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追寻大师足迹,聆听先生讲学 - 书评园地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书评园地
追寻大师足迹,聆听先生讲学
启功先生九十二岁寿辰之际推出系列扛鼎力作
赵仁珪
2004-07-29 14:07:22  来源:  
 
 2004年7月26日,当代国学大师启功先生在迈入九十二岁高龄之际,同时也迎来了他作品的丰收年。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隆重出版了一系列启功先生的精品力作,集中展示了这位以诗、书、画“三绝”著称,在诸多文化领域内具有广泛而高度成就的国学大师的为人、治学风范。

 钟敬文先生曾有诗赞启功先生曰:“诗思清深诗语隽,文衡史鉴尽菁华。先生自富千秋业,世论徒将墨发夸。”世界在变,学术日新,启先生的学术成就并不因岁月消磨而变得黯淡,反而愈来愈显示出一种独特魅力。如今,年高德勋的启功先生仍然笔耕不辍,近几年受眼疾影响,书写困难,他就口述录音,请别人整理,仍有学术新篇问世。

 北师大出版社有幸为先生出版几部新著,包括:《启功口述历史》《启功讲学录》《启功韵语集(注释本)》《启功题画诗墨迹选》,与这几部新著同时出版的,还有启功先生题跋的《董其昌临天马赋》。

 《启功口述历史》四色精印16开224页170*260定价:80元

启功先生
总论一生见识经验
九旬晋二娓娓讲述
学问与志趣
辛酸和旷达
可见
做回忆的角度
对往事的看法
更可见
皇族后裔
生动鲜活的历史
独特人生
文坛艺林的轶事
艺术天才
师承师事的心血
书斋生活
百年心路的沧桑

《启功讲学录》精印软精16开 272页170*260定价:45元

先生书艺天下知
人说启功即是当今王羲之
知者懂得先生画
明说画价书价市场一倍差
要听先生自己说
职为人师
人之所敬
虚心向学
安身立命
启先生从教七十年
说自己只是启先生
师垂典则
范示群伦
先生之德高山仰止
先生讲学学生爱听
孔老夫子万世师表
其实也是一位先生

《启功韵语集》双色精印16开336页170*260定价:80元

他是古典文学大家
五十年前即著有名著
《诗文声律论稿》
他是当代文化名人
学问与诗、书、画齐名
几十年洛阳纸贵
这是
启功先生旧诗新注合集
学界公认旧体新作经典
字字合律 依声入韵
有“卡拉OK”时代事
无“绿肥红瘦”唐宋腔
书读原创
愤如散宜生诗
悠如此韵语集
噫!淘尽南北书肆
五年可期其一二乎

《启功题画诗墨迹选》四色精印16开136页170*260定价:60元
青年时代的先生
理想是做一个画家
坎坷与执着
使先生远不止做一个画家
启功先生书绝
画绝
诗绝
将先生兴之所至的
题画诗作
法书影印
三绝合一
是一个好的选题
所谓欣赏
诗情先自熏陶
画境亦足游目
书迹因循心迹
体味艺术人生

《董其昌临天马赋》四色精印16开72页170*260定价:35元

米元章《天马赋》,
传说珍宝,世已不存
以至
三希摹刻之原迹
临仿亦属丑怪恶札
故董其昌此卷
“遂如三生石上
精魂不泯”
自从董老精临
励耘老人收存
启功大师品题
乃和先生编印
如今公诸于世
恍惚三百七十年矣
记录三位学人佳话
传布好米董者福音

追寻大师的足迹
 ――摘自《启功口述历史》后记
 早在十多年前,我就想协助启先生整理一本类似自传性质的书,但出于种种原因,其中包括启先生自己感到为难的原因,这一愿望始终未能及早实现。但我一直不甘心作罢。后来更多的人也有类似的呼吁,以至政协、文史馆、北师大等有关部门都很关心这件事。因为大家都深知这是一份宝贵的财产,启先生一生的经历并不是一个“个体”的经历,它折射了现当代很多历史的痕迹;如果推及他的家族,还能再现晚清以至近现代的很多片段,他的一生本身就是一部很好的历史教材。启先生又不是一个普通意义上的人,他是当代公认的文化名人、国学大师,就总体成就而言,绝不是随便就能出现的人才,如能把他的经历写出来,哪怕挂一漏万也是弥足珍贵的。

