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博雅》编辑手记:物质奢侈与精神奢侈 - 编辑荐书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编辑荐书
《博雅》编辑手记:物质奢侈与精神奢侈
赵婕
2004-10-19 10:27:53  来源:  
 
 《博雅》(北大出版·2004·秋)编辑手记

 对于物质奢侈的向往,我们这个时代并不缺乏倡导;因此,我常常想,物质与精神不能显出“隔行如隔山”的神气,精神的奢侈在什么地方,是否也有个文化精神的“米兰道”……

 无论我们在精神方面的“消费能力”如何,我们都要有一点对精神奢侈品的爱好;我们依然要在精神奢侈的倡导上显出自己的“古道热肠”。这是一种高高在上的责任和使命感,也是一种大美无言的乐趣。

 物质奢侈与精神奢侈

 有一次,去到一个叫做米兰道的地方看我的朋友,她带我参观了那里的家居用品,我被那些物品卓然的风格和罕见的精美深深打动了,不知过了好久,听到背后一个声音温柔地说“到这儿就完了”,我才意识到朋友一直陪同在身后。从那种陡然沉醉的默不作声中转换了状态,我才想起关心一下这些东西的价格,朋友帮我把那些隐藏的价格标签找了一些出来,我看到,一组小巧的柜子,标价在人民币17万左右,一只小巧的单人沙发至少在4万元之上,总之随便一个小小的东西,都是天价。

 俗话说:“没有一种奢侈是过分的。”也就是说,奢侈是没有止境的。奢侈的存在对于有些人来说是一种自然,正如对于有些人来说,因陋就简是一种自然一样。

 有些在物质上奢侈的人,不一定有精神奢侈的能力或者精力,因此他就在精神生活领域因陋就简;有些在精神上奢侈的人,不一定有物质奢侈的能力或者精力,因此他就在物质生活领域因陋就简。

 对于物质奢侈的向往,我们这个时代并不缺乏倡导;因此,我常常想,物质与精神不能显出“隔行如隔山”的神气,精神的奢侈在什么地方,是否也有个文化精神的“米兰道”,很多有精神向往的人它不知道。因此,我们依然要在精神奢侈的倡导上显出自己的“古道热肠”。

 也许,有时候精神上的奢侈品,更是“天价”——这需要我们的追慕之心和对精神奥妙的心智会晤能力,不是人民币或者美元若干。但是,无论我们在精神方面的“消费能力”如何,我们都要有一点对精神奢侈品的爱好,这样,我们至少可以知道美的极至在哪里,生活粗糙的底线在哪里。

 我们深信,文化是一种持久的魅力,精神是一种深远的动力。

 北大出版社的图书,要激发的就是我们的社会对于精神奢侈的爱好。它服务的人群,是那些追求生命质量与生存和谐的人。它知道,“美是难的”,阅读也是某种挑战,因此,它提供的是一些缓慢优雅的阅读趣味,也赞许对现实沉着担当的精神,它有自己的文化使命,有自己的门槛,只有那些愿意稍稍高抬自己脚步的人才能顺畅进入它的殿堂。但是,我们的读者也正是在大众之中,我们可以不称呼我们的读者为“精英人群”,我们也无法否认我们的读者是社会主流的中坚,是文化传承的力量。我们也愿意面向更多的大众,所有重视精神文化的力量、不以风雅为耻的人士。黄永玉在纪念钱钟书的时候,把他比作一棵大树一样,北大出版社的图书,依靠一流的作者,为社会一流的读者服务,它要哺育的是社会的森林,从幼树到青年林,以及那些巨大的树木,这是一种高高在上的责任和使命感,也是一种大美无言的乐趣。

 所以,大家很赞同陈平原先生给北大出版社的十个字:“学术的尊严,精神的魅力”。我也很同意我的师姐高秀芹博士所说,《博雅》,是一份精神档案,它衷心想传达的是北大出版社为社会文化所尽的心力。等待更多的从容,希望下期的《博雅》更完善一些。2004年8月22日星期日

 来源:北大出版社2004-09-15


本版责编:姜舒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