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史动力学:帝国的兴衰密码》(订购)
作者:[美]彼得·图尔钦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纵观人类历史,我们不免会感叹,为什么有些小国能崛起为庞大帝国?
又为什么强盛如罗马的帝国最终也难逃覆灭的命运?
历史到底是偶然事件的集合,还是一部有规律可循的“剧本”?
如果你曾思考过这些问题,那么《历史动力学:帝国的兴衰密码》,将为你打开一扇前所未有的思想之门。
这不仅仅是一本历史书,更是一部融合了生物学、数学、社会学的跨界开创之作。它属于一个全新的领域——历史动力学。
科学家如何解读历史?
本书作者彼得·图尔钦,是牛津大学的研究员、康涅狄格大学的进化生物学教授。他抛开了传统的史学家视角,像一个真正的科学家一样,将人类历史视为一个可以观察、分析和建模的复杂系统。
他提出了一个核心问题:帝国的兴衰,是否存在统一的动态规律?
答案是:有。
破解兴衰的“万能钥匙”:族亲意识
书中复活并革新了14世纪阿拉伯史学家伊本·赫勒敦的经典概念——“族亲意识”(asabiya)。
你可以把它理解为一个群体的“凝聚力”或“合作能力”。
帝国崛起期:一群人在边境地带为生存而战,形成了强大的“族亲意识”,从而能够高效合作,建立强大的国家。
帝国衰亡期:长期的和平与稳定,反而会侵蚀这种凝聚力,导致精英内卷、社会撕裂,最终在人口、经济压力下走向崩溃。
“和久必战,战久必和”,这并非一句简单的谚语,而是被千年历史数据验证的动态循环。
书中那些让你拍案叫绝的观点
“稳定是崩溃的种子”:作者犀利地指出,帝国创造的和平与繁荣,本身就会导致人口过剩、资源竞争加剧,为未来的动乱埋下伏笔。
“精英阶层的自我毁灭”:当社会流动停滞,精英阶层为争夺有限资源而激烈内斗时,帝国的崩溃就进入了倒计时。
从罗马、中世纪欧洲到俄罗斯和美国,书中的案例横跨东西,为你串起一幅宏大的历史规律图景。
在这本书的最后部分,作者甚至探讨了手机、互联网等现代技术,是否正在改写这套运行了千年的历史动力学规律?这将历史洞察直接拉回了我们所在的当下。
如果你正渴望读一本真正“烧脑”且“开眼界”的硬核好书,那么《历史动力学:帝国的兴衰密码》绝对不可错过。

本书导论
“所以,和久必战,战久必和”
帝国最终将所有的文明都统一起来了。在经历了几代人的战争之后,最后的敌人已经被击败了。帝国的公民们似乎可以期待永久的和平与繁荣了。但是,有个名为哈里·谢顿的特立独行的数学家带来了令人不安的消息。他新创立的心理史学(psychohistory),也就是建立在整合了无数个体行为的方程式之上的科学,预测了大范围的社会趋势。当这些方程式向将来运行时,它们预测中央权力会衰败,并且最后走向瓦解,地方贵族和暴戾的将军会发起叛乱,
最终,一场激烈的内战会将帝国的首都从拥有数千亿人的热闹大都市变成只剩下几千名幸存者的鬼城,而这几千人只能在残垣断壁中苟且偷生。在接下来的几个世纪里,帝国正如这位谦恭的数学家所说的那样走向衰亡和落败。
这一情节出自艾萨克·阿西莫夫的《基地》三部曲,描绘的是发生在未来的川陀星球(planet Trantor),也就是强大的银河帝国(galactic empire)首都的景象。在阿西莫夫的科幻作品中,人类历史是可以被理解和预测的,就像物理学家对行星轨迹或生物学家对基因表达的理解和预测那样。对预测人类社会至关重要的就是心理史学,它是“数学的一个分支,研究的是人类群体对于特定的社会和经济刺激的反应”。然而,心理史学家进行精准预测的能力并不是绝对的。心理史学并不能精准预测某个独立个体的行为,而且,必须向那些被预测集体行为的人们隐瞒这种预测知识。正如哈里·谢顿所解释的,“知道了的话,你们的行动自由会增加,由此引入的附加变数会远远超过我们的心理所能应对的程度”。对人类社会的预测可能也会出于另一个原因而变得无法做到:“蝴蝶效应”。从长远来看,复杂的动态系统在本质上是难以预测的。微小的原因可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例如,一只蝴蝶在澳大利亚扇动翅膀,会在大西洋引起一场飓风。再者,正如一首童谣所说的,“只因缺少一枚铁钉……一个国家灭亡了”。不过,阿西莫夫不可能知道蝴蝶效应,因为他是在20世纪50年代写下三部曲的,那时尚未发现这一数学混沌现象。
