾经的摇滚》
2004-02-26 16:49:34 来源:
那个寒冷的星期六早晨,8点多我这个一贯懒睡的人已经到了中关村新华书店。前一夜,我彻夜未眠,怕早晨起不来。我答应了陆凌涛为他新出版的《呐喊——为了中国曾经的摇滚》做签售嘉宾,因为觉得这本书和我真有点儿关系,它让我重新记起那段难忘的峥嵘岁月。
9点开始签售,8点半书店外读者已排起了长龙。我的心中有了一些感动,这些人是为了中国的老摇滚而来。套一句老话,“天很冷,心很热”。
这本书从很多角度,以口述实录形式再现了早期中国摇滚的风貌。从中我们可以很清晰地看到,中国的第一代摇滚从业者(包括乐手、歌手、评论介绍者、经纪人、制作者、律师、穴头等),他们的口径和语气是那样惊人地相似,这说明当时的摇滚基本上是一元的,打天下的人理想是共同的,行为是互助的——从历史的角度看,这是生于60年代人的基本征象。
在看到这本书前,我问过何勇关于它的意见,他说“就是给我们盖棺材板子”。也许陆凌涛有意给中国摇滚盖棺,但从这本书来看,他“论不定”,因为这本书基本上没有什么鲜明的观点,有的只是热情和冲动。有人对我说,陆凌涛和李洋出这本书很功利,是投机行为,我想问,现在谁干事儿不为名不为利?
这本书的价值主要在于它的“材料性”,即史料价值,那么多早期中国摇滚亲历者的发言,对想了解和研究那时“先锋文化”的人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当然,这本书在我看来也存在着重大的缺陷。
首先,它的语言就不过关。因为采访是通过录音完成的,很多有明显语病的口语化的东西和口误在书中都没有修正,不通的句子和啰嗦的废话比比皆是。
其次,问题的设定过于表面化,而且因为作者不太了解当时的情况,所以对很多人的提问没问到点子上,错过了一些精彩的回答,可惜了。
第三,被采访人有关键性的遗漏,比如郭四和曹平,不应该。我相信郭四能够讲出很多精彩的故事。
第四,选材过于琐碎和凌乱,以至于有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感觉,拼凑的痕迹太重。
第五,主观的意见与客观事实之间距离太大,很多地方过于生硬,甚至根本不沾边。
我想这些问题可能和两位作者所从事的工作(电台DJ)有关,因为广播是一个随意性很强的工作,语言只需达到能听懂的最基本要求即可,至于挖掘思想深度也根本不是广播的任务。
无论如何,我还是要感谢两位作者,在现在这个摇滚乐的低潮期,感谢他们依然为摇滚乐站脚助威;而且他们确实做了大量的工作。回想我十几年前编《世界摇滚乐大观》时的心情,大概和他们一样,而编辑水准比他们低多了。
无论如何,我们都热爱摇滚乐。
--黄燎原(乐评人)
评论链接:
中国摇滚的理性四环路和激情的平安大道
《呐喊——为了中国曾经的摇滚》试图从中国摇滚乐手的访谈中揭示中国摇滚的真面目,陆凌涛早年以主持“老式汽车”节目而闻名,这本书也是陆凌涛“老”概念的产品。它是一本非常详尽地介绍中国摇滚乐的访谈录,通过这本书可以让人知道当年中国摇滚的奋斗历程,它比以往任何一本关于中国摇滚的书籍都丰富。
从这些乐手的访谈中,能看出中国代表性的摇滚乐手对摇滚乐这种文化的理解与阐释。假如你没有去听他们的音乐的话,我认为他们的每一句话都那么闪光;但是略有遗憾的是,当你把他们的理论与音乐结合在一起的时候,会发现总是隔着一层东西,这层东西就是生活。本书很少涉及生活与人性的一面,所以看上去有些枯燥,像是空谈。如果把这本书和台湾制作人方无行写的那本关于中国摇滚的《泥石流本纪》结合在一起去阅读的话,对中国摇滚的理解会更全面一些。因为《泥石流本纪》触及到的是中国摇滚的人性一面,这导致方无行在很长一段时间不敢在北京露面。
摇滚乐到底是什么?编者在这本书中从头至尾都想通过摇滚乐手之口来把它说清楚,其实编者也非常清楚,探讨摇滚乐是什么就像何勇唱的那句歌词一样:“到处都是正确答案。”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讨论的过程:
