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有人还在爱摇滚--广西师大社《呐喊——为了中国曾经的摇滚》 - 文学艺术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文学艺术
有人还在爱摇滚--广西师大社《呐喊——为了中国曾经的摇滚》
2004-06-22 15:59:01  来源:  
 
 那个寒冷的星期六早晨,8点多我这个一贯懒睡的人已经到了中关村新华书店。前一夜,我彻夜未眠,怕早晨起不来。我答应了陆凌涛为他新出版的《呐喊——为了中国曾经的摇滚》做签售嘉宾,因为觉得这本书和我真有点儿关系,它让我重新记起那段难忘的峥嵘岁月。
 9点开始签售,8点半书店外读者已排起了长龙。我的心中有了一些感动,这些人是为了中国的老摇滚而来。套一句老话,“天很冷,心很热”。
 这本书从很多角度,以口述实录形式再现了早期中国摇滚的风貌。从中我们可以很清晰地看到,中国的第一代摇滚从业者(包括乐手、歌手、评论介绍者、经纪人、制作者、律师、穴头等),他们的口径和语气是那样惊人地相似,这说明当时的摇滚基本上是一元的,打天下的人理想是共同的,行为是互助的——从历史的角度看,这是生于60年代人的基本征象。
 在看到这本书前,我问过何勇关于它的意见,他说“就是给我们盖棺材板子”。也许陆凌涛有意给中国摇滚盖棺,但从这本书来看,他“论不定”,因为这本书基本上没有什么鲜明的观点,有的只是热情和冲动。有人对我说,陆凌涛和李洋出这本书很功利,是投机行为,我想问,现在谁干事儿不为名不为利?
 这本书的价值主要在于它的“材料性”,即史料价值,那么多早期中国摇滚亲历者的发言,对想了解和研究那时“先锋文化”的人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当然,这本书在我看来也存在着重大的缺陷。
 首先,它的语言就不过关。因为采访是通过录音完成的,很多有明显语病的口语化的东西和口误在书中都没有修正,不通的句子和啰嗦的废话比比皆是。
 其次,问题的设定过于表面化,而且因为作者不太了解当时的情况,所以对很多人的提问没问到点子上,错过了一些精彩的回答,可惜了。
 第三,被采访人有关键性的遗漏,比如郭四和曹平,不应该。我相信郭四能够讲出很多精彩的故事。
 第四,选材过于琐碎和凌乱,以至于有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感觉,拼凑的痕迹太重。
 第五,主观的意见与客观事实之间距离太大,很多地方过于生硬,甚至根本不沾边。
 我想这些问题可能和两位作者所从事的工作(电台DJ)有关,因为广播是一个随意性很强的工作,语言只需达到能听懂的最基本要求即可,至于挖掘思想深度也根本不是广播的任务。
 无论如何,我还是要感谢两位作者,在现在这个摇滚乐的低潮期,感谢他们依然为摇滚乐站脚助威;而且他们确实做了大量的工作。回想我十几年前编《世界摇滚乐大观》时的心情,大概和他们一样,而编辑水准比他们低多了。
 无论如何,我们都热爱摇滚乐。
        --黄燎原(乐评人)

评论链接:
中国摇滚的理性四环路和激情的平安大道
 《呐喊——为了中国曾经的摇滚》试图从中国摇滚乐手的访谈中揭示中国摇滚的真面目,陆凌涛早年以主持“老式汽车”节目而闻名,这本书也是陆凌涛“老”概念的产品。它是一本非常详尽地介绍中国摇滚乐的访谈录,通过这本书可以让人知道当年中国摇滚的奋斗历程,它比以往任何一本关于中国摇滚的书籍都丰富。
 从这些乐手的访谈中,能看出中国代表性的摇滚乐手对摇滚乐这种文化的理解与阐释。假如你没有去听他们的音乐的话,我认为他们的每一句话都那么闪光;但是略有遗憾的是,当你把他们的理论与音乐结合在一起的时候,会发现总是隔着一层东西,这层东西就是生活。本书很少涉及生活与人性的一面,所以看上去有些枯燥,像是空谈。如果把这本书和台湾制作人方无行写的那本关于中国摇滚的《泥石流本纪》结合在一起去阅读的话,对中国摇滚的理解会更全面一些。因为《泥石流本纪》触及到的是中国摇滚的人性一面,这导致方无行在很长一段时间不敢在北京露面。
 摇滚乐到底是什么?编者在这本书中从头至尾都想通过摇滚乐手之口来把它说清楚,其实编者也非常清楚,探讨摇滚乐是什么就像何勇唱的那句歌词一样:“到处都是正确答案。”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讨论的过程:
 扣内喊》让我看到摇滚音乐人夸夸其谈的一面,却没有看到摇滚人有血有肉的一面。用生活去解释摇滚比用几十个音乐家去解释摇滚更有说服力,而在这方面,我看到的文字太少了。以前,不论是摇滚乐手还是采访者,在涉及中国摇滚的时候都像是在做文艺批评,中国摇滚最缺少的感性指导在过去的十几年中被忽视了。
       ——王小峰(《三联生活周刊》主笔)