 后来,有感于大家的殷切希望,启先生在九十一岁高龄的时候,改变了初衷,可惜此时目疾严重,体弱多病,已不能亲自执笔,他便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为我口述了他的经历。

 听到他讲述家族从盛清到晚清以至民国的经历,我们会深感到清朝的兴衰是一种历史的必然,这种历史的轨迹可以从一个皇族的家史中得到生动地展现,很多原来只是一些概念性的认识,现在有了重要的实证,更何况还补充了史书上很多缺载的东西,这对了解清史和民国史很有帮助。

 听他讲述自己出生后家族的种种不幸,我们会深感到一个家族在失去它的社会基础后会怎样地“家败如山倒”,这不仅是偶然事件的频发,而是命运的必然,这也许会使我们从另一种角度来反思一下家和国的关系。

 听到他讲述自己辛勤学习和走入社会的过程,我们一方面会被他自强不息、顽强进取的精神所感动,一方面又不能不庆幸他遇到那么多的恩师、前辈和朋友,从而体会到一个成功者的背后会有多少人的支持,一座高峰的横空出世,往往要出现在很多的山峰之后。

 当我们了解了他在“反右”和“文革”中的种种不幸之后,既会对那段历史的错误进行重新的反思,更能从他达观的生活态度和开阔的胸襟中汲取人生的智慧,学会在逆境中怎样积极的生存,变缺憾为完美。

 当我们进一步了解到他学艺上方方面面的成就,我们就会更深刻地了解什么叫名家、巨匠,什么家大师、国宝,什么叫通才、天才,什么叫“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是的,启先生的一生并没有投入到惊天动地的政治斗争的最前沿和时代漩涡的最中心,更没有亲身投入过战火和硝烟,即使划为右派也只是“莫须有”的阑入,他过的基本上是书斋的生活。他走的只是一个文人所走过的路,但这也是另一种生活,也是丰富的社会生活的一隅,更何况出于他特殊的家庭背景和他特殊的生活经历,他的书斋生活更加独特、精彩。从这里我们可以窥测到近现代很多著名文艺沙龙和著名文人的活动踪影,这更是其他人很难提供的珍贵资料。

 启先生的身份虽有他的特殊性,但他的人格魅力却可以代表中国很多知识分子的品格特征:正直、务实、宽容、谦逊、聪慧、睿智;富于同情心,知恩图报;富于责任感,忠于事业;富于爱心,会接受别人的爱,也会爱别人;充满感情色彩,能以性情之心去对待周围的一切;不乏理性色彩,能以达观的心态待人处世;有自知之明,能以谦和的态度看待自己的成绩。这些美德也能从他的回顾中流露出来,给人以启迪。

《启功讲学录》前言
 启功先生有很多名头,但他说自己的本职是教师。从1933年进入辅仁附中起,他从教已 71年,今年他已92岁高龄,仍不顾体弱多病坚持亲自指导十馀名博士生。可以说仅从所付出的心血和工作量来看,他确实不负这一本职称号。但事情往往是复杂的,从1938年进入辅仁大学国文系后,他教授的主要是大一国文课,即以教授古代文学作品为主;直到解放、院系调整后,他仍是以教授作品选为主。因为那时有明确的规定,像他这样家庭出身不好、本身又不是“左派”的人,是不能担任文学史史论课程的,因为这些课程涉及到唯物史论和唯心史论大是大非的问题,只有政治上可靠的人才能讲。

 众所周知,启先生是一个大杂家,书画 创作、书画理论、书画鉴定、诗词创作、诗词理论、经学、小学、语言学、版本目录学无所不通、无所不晓,就是恩准他去讲文学史,也未必能充分发挥他的能力,更何况只让他讲几篇古文呢?所以他从教的时间虽然很长,但前二十年真正能施展自己才能的机会并不多。到了“反右”之后,他连上讲坛的资格都被剥夺了,而“文革”中斯文扫地,被剥夺权利的又何止先生一人。于是中间二十年荒废殆尽,根本找不到施展才能的机会。真正能在这个本职岗位上展示才能的只有这拨乱反正、改革开放后的二十多年。这二十多年他先后招收多届硕士生、博士生,给他们开设了大量的课程,不但有了上讲坛的权力,而且不再受任何条条框框的限制,可以自主选择最适宜、最擅长的课程。于是他先后开设了以唐代文学、明清诗文为主的文学史课;以汉代、宋代、清代为主的历代学术思想史课;以文化常识和文献常识为主的古籍整理基础课;以及其他一些课程。

