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新语文实验教材的修改策略 - 教材论坛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教材论坛
新语文实验教材的修改策略
西北师范大学课程研究中心 靳健
2004-07-06 17:16:24  来源:  
 
 对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国家级新课程实验学校的跟踪调研表明,新教材对学生的成长与变化已经产生了一些良好的作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应有针对性地进行修改。
 (1)借鉴多种教材编写理论,打破实验教材“单一化”格局。
 新语文教材虽然有多种版本,但都采用了主题单元形式,乍看有一些区别,细看大同小异,显得过于单一。如果借鉴参与式教材编制理论、信息加工理论、情境学习理论、精细加工理论、案例学习理论、丰富教学模式理论等多种教学理论来设计编写教材,把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学习情境、学习活动、合作方式编进教材,便会打破目前的教材单一化格局,形成实验教材由“多本化”向多样化的发展趋势。
 (2)突出过程与方法特征,改变语文教材“文选式”格局。
 新课程的几种语文实验教材和以往以文体为单元的教材相比是有了一些变化,以主题为单元选编课文,但形式上仍然是文选式的。如果编制教材时突出过程与方法特征,以学生为中心来安排学习内容,就会出现全新的语文教材形式。
 (3)以学生发展为线索,改变语文教材“无结构”现象。
 由于编写时间过于仓促,新实验教材的整体结构还不清晰。从已经进入实验学校的几种教材来看,存在着机械呈现课程标准阶段目标的倾向。由于语文课程标准没有内容目标,这既给教材编写者留下了广阔的创造空间,同时又带来了一定的设计困难。如果实验教材能够以学生发展为线索,把学生发展必需的语文基础知识、文学文化精品、听读说写的材料整合成一个有序而关联的教材结构,那将是很有意义的。对学生的发展情况,教材编写者必须请教那些多年从事语文教学的优秀教师。这些教师熟知儿童青少年的学习心理过程,知道语文教材应先编什么,后编什么;学生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
 (4)提高教材的文化品位,改变语文教材“功利化”倾向。
语文教材应该具有开阔的文化视野,东方的、西方的,古代的、现代的,传统的、流行的,科学的、宗教的,都应该拿来进行选择。语文教材应该具有较高的文化品位,把那些经过大浪淘沙、时空过滤的精品编进教科书,把那些初露风采却可以使人长见识长能力的妙品编进教科书。教材编制要坚决抵制那种急功近利的倾向,要努力淡化那种庸俗的政治化倾向。语文教材必须具有审美价值,必须设计审美过程。当学生对语文书爱不释手,当学生对语文书产生美感、陶醉感时,语文教材便发挥了其审美教育的功能,便实现了其涵养学生美丽人生的价值。
 (5)强化探究性学习行为,改变语文教材“无目标”现象。
 以往语文教学的一大弊端,就是缺少目标意识,无论是课文学习还是单元教学,习惯于面面俱到。表面上什么都涉及到了,实际上学生什么也没学到。这和语文教材的编制理念、编制方式有很大的关系。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要真正落实到语文教学过程中,一个重要的条件就是教材必须提示清晰而具体的课文与单元学习目标。课程标准所规定的阶段目标只是一般目标,教材还必须创造性地设计特殊目标。
 (6)注意反馈性学习设计,改变语文教材“低功效”现象。
 语文教学因为效率低,经常受到社会各界的批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教科书没有设计反馈性学习程序。新的课程理念注重形成性学习与形成性评价,而这一理念转化为学习行为的有效方式,就是在教材的课文与单元中增加反馈性学习设计。这种反馈性学习设计既要照应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又要体现探究精神,遵循语文学习的多元理解规律。也可以说,没有设计反馈性学习内容的教科书,就是不能提高学习效率的教科书。
 (7)落实积累性学习过程,改变语文教材“讲解本”面目。
 语文课程标准规定了非常具体的识字写字、背诵、课外阅读、写作的量化指标,体现了新课程重视积累性学习的理念。可在实际教学中,“讲解多”、“做题多”几乎成了普遍现象,课堂教学时间完全被教师的讲解与学生做模拟题占领了。出现这一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把积累性学习的过程编进教材中,没有把识字写字、背诵写作的量化要求与时间要求纳入课堂教学中来。如果把积累性学习的量化要求编进语文教材,用一定的时间引导学生当堂完成学习任务,这样既可以改变教师讲解多的现状,又把学习的时间、学习的能动性还给了学生,不但减轻了学生的课外负担,还会把语文“讲解本”变成语文“学习本”。

摘自:《现代教育报》2004-06-11
本版责编:江蕾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