神话的倒影
 《呐喊——为了中国曾经的摇滚》,是一本关于中国摇滚乐前传的访谈实录,当然,它的主要操作者陆凌涛,是北京最有名的电台音乐节目主持人。我们知道陆是一个跟摇滚乐没有丝毫关系的人,但他不仅关心了摇滚乐,还挺身而出,发掘和搜集着摇滚乐。
 感谢陆凌涛,他呈现的不仅仅是摇滚乐前辈的奋斗史,也是他们按照想象去创造摇滚乐然后惨败在现实面前的历史。更重要的是,他提供给读者一面镜子,其中映照着主流文化对摇滚乐这种反叛文化的态度。我说的,并不是张树荣令人齿冷的官腔,而是陆本人在大段废话中展现的好奇、曲解和想象。如果研究媒体社会里主流文化如何接纳和改造非主流文化,陆的废话将是最丰富的素材。这本书里,几乎所有的被访者都再三重申,摇滚乐是一种多么主流的音乐,它既不反政府,也不反社会,更不反商业体系的统治,甚至在中国也谈不上反抗父母,它健康温柔得只剩下一点强烈的节拍和对个人生活的记录——这种怪谈如此集中地出现,并且由访谈双方共同表述,实在是一个值得研究者欣喜若狂的现象。我们的前辈,如何反叛、反叛什么,到什么地方戛然止步,又在什么动因下认同和加入反叛的对象,最后在今天与主流文化共同反对摇滚乐的基本原则,这是一个多么有价值的课题!
,我们要追问的是,历史既然让一些人成为先锋,为什么又让他们孤独地活在想象中?摇滚乐赖以存在的青少年亚文化,在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萌芽;此前,一种对自由的渴望,点燃了先锋们本能的烈火,整整十年,一直燃烧到了魔岩好心人的拔苗助长,然后陷入低迷的毒品年代,然后在地下摇滚和第一代摇滚大众出现的时候分化,出现了像崔健和王迪那样与时俱进,或者像唐朝、黑豹那样被虚名所累,甚至有些摇滚人在终于得到一点点渴望已久的既得利益之后,和商业霸权一起指责年轻的外省摇滚人不吃饱就不配摇滚……
 摇滚乐的技术和资讯都已经进化了,但它的文化,却呈现出比当年更为复杂和险恶的境地。如果说当年的斗争,是年轻人争取自由表达的呐喊,是保守势力不近人情的压制,那么今天的疲软、倒戈和失去敌人,就是因为当年的追求过于本能和缺乏思考。反叛了十多年,才发现自己根本不知道要反叛什么、坚持什么,责任感最后落实在推销“心爱的音乐”上,英雄情结则转移到对聚光灯的迷恋上,反叛文化嫁给了谎言文化……于是,西方摇滚乐海洋中的巨星和幸运儿就被挑选出来,成了这一代人的榜样,陆在书中多次提到“市场是检验音乐的最好标准”,因此不谋而合地挠到了这些没出息的末路英雄的心坎上。穷人以为商业可以解决一切,奴隶以为权力可以解决一切。被压制过的摇滚乐战士,无论曾经多么平庸,甚至做过像呼吸和眼镜蛇那么难听的音乐,都还值得我们尊敬。但当他们以打不过就以加入的姿态重新出现,赞美着王勇和王晓京炮制的垃圾马戏,我们就知道,这根本就是一种长期的自卑——一种出人头地的热望,扭曲了曾经纯洁的心。
 中国摇滚乐曾经是一个并不虚幻的神话,一个关于自由、真实和新鲜呐喊的神话,但在历史发生之后,在劳动者和战士的年代,神话的倒影又在以什么样的方式介入现实,笼罩着我们的视听?
        ——颜峻(乐评人)

摘自:《中国图书商报》2004-02-20
本版责编:江蕾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