扣内喊》让我看到摇滚音乐人夸夸其谈的一面,却没有看到摇滚人有血有肉的一面。用生活去解释摇滚比用几十个音乐家去解释摇滚更有说服力,而在这方面,我看到的文字太少了。以前,不论是摇滚乐手还是采访者,在涉及中国摇滚的时候都像是在做文艺批评,中国摇滚最缺少的感性指导在过去的十几年中被忽视了。
——王小峰(《三联生活周刊》主笔)
神话的倒影
《呐喊——为了中国曾经的摇滚》,是一本关于中国摇滚乐前传的访谈实录,当然,它的主要操作者陆凌涛,是北京最有名的电台音乐节目主持人。我们知道陆是一个跟摇滚乐没有丝毫关系的人,但他不仅关心了摇滚乐,还挺身而出,发掘和搜集着摇滚乐。
感谢陆凌涛,他呈现的不仅仅是摇滚乐前辈的奋斗史,也是他们按照想象去创造摇滚乐然后惨败在现实面前的历史。更重要的是,他提供给读者一面镜子,其中映照着主流文化对摇滚乐这种反叛文化的态度。我说的,并不是张树荣令人齿冷的官腔,而是陆本人在大段废话中展现的好奇、曲解和想象。如果研究媒体社会里主流文化如何接纳和改造非主流文化,陆的废话将是最丰富的素材。这本书里,几乎所有的被访者都再三重申,摇滚乐是一种多么主流的音乐,它既不反政府,也不反社会,更不反商业体系的统治,甚至在中国也谈不上反抗父母,它健康温柔得只剩下一点强烈的节拍和对个人生活的记录——这种怪谈如此集中地出现,并且由访谈双方共同表述,实在是一个值得研究者欣喜若狂的现象。我们的前辈,如何反叛、反叛什么,到什么地方戛然止步,又在什么动因下认同和加入反叛的对象,最后在今天与主流文化共同反对摇滚乐的基本原则,这是一个多么有价值的课题!
,我们要追问的是,历史既然让一些人成为先锋,为什么又让他们孤独地活在想象中?摇滚乐赖以存在的青少年亚文化,在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萌芽;此前,一种对自由的渴望,点燃了先锋们本能的烈火,整整十年,一直燃烧到了魔岩好心人的拔苗助长,然后陷入低迷的毒品年代,然后在地下摇滚和第一代摇滚大众出现的时候分化,出现了像崔健和王迪那样与时俱进,或者像唐朝、黑豹那样被虚名所累,甚至有些摇滚人在终于得到一点点渴望已久的既得利益之后,和商业霸权一起指责年轻的外省摇滚人不吃饱就不配摇滚……
摇滚乐的技术和资讯都已经进化了,但它的文化,却呈现出比当年更为复杂和险恶的境地。如果说当年的斗争,是年轻人争取自由表达的呐喊,是保守势力不近人情的压制,那么今天的疲软、倒戈和失去敌人,就是因为当年的追求过于本能和缺乏思考。反叛了十多年,才发现自己根本不知道要反叛什么、坚持什么,责任感最后落实在推销“心爱的音乐”上,英雄情结则转移到对聚光灯的迷恋上,反叛文化嫁给了谎言文化……于是,西方摇滚乐海洋中的巨星和幸运儿就被挑选出来,成了这一代人的榜样,陆在书中多次提到“市场是检验音乐的最好标准”,因此不谋而合地挠到了这些没出息的末路英雄的心坎上。穷人以为商业可以解决一切,奴隶以为权力可以解决一切。被压制过的摇滚乐战士,无论曾经多么平庸,甚至做过像呼吸和眼镜蛇那么难听的音乐,都还值得我们尊敬。但当他们以打不过就以加入的姿态重新出现,赞美着王勇和王晓京炮制的垃圾马戏,我们就知道,这根本就是一种长期的自卑——一种出人头地的热望,扭曲了曾经纯洁的心。
中国摇滚乐曾经是一个并不虚幻的神话,一个关于自由、真实和新鲜呐喊的神话,但在历史发生之后,在劳动者和战士的年代,神话的倒影又在以什么样的方式介入现实,笼罩着我们的视听?
——颜峻(乐评人)
摘自:《中国图书商报》2004-02-20
本版责编:江蕾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全国大学出版社
北京
安徽
重庆
福建
广东
甘肃
广西
贵州
河南
湖北
河北
海南
香港
黑龙江
湖南
吉林
江苏
江西
辽宁
澳门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四川
山东
上海
陕西
山西
天津
台湾
新疆
西藏
云南
浙江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
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