 这些就构成了这部书的四部分:第一编:论文学;第二编:论学术思想;第三编:论古籍整理;第四编:其他。

 在这些讲授中,启先生总算找到阐发自己学术观点的机会,也确实讲出了很多精辟的观点,笔者早想把它们整理出来与广大读者分享。所幸的是,我们或得益于有心的学生,在技术条件还不够发达普及的条件下,能够靠详细的笔记,把先生所讲的主要内容记录下来,第一编就是万光治先生根据当年的笔记整理的;或得益于先进的技术,如第二、三、四编就是根据当年的录音资料,主要由张廷银先生整理的,于翠玲、朱玉麒、张斌荣等先生也参与了整理工作。全书由赵仁嗀负责统筹编辑。所不幸的,一是这部书仅收录了近二十多年的讲课、讲学内容,以前的四十年虽不能随心所欲,但终有许多精彩的内容,因尚未搜集到较为详细、系统的记录而未能收进;二是仅就近二十多年来看,仍有许多遗漏,有些很重要的讲学内容因种种原因未能记录下来,这不能不是莫大的遗憾。而更大的遗憾是,先生本可按这些讲学的思路自己写成专著,笔者就多次听到先生发愿要写一部学术思想史和一部古籍整理基础知识的专著,但这二十多年先生实在是太忙了,身不由己,能抽出一些时间写出一些相关的单篇论文已很不容易了。最近眼疾加剧,更难以亲手操觚,不得已,只能先奉献大家这样一些简略的提纲和片段的论述。  
 
 即使如此,我们还是向大家推荐这部书。它虽然不是大部头的理论专著,但内容却十分丰富,既有讲文学的,也有论学术思想的,还有谈古籍整理的;在每一部分中,既有宏观的 总体概括,也有具体的分析释例;尤其可贵的是能拉通各代,能从史的角度观照历代学术与 文学的发展变化,如在论学术思想时,从初民文化谈起,一直谈到汉学、宋学、清代的今古文经学,充分体现了启先生对中国学术思想的总体观照。启先生在教学中最反对机械死板地分科分段,提倡通识、通才教育。如何才叫通识、通才?如何才能通识、通才?这本《讲学录》为我们做了很好的诠释与示范,这一意义已超出他所讲的具体内容之外了。在具体讲授之中,这本书也很好地体现了启先生的风格,生动、有趣、充满智慧。它虽然仅是一部笔记,不可能有更多、更详尽的论述,但这决不影响它有很多、很新颖的见解,我们能不时地从中发现很多很有趣、很富于启发性的观点,顺着这些思路思考下去,我们可能会对这些问题得出更深刻、更新鲜、更全面的认识。这部《讲学录》如能达到这一目的,也就足够了。作为一部《讲学录》,还有一点需要补充:因为是在不同的场合、通过不同的手段、经不同人整理的,所以最后呈现出的文字风格各有不同;因为是在不同的时间、针对不同的听众所讲的,所以有些内容难免有交叉;又因整理者条件、水平有限,有些记录可能不够明晰,甚至会有错误,对此整理者应负责任。对于出现的错误,我们欢迎读者提出宝贵的意见;对于出现的其它情况,我们希望能得到读者的谅解。2004.6.20 

 整理者序
 ……所幸先生讲课,举重若轻;幽默风趣,启人心智。愚坐沐春风,神游万仞。奋笔疾书,恨非有文必录;每有会意,欣然不能自已。课间小憩,先生墨宝,著于黑板。弟子肃立仰瞻,当值不忍遽去。至今诸生,犹忆当时情状,以为美谈。一年之后,所录笔记,居然成册,朝伴夕随,不忍释手。毕业辞别先生,回乡任教,恍惚之间,二十一年过矣。每每翻检旧箧,细味笔录,先生当年风范,依然目前!

