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对现有《法律基础》教材的几点看法 - 教材论坛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教材论坛
对现有《法律基础》教材的几点看法
颜峰(中南大学政治学与行政管理学系)
2004-08-31 15:22:48  来源:  
 
 现有《法律基础》教材在过去二十年里,尤其是国家逐步建设社会主义法制、提升人们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的背景下,为在大学生中宣传法律思想,倡导法治观念,强化法律意识,发挥了无可替代的关键作用。但是,我们在实际使用教材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些必须加以改进的问题。
 首先,定位不当,目标模糊。《法律基础》课是一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其开设目的在于进行社会主义法制教育,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基础观点,了解宪法和有关专门法的基础精神和规定,增强学生的社会主义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两课”课程设置的规定及其实施工作的意见》)因此,其教材应当兼具思想教育性和知识性双重特征,并以思想教育性为主,以自身的知识范畴和理论体系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但是现有教材比较注重法律知识的体系性和对法律条文的诠释,涵盖了法理学和各个部门法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规范,而在很大程度上忽视《法律基础>>课作为思想品德课系列课的政治思想教育功能,因而使该教材成了法律专业教材的大拼盘和浓缩版,内容庞杂,某些部分偏深、偏难,与学生的生活和工作实际相脱节,一方面容易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畏难情绪和厌倦感,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使教学内容与教学时数严重脱节、矛盾突出。我们认为,作为思想品德课系列的《法律基础》课应侧重加强对大学生的法制思想教育,侧重加强对法律精神实质的阐析,着力加强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增强大学生依法办事的自觉性,提升他们依法办事的能力。
 其次,时代感缺乏、国际意识缺乏。传统教材只注重介绍国内相关法律的内容,而对国际通行的法律和法律精神缺乏必要的推介和引导,这是与我国当时的开放程度和国际化水平相适应的。但是,我们已经正式成为WTO的成员国,我们不仅要知道中国的相关法律对某些法律问题的立法原则和立法精神,更要了解国际通行的法律准则、惯例和法律精神,从而使得21世纪的大学生能够担当得起依法处理国际事务的重任。
 第三,体制僵化,缺少针对性。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法律基础课教材最早一批编者皆为法律专业的专家学者,他们在法制宣传教育,尤其是法律专业课的教育中功勋卓著。但他们缺少对非法律专业学生的了解,他们中大多数人很少甚至根本没有从事过作为思想品德教育类课程的《法律基础》课教学,因此对该门课程的特点不甚了解,对学生的思想实际也知之不多,结果,教材越编越厚,专业性越来越强,而思想教育功能却越来越被弱化。
 针对上述问题,我认为《法律基础》课教材的编写,首先要以长期进行教材编写和实际教学工作积累的经验为基础。不仅要认真总结过去所积累起来的编写法律基础教材的经验,而且也要总结长期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际工作和思想品德课实际教学的体会和感悟,并把这些经验和感悟切实贯穿到教材的编写中去强化新编教材的质量意识、创新意识和时代意识,使新编教材既具知识性、学术性,更具针对性和实用性。
 其次,要以强烈的思想性、突出的时代性、鲜明的针对性为教材编写目标。总结过去《法律基础》课教材建设和改革的经验,研究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所编教材的内容体系、框架结构,探索既紧密结合中国加入WTO,必须尽快完成经济规则与国际接轨的时代要求;又结合当前学生的特点和需求,编写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法律基础》课教材新体系。同时还对过去二十年来的法律基础教学基本经验进行总结概括,加以理论化。这些对于提高高校《法律基础》教材的思想性、针对性、时代感、有效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最后,要以体例的创新性、逻辑的严密性、文字的精练性和可读性为教材编写的核心。法律基础教材必须突破以往教材千篇一律的概念解析+条文阐释的模式,力求以靳炼生动的语言、严密的逻辑论证、紧贴现实的案例分析,强化学生的法律知识,特别是要强化学生的法律意识、法律精神和法制观念。还必须要有与现代技术手段相匹配的辅助教材。在致力于普通版教材建设同时、开展电子版教材建设,使普通版教材与现代教育教学手段有机结合,适应现代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实现《法律基础》教材的现代化、信息化、交互化,以提升教材档次。

摘自:《现代教育报》2004-08-20
本版责编:江蕾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