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红海古卷:再现胡夫大金字塔的秘密》(订购)
作者: [法]皮埃尔·塔莱特 [美]马克·勒赫尼
译者:黄庆娇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内容简介
金字塔是古埃及文明的重要文化符号,千百年来引发着人们无尽的想象,世界各地前来参观的游客无不赞叹胡夫大金字塔的雄伟壮观。
埃及学家皮埃尔·塔莱特原本是在埃及沙漠里寻找带有象形文字的岩刻铭文,却意外发现了纸草,这是近年埃及学界最引人瞩目的事件。这份纸草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书写文本,大约书写于4600年前,因在红海沿岸被发现而得名《红海古卷》。纸草文献通过“历史中的个体”——埃及工队的工作日记讲述了历史上修建胡夫大金字塔的人们的活动,从而揭示了胡夫大金字塔是如何修建的,以及建造金字塔所需的铜矿、石材、木材是如何从埃及各地和周边地区获取的。本书正是对这部《红海古卷》的详细探究。
书中也揭示了金字塔修建背后的早期国家管理模式,在此基础上,更加微观地审视古埃及早期国家的问题。这段历史不仅是古埃及与周边地区交往的一部分,也是古埃及国家发展成熟的重要体现。
全书以简洁流畅的文字和丰富精彩的图片,将这项近年来埃及考古界乃至世界考古界的重要发现展示给古埃及文化的爱好者。

2013年3月的红海岸边,一场普通的考古发掘正陷入焦灼。法国学者塔莱特的团队在埃尔-扎夫旱谷已经忙碌了整整10天,除了一些被拆解的古船部件和仓库遗迹,似乎没什么重大发现。直到那天,队员们在仓库前的沙土下几厘米处,摸到了几片带着墨痕的纤维——谁也没想到,这一摸,竟触碰到了4600年前古埃及人留下的“时间胶囊”。
这些脆弱的纸草残片,后来被证实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书写文本。上面用朱红与炭黑墨水写就的符号里,藏着胡夫大金字塔建造者的亲笔记录:他们如何搬运巨石,如何调度工队,甚至连国王胡夫的王名圈都清晰可辨。

接下来的文字,节选自《红海古卷:再现胡夫大金字塔的秘密》,让我们跟着发现者塔莱特的回忆,回到那个改写考古史的瞬间。
序言
2013年3月12日,在红海岸边的埃尔—扎夫旱谷(Wadi elJarf),第三季的考古发掘刚刚进行了10天。当时,我(皮埃尔·塔莱特)正在海岸挖掘区下面工作,突然发现我们考古队的队员不停地给我打电话。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掌握了这个遥远遗址的大量信息。我们在这里发现了世界上最古老的港口设施和内陆区许多人造仓库。这些仓库嵌入山坡岩层,古埃及人在里面保存被拆解的船只和其他工具。但是,那一天,一个不同寻常的发现出现了。这个发现与其他发现相配合,将彻底改变我们对古王国早期国家管理的理解,并成为了解世界最著名的建筑之一——吉萨大金字塔(距我们发掘地约150公里)修建的独特的、前所未有的证据。

从一开始,我们这个新考古项目就遭遇了许多困难。我与其他两位同事历经数年一直未能找到埃尔—扎夫旱谷遗址。从2001年起,这个遗址成为一个更大研究计划的一部分,计划将研究古埃及人在红海的航行及其远征西奈和神秘“蓬特之地”(Land of Punt)的活动。从早期探险家那里,我们了解到这个遗址,推测它可能是古埃及人的港口,类似我们在艾因·苏赫纳(Ayn Sukhna)北边发掘的那个港口。最终,2008年,我们发现了埃尔—扎夫旱谷遗址。
随后我们耗时三年组成开罗法国考古研究所(IFAO)、巴黎—索邦大学以及阿斯尤特大学的联合考古队,并得到埃及文物局的许可和资助。2011—2012年,我们完成了两季的考古发掘,获得了至关重要的证据。
我们基本上可以断定在埃尔—扎夫旱谷发现的所有遗存都属于第四王朝早期,主要集中在国王胡夫[Khufu(Cheops),约公元前26 世纪初]统治时期。胡夫的大金字塔是古埃及所有金字塔中最大的。在凿入岩层的仓库门附近的大块石灰石砖块上,我们发现了绘有象征“控制、征服”含义的红色印记以及胡夫的王名圈。我们在仓库里发现了陶器,陶器上面的铭文也反复出现胡夫的王名圈。我们还发现了遗址其余的部分:从山坡(大约距离海岸5公里处)向下延伸至海岸,在那里形成一个巨大的人造防波堤。总之,我们发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遗址,它是迄今为止红海岸边,甚至是世界上最早的港口。我们在仓库里找到了存放的船只,还有各种人工制品和日常生活用品,古埃及人应该曾在这里短暂地生活和工作。

还有更令人惊喜的发现,2011年和2012年发掘季,我们在整个遗址收集到一些使用过的纸草残片,纸草上还留存一些符号,但已经变得非常模糊、难以阅读了。纸草是一种相当脆弱的材料,仅在极为特殊的环境中才能被发现,特别是在如此早的第四王朝的遗址里。我们发现的这些纸草残片可能是在极为偶然的情况下被保存在埃尔—扎夫旱谷中的。我们可能永远无法预知我们将会继续发现什么。
2013年的发掘季,我们增加了劳动人手,雇用了古尔纳(Gurna)的60名工人。古尔纳是位于卢克索(Luxor)西岸的一个村庄,自20世纪以来,当地的村民就与法国考古研究所保持长期合作关系。这些工人使我们能够同时关注两个彼此分离的区域。在其中一个地方,我们继续考察前些年已经开始调查的仓库群。另一个挖掘地点是一处古代兵营,大约距离海岸200米,与防波堤相连。我们在那里发现了大量船锚。那个地方也是我在工作中发现漏接电话的地点。我试图在仓库里联系考古队,但信号太差,无法接通。心中不由联想,考古挖掘出现意外或是严重事故了吗?然而,当天晚些时候我返回营地,却发现是一个惊喜。在发掘仓库的第一天,仅在仓库G2前的地表下几厘米的地方,考古队就发现了6个纸草碎片,当时还能看到红色和黑色墨水书写的相当清晰、优美的符号。