 ……先生秉性随和,待人宽厚,凡有所求,不忍斥拒,遂使书家之名,掩其学者之实;著述之于先生,又成奢侈。虽然如此,先生《韵》《絮》二语,前唱而后续;《绝句》三论,珠联而璧合;举例明诗文之格律,著文析汉语之现象;序跋以考文物,叙论以辨文章。故诗人之誉,日渐其明;学者之质,日见乎彰。先生每有新著,不忘弟子。愚抚简闻香,又如亲炙于帐下;掩卷而思,复生遗珠之憾恨,何哉?先生昔日之高论,临堂之发挥,皆言犹在耳,今未必尽在楮墨之中。愚乃不辞谫陋,整理昔年笔录,务求原貌,以飨后来学子。先生知我心事,当不以我为冒昧。

 是为序。

 如仰高山,如沐春风

 协助启功先生整理《启功韵语集注》、《启功口述历史》、《启功先生讲学录》随感
 众所周知,启功先生是一位具有广泛而高度成就的国学大师。他在众多领域都横空出世,达到了极少数人才能达到的高度。如果把这些成就进行综合评价,既把不同时代的同一领域和同一时代的不同领域进行综合评价,犹如某些竞技项目计算全能成绩那样,启先生绝对是一位名列前矛的旷世全才,是一位不是随便什么时代都能出现的,随便什么学者都能达到的奇才。我们应为而今能出现这样一位奇才而庆幸。而尤为值得庆幸的是,启先生至今头脑仍然十分清晰敏锐,可以继续发挥他的聪明才智。今天首发的六种书就是明证。这是启功著作的大丰收年。稍有遗憾的是,启先生的目力已不允许他自如地亲自操觚,有些著述需别人协助加以整理。我个人早就有志于进行“启功研究”这项工作,蒙先生不弃,参与了其中《启功韵语集》注释、《启功口述历史》、《启功先生讲学录》的整理工作。令我窃喜的是,这也是我在“启功研究”这一课题中的丰收年。由于工作关系,我在1981年研究生毕业后的二十多年里,能经常登堂入室地受教于启先生,而在协助整理这三种书的时候,我有机会更多地聆听启先生的教诲,用现在时髦地话说,就是能与我心目中的大师进行“零距离”的接触。在这些接触中,启先生不但为我讲解了许多具体的知识、丰富的学问,而且传授了许多治学的心得体会、宝贵经验。每一种书的整理都由先生进行十几个、甚至几十个单元的讲述。每次听他博闻强记、循循善诱的讲述,我都有如仰高山、如沐春风的感觉。其实在前几年,我协助先生做《论书绝句》注的时候,早就有这样的经历,我在那本书的跋语中曾写过几首小诗,其中一首说:“每趋函丈愧愚顽,仰望高原数仞间。幸得玄机聆夜半,依稀似可望庭轩。”这次三书的整理使我又重温并加强了这种感受。

 启先生是当今最著名的旧体诗人之一。如果和他的书法成就相比,我觉得真是难分轩轾。我很赞赏我书法界的一位朋友的评价,启先生的书法成就是可以直接元代大书法家赵孟頫的。同样我们也可以这样设想,从唐宋众多的一流诗人消逝之后,谁能直接他们的统绪呢?几乎没有。但幸好终究不断有人在尽力地继承着,并在某些方面有所发扬,特别是现代仍出现了一些卓越的人物。启先生就是其中翘楚之一。他的《启功韵语集》共收七百多首诗,名篇迭出,广被传诵。他的创作道路和创作风格代表了当今旧体诗词创作的根本出路:既要尽力继承,又要努力创新——既要保有传统诗词隽永凝练的韵味,又要创造富于时代气息的格调。而要达到这一点,既需要有深厚的功底修养,又要保有赤子般的性情,而这恰恰是启先生之所长。特别是他独创的风趣智慧的幽默风格,超越今古,自成一派。他的成就对方兴未艾的诗词创作无疑起到指导性的作用,这也正是我们要大力推荐他的诗的目的。而我每遇到今人对古人诗的理解有歧异的时候,总天真地想,如果那位诗人生前能预先解释一下就好了,这也是我极力撺掇为启先生《韵语集》做注的原因。我想,通过启先生的讲解,这些诗的基本意思应该有正确明晰的揭示了,这当有助于今后对启先生诗词的研究。当然,启先生不主张把诗解释得太坐实,研究者还有广泛的研究空间。

