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东财大社《国际贸易》:像大家期待的那样好 - 编辑荐书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编辑荐书
东财大社《国际贸易》:像大家期待的那样好
孙晓梅
2004-10-13 16:18:42  来源:  
 
 2003年春节后不久,浙江大学赵伟教授去牛津大学纳菲尔德学院做高级访问研究员,在往来的邮件中,我们讨论了国内国际贸易教科书的现状,发现真正意义上的导论性教科书非常少。他表示希望编写一本这个专业的导论性教科书,就是专门为这个专业的初学者编写一本教材。赵伟教授博学而严谨,一直是我仰视的学术偶像。与他进行这种专业性很强的对话,我是很小心的,惟恐自己的观点因为论证不严密而出现大的漏洞,从而丧失与大学者的对话权。还好,几年来组编教材的经历帮了我很大的忙,我们很快就一些原则问题达成了一致意见。一是内容取舍,教科书的内容既要涵盖一个专业已经形成并为该专业多数专家所认同的知识,又要阐述
围绕这些知识的最新学术研究进展,同时还要表露作者本人的学术观点。当然,这处理起来相当不容易。二是体例安排,教科书的体例首先应考虑教与学的便利,因此当重概念阐述,重方法引导,除了阐述理论、演示方法而外,还须提出问题,供学生思考。三是表述形式,既然导论性教科书是为这个专业的初学者而写的,因此准确地表述各种概念,介绍这个专业业已形成的理论体系,达到知识系统性与表述流畅性的统一,当是其基本宗旨之一。
 基于这种认识,最后定名为《国际贸易——理论政策与现实问题》的教科书的雏形基本具备了。在内容的取舍上,该书着眼于与国际接轨目的,参考了近些年西方大学流行的一些国际经济学教材,力求将这个学科长期沉淀下来的核心知识与最新发展“一网打尽”。尤其是留意了那些使用贸易理论分析现实世界最新发展趋势与问题的文献,给予理论联系现实的分析以较大的篇幅。在体例安排上,一方面参照了西方大学流行教材,另一方面则考虑了中国学生的文化背景及基础教育养成的吸纳知识偏好。综合考虑这两方面的因素,先将国际贸易现有知识分为三大块,即理论、政策与现实问题,再将这三大块按照理论与应用,理论、应用与实证检验的逻辑结构谋篇布局。在表述形式上,则力求做到三点:其一是深奥理论的浅显化,即尽可能将深奥的贸易理论用比较浅显的形式表述出来,让初学者容易接受。其二是表述方式的规范化,即尽可能地使用经济学规范语言与特有方法来阐释国际贸易理论。这样做的一个好处是,给学生掌握与应用经济学入门课中已经学到的方法以充分的机会,使之能够学着“像经济学家们那样去思考”(曼昆语)。其三是文笔的优美化与一定的可读性。作为一本大学本科使用的导论性教科书,客观上当属于专业普及性读物,要激励初学者的学习兴趣,其可读性程度至关重要。常常看到一些教科书,内容虽然不错,但由于撰写者文笔欠佳,读来味如嚼蜡,令那些新接触该专业的学生大倒胃口。
 虽然确定了编写的基本原则,达成了一些共识,但在主编的领导下把几位专业人员组织起来编写一本热门专业的富有特色的教科书还是一件极具挑战性的工作。首先完成的是“试用本”,在分送有关教师征求意见的同时,主编也组织学生有目的地逐章阅读,提出问题和建议。此后是“修改本”,这是由主编将各方意见汇总成文,按章提出详细的修改意见和要求,参编人员修改而成的。这也是送出版社的定稿。在初审这一稿的时候,我发现了一些细节的问题,比如有两章的内容过于松散,可以分别并人其他章节;第十五和十六两章中各节的内容布局不合理,从而也导致了形式上的不平衡,有的一节多达近万字,而另一节则少至不满三千字。另外,所使用的资料的时效性也有一些问题,在第十七章中,有一处资料的截止时间是1999年。虽然这个时点已经把问题阐述得很清晰,但我还是请作者务必把数据调整至2002年。当然,令我最得意的是,我指出了东盟(ASEAN)和东盟自由贸易区(AFFA)这两个组织在内涵上的严格区别,避免了包括部分作者在内的一些认识混淆。非常让我开心的是,包括赵伟教授在内的各位作者给了我很多机会,并不因我是后进末学或者学识浅薄而忽视我的看法。这样,就有了第三个版本“出版本”。作者和编辑都对它相当满意。此后,我们就教科书的封面设计风格、内文设计样式,特别是成书的尺寸大小进行了仔细的讨论和调整,在一般的原则下,最大限度地满足了作者和“试用本”读者的需要,得到众多师生的一致好评。
 这样,这本教科书从开始酝酿到出版,历时近一年。当赵伟教授评价这本书的编辑工作时,他说:“由于选择了一家在国内出版财经类教科书方面有良好声誉的出版社,其编辑的意见颇具专业水平,对书稿的修改提供了许多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意见。”我非常感谢他的评价,而我也在这个过程中受益匪浅,不仅学到了很多学问,”也深深感受到大学者的人格魅力。后来,赵伟教授的译著《微观经济学》在我社出版,他也点名要我做责任编辑,让我又很是得意了一把。
 在英文里,“教科书”作为形容问还有另外一种涵义,即“像每个人想像的那样好”(as good as everyone thinks it ought to be)。要做到这一点,编辑的积极参与是必不可少的。因为不论是作者还是出版者,我们都希望每一本教科书都能像大家期待的那样好。

摘自:中国图书商报2004-10-08
本版责编:江蕾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