阿西莫夫的科幻作品激发了数百万读者的想象,其中包括很多科学家和历史学家。然而,他的见解与大多数专业科学家和历史学家的大相径庭,而后者的观点通常是我们文化中所普遍接受的。几个世纪以来,哲人们一直就有关历史的科学研究前景进行仔细思考。尽管有些持异议的声音,但人们的一致看法是不可能对人类社会进行科学研究,因为人类社会非常不同于物理体系和生物体系,人类社会太复杂了。它并不是由简单的全同粒子,如原子和分子构成的,而是由人类个体构成的,每一个个体都是独一无二的,都具有自由意志,都能采取有目的的行动。定论就是任何一种科学式历史肯定都只是科幻小说,而不是一门真正的科学。有些人可能认为这是最好的结果。
历史科学听起来又冷又硬——难道它不会破坏我们享受非常丰富多彩的过去吗?从更黑暗的角度来看,一些阴暗的阴谋集团会不会借助这样一种科学来操纵社会,从而达到邪恶的目的?但是,我们已经不再能享受明媚夏日的蓝色天空或绚烂落日的五彩缤纷了吗?毕竟,自牛顿开始至爱因斯坦为止的物理学家们完全研究出了天空的颜色是如何由阳光和大气的相互作用产生的。就邪恶地利用历史科学这点来说,诚然,任何一种知识都可能产生好的或者坏的结果。但是,阿西莫夫的第二基地(Second Foundation)概念——一群心理史学家在某个秘密中心进行幕后操纵——一直是他的科幻小说中最不太可信的部分。
《历史动力学:帝国的兴衰密码》解决的就是阿西莫夫(和许多在他之前的人,包括马克思和托尔斯泰)提出的问题:历史能成为一门科学吗?我们能构建起一种解释强大帝国崩溃的理论,且这种理论并不会比我们对地震发生原因的理解差到哪里去吗?地震学家在解释地震发生的原因方面大有进步。他们甚至能在某种程度上预测地球上的哪片区域可能遭受下次地震的袭击。不过,他们还无法精准地预测地震的时间和震级。相似地,历史科学能解释国家为什么崩溃,并可能预测到哪些社会正濒于崩溃的边缘吗?
本书聚焦于帝国。为什么有些——起初规模小且无足轻重的——民族会建立起强大的帝国,而另一些未能建立呢?为什么成功的帝国建立者总是会在长年累月后失去他们的帝国呢?我们能解释帝国权力是如何崛起与为何衰落的吗?
帝国是大型多民族领土国家(territorialstate),有着复杂的权力结构。关键的可变因素是规模。在规模足够大时,国家总是会包含不同民族的人,这使它们成了多民族国家。鉴于前工业时代的通信困难,大型国家不得不想出各种特定的方式来将遥远的区域和中心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一种典型的变通方法就是将规模较小的毗邻区域合并成独立的单位,强迫它们进贡并接管它们的外交关系,但是除此以外不干涉它们的内部运行。这种零散累积的过程通常会导致一个国家内出现复杂的指挥链和混杂领土并存的现象。
帝国并不是历史科学所研究的唯一对象。历史学家写了大量关于所有文明兴衰的著作,比如阿诺德·汤因比。还有些人被世界宗教的传播、艺术风格的演变、科学技术的进步或经济和人口的变化吸引。这些课题都是有价值的。然而,不可能在一本书中囊括所有的主题。帝国的兴衰是一个很好的起点。
和文明这样的实体不同,就领土国家而言,无论是互相之间,还是和对照单位[城邦国家(citystates)、部落联盟等]之间,它们都是更容易界定和划分的。在如何将一种文明和另一种区分开来的问题上,历史学家们仍有争论。不同的权威人士有可能把阿契美尼德王朝治下的波斯(Achaemenid Persia)视为叙利亚文明或者伊朗文明的一部分,也有可能视为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一部分。与这种存在大量争议的观点形成对比的是,无论查阅哪本历史地图集,你都会发现阿契美尼德帝国的边界几乎是在相同的地方。
虽然帝国的所作所为在历史记载中占据着主导地位,但是我们不应该就此断定这些就是人类历史的常态。在19世纪之前,地球上大部分的(直到6000年前为止是所有的)居住空间都被划分成了小规模且无国界的社会,而不是帝国。历史上的帝国本身往往处于衰落甚至解体的状态。内部保持和平的大型稳定帝国在历史上是罕有的。从这一角度来看,需要解释的最根本问题不是帝国为什么衰落和崩溃,而是帝国最初是如何成功建立起来的。帝国是如何成为可能的?
帝国的故事是极度诱人的。想象一下,一个18世纪的英国人在世界旅行的途中,站在保存完好的有2000年历史的古罗马废墟(在现代化大都市淹没它们之前)中间的感受吧。如今,人们在墨西哥的奇琴伊察会有相似的感触(一定要在那天的旅游巴士到达之前早点儿去那里)。建造了这些雄伟的神殿和金字塔的人是谁?他们为什么不在了?从雪莱的“奥斯曼狄斯”到达斯·维达,帝国的故事一直吸引着我们。
来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