 启先生的长寿使他将成为世纪老人。再加上具有特殊的出身与成长环境,他的经历便具有了特殊意义:它不但能反映出近百年来很多重大的历史事件,更能反映出在时代的大变革中,一个没落的皇族子弟独特而艰辛的成长经历和一个独具潜质的青年逐渐成材的过程。他的家族曾经见证了晚清很多重大的历史事件,他们的所见所闻,有的可以印证这些事件,有的甚至可以补充史书的缺载。启先生的成长曾受教过当时一大批一流的学者和艺术家,如傅增湘、陈垣、溥心畬、溥雪斋、贾羲民、吴镜汀、戴姜福及齐白石等诸先生,这些交往本身就具有宝贵的近代艺术史、学术史的史料价值,更使我们明白一个天才的出现,背后要有多少巨人的支撑。这些特殊的价值是在读一般的名人传记中读不到的。因此我早在十多年前就想协助先生整理一部这样的书。但这确实很为难先生:对自己没落的祖先如何评价、如何褒贬,确实很难措辞;回忆幼时孤儿寡母的辛酸,回忆成年后政治上的种种坎坷,都无异于重温痛苦,揭开心灵的伤疤。所以此书一直被搁置下来。但此书的分量大家都有目共睹,社会上方方面面都有所呼吁,启先生最终还是把为难和痛苦承担了起来,而把宝贵的资料奉献给社会。这是我们要衷心感谢他的。启先生在口述的时候,时而对辛酸的往事长吁短叹,时而对趣闻逸事开怀大笑,他是充满激情来口述这些历史的,我相信读者也必然会被他所感动,并从中受益。

 启先生一生有很多名头,但他从来说自己的主业是教师。启先生从教已70多年,讲授过很多课程。但解放前近20年受资历所限,解放后20多年受体制所限,都未能很好地发挥他的特长。他兼长各种专业,诸如古典文学、经学、版本目录学、语言学,以及很多难以归类的各种杂学。严格地说,很难把启先生归入某单一的学科,在按过于严格分科分段的教学体制下,很难发挥他的才智与作用。所以真正能发挥他能力的时候,是在“文革”后带研究生期间。他先后招收了多届硕士生和博士生,期间讲授了很多生动新颖、打通各种学科、令学生大开眼界、大长见识的课程。我们要感谢那些有心人把这些内容记录并整理出来,这就是今天呈现给大家的这本《启功先生讲学录》。我想,除了书中所讲的具体知识外,它还有两层更浣的意义:首先很好地向我们示范:要想成为名家大师,必须先具备通才通识,在博的基础上才谈得上专,死守一隅是难以成大器的。其次要向启先生学习治学的思路和方法。这本书限于仅是笔录,所以不可能有很多系统的论述和论证,但它却有很多新颖独到、启人心智的观点和思想,顺着他的思路考虑下去,必会对文学史、学术史、古籍整理学有更深入、更创新的研究。这正是此书对学术界的贡献与作用。

 在协助启先生整理三书的过程中,我不但学到如何做学问,更学到如何做人。说一千道一万,启先生高度的学术成就是和他高度的思想境界和高度的人品修养分不开的。他热爱国家,热爱生活、热爱事业,具有仁者的慈爱,智者的理性,哲人的洒脱、诗人的性情。他本人就是一部学不完的大书,值得我们认真努力地研读下去。古人云:“言之不足故咏叹之”,我在整理完这三部书稿之后,写下了三首《虞美人》的小词,聊以概言一下我太多的感受:

 《听启先生口述往事》:“本期心静如池水,一石涟漪碎。荡开多少旧时情,恰似扁舟一叶浪中行。任人评说功与过,我自求真我。何须转语作轻言,往事如烟还是不如烟。”
 《为启功韵语集做注》:“八分六法称双绝,诗笔更清越。缘何弱管有神功,心画心声总自性情中。多蒙绛帐传诗要,怜我差堪教。不须立雪沐阳春,拾得吉光片羽作家珍。”
 《整理讲学录有感》:“每翻笔录每回忆,情景犹昨历。恰如旧照逐张翻,廿五年前风采尚翩翩。纵横捭阖谈今古,如指家珍数。通才何处觅仪型,此册博观约取足为征。”

 来源: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网站
本版责编:姜舒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