快速破译后发现纸草残片上的符号是数字,这些文献很可能是统计档案的一部分。从古王国时期开始,统计档案成为纸草文献的主要部分。在另一些纸草残片上,文本竖列排布,保存状况并不好,仅能辨认出反复出现的胡夫的王名圈。尽管纸草数量不多,这个新发现却具有非凡的意义。根据考古环境,确认纸草的年代为第四王朝初期,我们立刻意识到这些纸草残片很可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书写文本。
第二天,挖掘工作又在同一地点展开,并且增加了工人数量。仔细检查仓库G1和G2前的区域,日复一日,慢慢收集到了许多小块纸草残片,其中一些纸草的长度仅有几毫米。品相较好的纸草残片基本都是统计档案,稍大一些的纸草残片约有一个手掌大小。3月21日至24日,我们发现了更多的纸草文献,主要集中在仓库G2前面接近地表的地方。其中一块纸草残片立刻被认为是具有真正重要意义的发现,这块纸草残片是一份统计档案的开头部分,高21厘米,现存长度为31厘米。
这份纸草文献的重要性并不仅仅在于它的大小,其真正的价值在于文本的第一列铭文提到国王胡夫统治的具体时间。黑色墨水书写的文本由非常精细而详备的象形文字符号组成,其内容提到“第13次大小牲口普查之后那年”,很可能是胡夫在位的第26年。第二列出现国王的王名圈,王名圈是古埃及人用来框定国王荷鲁斯名(Horus name)的符号,也是王衔的组成部分。文本提到胡夫一个非常隐秘的荷鲁斯名“麦杰杜”(Medjedu),意思可能是“征服者”。还提到海军远征队的名字“胡夫的眼镜蛇是它的船头”护航队。之前,我们就已经知道这个远征队的名字,在埃尔—扎夫旱谷发现的陶器上面的铭文也出现了这个名字。这份纸草新材料使我们能够将档案与这个远征队相关联,把文献与埃尔—扎夫旱谷港口的考古发现建立直接联系。
在2013年发掘季这次意义非凡的发现后,接下来的几天里,我们的干劲越来越低,完成了两个仓库前面区域以及仓库内部的发掘,却再没有发现纸草。当时我们自己认为已经非常幸运,发现了这批纸草残片,其中三四个文本相当具有价值,一个文本极具价值。我们一致认为,可能已经收集到了因不明原因被丢弃在这个遗址内的所有文本了。我们大错特错了!
3月28日,我们开始清理两个巨大石灰石块之间的狭窄空间,石块曾是封住仓库G1入口的挡门,这里也是还未被发掘的仓库的组成部分之一,从刚开始我们在这里就发现了大量纸草残片。两块巨石间的坑洞塞满了纸草,上百个残片属于不同的文本,一些纸草几乎完全破碎,另一些则可与其他纸草相拼接,保存下来的长度超过50厘米。在仓库G1入口处发现的这批纸草里,有后来被我们称为“纸草 A”和“纸草 B”的文本。这些纸草文献是在极特殊的情况下被保存下来,后又被我们考古发现的。我们很快意识到我们发现的这些纸草文献是一名书吏每天记录的行程日记。日记记录了一个远征队的活动,而这个远征队的名字也出现在仓库G2发现的纸草和陶器符号里。3月28日至4月4日,2013年的发掘季快要结束时,我们从坑洞里取出纸草,清洗,展开,并放在玻璃底下,开始翻译铭文内容。

最主要的纸草残片反复提到在吉萨的胡夫墓葬建筑群,主要聚焦于一名小官——监督者梅尔的工作。一些月份梅尔负责运输石灰石块到大金字塔附近的大型建筑工地。令人震惊的是,我们首次获得了当时参与胡夫大金字塔建造之人的直接文献证据。迄今为止,关于吉萨高原上大金字塔的修建仍然扑朔迷离,没有任何历史资料说明它是如何修建的。另外,更为重要的是,这些纸草文献竟然意想不到地与我的朋友兼同事,埃及学家马克·勒赫尼(Mark Lehner)在金字塔周围的考古工作发生关联。接下来,我们将讲述令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故事,我们两个人的研究合在一起将完全改变世人对最伟大的建筑之一——大金字塔的建造以及这个工程如何塑造和建立古埃及国家的认识。
2013年在埃尔—扎夫旱谷的发现已经远远超出我们之前所有的设想。然而,保存和转移这些文献,确保它们的安全,使得我们当时根本没有时间思考它们的重要性。我们逐渐意识到,目前为止发现的所有纸草很可能最初是在胡夫统治末期被掩埋在这个洞坑内的。这个洞坑后来遭到扰动,纸草在古代就分裂成碎片了。我们采集到的这批纸草应该是在偶然的情况下,保存下来的非常连贯的档案材料。周密的挖掘使我们沉浸其中将近一个月的时间,这是一项意义非凡的考古事件,也是到目前为止我印象最深的一次经历。
来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