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选择类型
出版社
代办站
普通会员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分类查询
综合查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购书指南
购物车
我的订单
征订单
存书架
小团购
二手书
优惠活动
关于我们
不为浮云遮望眼--评兰州大学社“当代著名学者自选集”第一辑 - 书评园地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书评园地
不为浮云遮望眼--评兰州大学社“当代著名学者自选集”第一辑
张克非
2004-03-26 15:17:59 来源:
今年年初由兰州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当代著名学者自选集”第一辑,收入了张泽咸、王曾瑜、王春瑜、张注洪、陈铁健、王桧林、王章辉、马大正、马连儒、唐宝林等十位史学家的代表性论著。他们的年龄都已六七十岁,且在各自的研究领域都有长时间的积累和相当的成就。作为一名学习历史的出版者,我景仰他们渊博的学识,但更令我敬佩的是他们那一代学人求真务实、严肃认真的治学态度和毕生致力于学术研究的精神,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我相信,如果没有这样的精神品质,他们的学术成果一定不会那么坚实,那么厚重。
由于社会和时代的原因,现今六七十岁的那一代学者,几乎都有“先天不足,后天失调” (王曾瑜先生语)的特殊经历。旧中国的战乱、新中国成立后的历次政治运动,尤其是“文革”的十年动乱,使他们在青年时代遭受了太多的不幸和磨难,也使他们一次又一次亲历教条主义、假话、空话和伪学术的祸害。所以,当改革开放和学术事业的春天来临之后,他们努力摒弃极左思想和教条主义,找回“实事求是”的学术传统,以追求真实为起点,重建新时期的史学研究,使中国的史学研究在20世纪的后二十年内有了一系列重要的突破,不仅接续了上世纪前半期新史学的血脉,而且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诚如陈铁健先生在为“当代著名学者自选集”丛书第一辑写的序中所言: “历史家的第一品格是真诚,是无所禁忌,秉笔直书,而非附庸政治的奴婢。历史学的第一标准是真实,是信史,是史镜,而非‘胜利者的宣传’。” “我坚信,这应当是时下和未来历史学主体和客体的正确的发展方向。”的确,只有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追寻和再现历史的本真,史学才有生命,才有存在的价值。所以,当今天老一代史学家通过自己几十年的实践,重新强调应将真诚、真实作为史学的最高标准时,无疑是抓住了中国史学发展的关键;当这十位声名并不显赫,却一直在史学的园地里孜孜以求的作者怀着真诚之心捧出他们的心血之作时,我们可以从中看到的,是历史的真实。
讲真话是需要勇气、付出相当代价的。在史学研究中秉笔直书的胆量和气魄源于学者的良知和对于历史、社会的责任感;源于学者在史料方面“上穷碧落下黄泉”的无尽求索;源于学者的独立思考、真知灼见。正如张注洪先生所说: “治史要做到‘求是’,不仅要有先进的思想,翔实的史料,还要有坚持真理不怕非难和压力的正直品德,即就写成文章也须具有一定的文采。这样,史观、史识、史德、史才都成为实践‘求是’的题中应有之义” (《燕园求是集·自序》)。
所以,讲求真实做起来并不容易,它既是长期以来史学的一种基本属性,又是一代又一代优秀史学家共同追求的很高的学术境界。可以说,古今中外大凡可被人们称为“信史”的著述,都具有“平实而有光辉”的特点;而那些真能“成一家之言”的史家,也莫不是以自身研究的真实性为基础的。在当代做史学研究,谋求史学的发展,也应当以讲求真实为基石,为起点,锲而不舍地搜集、考订各种史料,从更多的角度去进行分析,加深对历史本身的认识,惟其如此,才会得出不落俗套,不为假象所迷惑,不为形势所左右的符合历史实际、经得起时间检验的研究成果。
历史是以往人们的实践,它本身就是错综复杂,不易全面把握、正确认识的,再加上当时和后来的人们受资料条件、认识水平、主观好恶和各种利益的限制,对历史的认识于是更为扑朔迷离,众说纷纭。而长期以来因受主流意识和“舆论一律”的制约形成的先人为主、牢不可破的历史观念,将复杂的历史简单化、概念化的倾向,更是给追求和再现历史的真实造成了巨大的压力,严重地影响、妨碍了人们对历史的客观认识和对历史智慧的深入汲取。现今六七十岁那一代的史学家,以他们丰富的人生历练,深深感受到史学真实性的重要性,并且身体力行地去实践“求真务实”的史学理念,从而勇敢地走出了以往的伪说与迷雾,极力在自己的专业领域中还研究对象以历史的本来面目,在不同的方面为史学的发展、为历史的去伪存真做出了重要贡献。譬如陈铁健先生的瞿秋白、西路军研究,唐宝林先生的陈独秀研究等等,都是运用确凿的第一手史料,为革命英烈们平反辩诬,还历史以公道,给社会以真实。类似这样的探索和努力,在“当代著名学者自选集”第一辑的十本书中比比皆是,由此成就了这十本书真实、坚实的史作风格,展现出一代学人不计名利、不随流俗,辛勤构建一个真正的学术大厦的良苦用心。
由此,我们看到了史学研究的希望。
摘自:《中国新闻出版报》2004-03-25
本版责编:江蕾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全国大学出版社
北京
安徽
重庆
福建
广东
甘肃
广西
贵州
河南
湖北
河北
海南
香港
黑龙江
湖南
吉林
江苏
江西
辽宁
澳门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四川
山东
上海
陕西
山西
天津
台湾
新疆
西藏
云南
浙江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
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