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选择类型
出版社
代办站
普通会员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分类查询
综合查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购书指南
购物车
我的订单
征订单
存书架
小团购
二手书
优惠活动
关于我们
人为什么信仰上帝?--人大社《单纯理性限度内的宗教》 - 思想类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思想类
人为什么信仰上帝?--人大社《单纯理性限度内的宗教》
尚九玉(北京师范大学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
2004-06-22 16:16:44 来源:
道德导致宗教,人信仰上帝是为了道德的需要。从人的德性发展来看,宗教也是必须的。康德认为,人性中既包含着自然的善,也包含着根本恶。然而,为了达到至善,必须消除人性中的恶。
人为什么信仰上帝?人为什么信仰宗教?或者说,宗教何以存在?这是人类始终关注的一个永恒问题。古往今来,思想家们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答案。如,基督教思想家认为人需要上帝的救赎,佛教思想家认为人类需要解脱,伊斯兰教思想家认为人需要真主的指导和救助,启蒙运动思想家则认为宗教是人类愚昧的产物,还有思想家认为宗教是人类认识的错误,等等。然而,直到今天,没有一种答案获得了人们的普遍赞同,人们依然在争论,依然在寻求答案。显然,这依然是一个复杂而深奥的难题!
考察先哲们对于这个问题的探索和回答无疑是具有重要意义和饶有趣味的。在人类关于这个问题的诸多回答中,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的回答是独具特色和富有启发意义的。
众所周知,作为深受启蒙运动思想影响的理性主义者,康德否认上帝存在的理性证明,反对用哲学理性来证明上帝的存在,并且对于上帝存在的传统证明做了深刻的批判。这使得许多人误认为康德是排斥宗教的。在中国思想文化界,这种误解曾经非常流行,直到今天相当多的人还深受其影响。造成这种误解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为根本的原因是对于康德著作文本的把握不够全面。提起康德,不少人马上想到他的三大批判——《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想到他的先天综合判断、绝对命令,而不知道康德把人作为其哲学的最高研究对象,非常关注人的幸福问题,不知道康德还有一部《单纯理性限度内的宗教》,专门论述了宗教问题。实际上,要全面理解和把握康德的思想,不能忽略康德的宗教思想,而要准确理解康德的宗教思想,不能不读《单纯理性限度内的宗教》。
康德认为,人类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只有在经验范围之内的事物才是人类可以认识的,经验范围之外的事物不是认识的对象。因而,像上帝这样处于人类经验之外的事物,人类是无法认识的,理性不能证明其存在与否。同时,人自身先天地具有德性,这是人的价值和尊严所在,是人作为理性存在者之根本。出自人的德性的道德法则是客观的、普遍的,对一切人都永远有效,不以个人的特定状况而转移。人必须而且应当五条件地、绝对地遵守道德法则,把遵循道德法则当作惟一的目的。在人的行为中,道德法则既是充分的条件,也是全部的目的。根据这样的看法,人类当然就不需要任何道德之外的东西,自然也不需要宗教。康德断言:“道德为了自身起见……绝对不需要宗教;相反,借助于纯粹的实践理性,道德是自给自足的。”(《单纯理性限度内的宗教》,中译本导言,第10页。)
既然理性不能证明上帝的存在与否,道德又完全不需要宗教,人类又为什么相信上帝存在呢?康德认为,尽管道德是自给自足的,人作为理性存在者只应当遵循道德法则,然而,在现实世界中,人不仅是理性存在者,而且还是感性存在者,人在遵循道德法则的同时,不可能不怀有某种目的和希望,而人的所有希望都指向幸福。在道德的基础上德性与幸福的完美结合就是至善。但是,至善是无法通过自然的方式来设想其实现的,经验无法证明德性与幸福的统一。因此,“为使这种至善可能,我们必须假定一个更高的、道德的、最圣洁的和全能的存在者,惟有它才能把至善的两种因素结合起来……因此,道德不可避免地要导致宗教。”(《单纯理性限度内的宗教》,1793年第1版序言,第3-4页。)简言之,人作为有限的理性存在者,不仅应当遵循道德,而且必然追求幸福,而要既是道德的又是幸福的,就必然信仰上帝。
从人的德性发展来看,宗教也是必须的。康德认为,人性中既包含着自然的善,也包含着根本恶。人性中的恶是道德上的恶,同时又是不能凭借人力来消除的。然而,为了达到至善,必须消除人性中的恶。那么,怎样才能消除人性中的恶呢?只要恢复道德法则作为自身充足的动机的纯粹性,使自己配享“超自然的参与”,人就能够成为道德的。
概而言之,道德导致宗教,人信仰上帝是为了道德的需要。
康德由道德而推出宗教存在的必然性,有其逻辑根据和现实基础。在康德的体系中,道德是绝对的,道德法则是绝对命令。然而,道德的绝对性并不必然造成人绝对的道德性,绝对命令的道德法则并不必然导致人对于道德法则的绝对遵守。人应该是道德的,并不导致人必然是道德的。决定人的行为的不仅仅是“应当”,而且还有“需要”,在许多时候,“需要”对于人的行为的影响甚至更大。芸芸众生中很少有人把道德作为唯一的目的和行为动机,为道德而道德,以道德为人生之根本。在现实世界中,人不仅相信道德,更信仰宗教,宗教作为现实生活中的客观现象是任何人都无法否认的事实。康德不得不在肯定道德的绝对性、自足性的同时,承认宗教的地位和作用。
康德看到了宗教在社会生活中特别是道德生活上的正面作用,这无疑是其宗教思想的重要贡献。同时,从道德的角度来说明和理解宗教,这无疑是一种独特的视角和方法,以至于后人称之为道德神学、道德宗教观。但是,从人类历史和宗教发展史来看,宗教现象的认识和理解无疑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一个难解之谜,仅仅从道德的角度来解释显然是不够的。例如,道德神学无法解释宗教现象中的神秘体验、神灵的人格化等等问题。而且,就道德与宗教的关系而言,从历史上来看,不是道德导致宗教,而是宗教包含道德,不是道德为宗教提供合法性的基础,而是宗教为道德提供神圣性、合法性的基础。同时,也存在着道德与宗教并立的例子,如中国传统道德就与宗教互不依赖。当然,一直到今天,宗教的道德教化功能始终是人们论证宗教存在合理性的一个非常吸引人的论据。
(《
单纯理性限度内的宗教
》[德]康德著 李秋零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10月第1版/19.90元)
摘自:《中国图书商报》2004-02-20
本版责编:江蕾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全国大学出版社
北京
安徽
重庆
福建
广东
甘肃
广西
贵州
河南
湖北
河北
海南
香港
黑龙江
湖南
吉林
江苏
江西
辽宁
澳门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四川
山东
上海
陕西
山西
天津
台湾
新疆
西藏
云南
浙江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
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