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选择类型
出版社
代办站
普通会员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分类查询
综合查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购书指南
购物车
我的订单
征订单
存书架
小团购
二手书
优惠活动
关于我们
重新审视大学理念--人教社《大学理念论纲》 - 编辑荐书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编辑荐书
重新审视大学理念--人教社《大学理念论纲》
陈学飞
2004-11-04 14:27:07 来源:
面对经济全球化风潮和知识经济的挑战,尤其是面对我国经济转型及社会变革的新形势,高等教育要予以理性回应,要继续发挥推动文明及科技繁荣、经济发展与社会全面进步的功能,就迫切需要整合与建构面向现代化、全球化的新的大学理念体系。不用说,对从事高等教育研究的学者而言,这是一个明摆着的“世纪难题”,既要企慕理论的哲理性与自足性,又要使之契合新世纪新阶段处于改革和大发展的我国高等教育的实际,其难度是不言而喻的。由临沂师范学院院长、教育学博士韩延明教授撰写的《大学理念论纲》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10月版,以下简称《论纲》 ,就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诞生的一部学术力作。这也是作者肩负学术责任,经年博涉浚求、积学精思的理论新作,颇值得从事高等教育学术研究和管理实践工作者研读、沉思。
在多元视景中,如何寻绎大学理念之要旨呢?众所周知,在高等教育理论话语体系中,关于理念的理解、使用,可谓纷然杂陈。至于大学理念与大学理想、大学信念、大学观念、大学精神、大学使命、大学目标诸概念,更是各有论列,杂糅不分。由此,梳理、明晰、匡正大学理念的要旨及本质内蕴,澄清模糊认识,消除理论偏差,极具理论与现实意义。《论纲》立基于多元视景,以历史勾沉为铺垫,以现实反思为重点,对大学理念进行了颇见功力的古今观照;以对我国有关大学理念的纵贯考察与对国外理论的横摄考察相交融,对之作了纵横比较;以理论探究与实践省思的结合,对之进行了经纬探讨。认为大学理念乃指“人们对那些综合性、多学科、全日制普通高校的理性认识、理想追求及其所形成的教育观念和哲学观点。”易而言之,大学理念就是关涉大学的特质、职能、机制的理性认识及其系统化的高等教育哲学观念。这样,它与大学信念、观念等概念的内涵就具有了梯度上的差异,从而赋予了其更根本、更核心的学术意蕴。可以说,《论纲》的主要贡献在于对古今中外的大学理念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梳理,这在我国尚属首次,为尔后进一步的研究作了重要铺垫。
历史是最好的参照,惟有在历史梳理中才能获取大学理念的演绎及致思轨迹,从而赋予其时代价值,本书即在检视嬗变中探究大学理念演绎之轨迹。《论纲》采用个案分析和史论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有选择地对中西各个时期大学理念的滥觞、流变及主要观点进行大跨度的纵横考察,对大学理念的历史意蕴与发展脉络作了透视,赋予了其洋为中用、古为今用、为我所用的时代意义,对大学理念的历史依存与现实省思作了有机结合。在西方大学理念的考察方面,《论纲》撮要考证了古希腊与罗马时期、欧洲中世纪时期和文艺复兴时期之古代大学理念的流变;尔后扼要梳理了近代大学理念的发展概况;嗣后又对20世纪西方发达国家大学理念的旨趣及同时代著名教育家的相关论述作了摭探与概览,深入挖掘新意,令人颇受启迪。在中国大学理念考察方面,《论纲》对古代、近代、现代中国大学理念进行了跨越时空的解析,引经据典,披沙拣金,颇显学术洞察力。
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脱节一直是教育学界难以很好解决的问题。《论纲》充溢实践关切之索怀,对大学教育实践之罅漏与陈弊作了理性审视;所苦心建构的大学理念谱系不仅彰显了理论的先导性,而且自始至终以对实践的洞察为根基,在理论与实践的联姻方面作了可喜的探索。尤其是对新兴大学理念的架构,如育才兴国理念、可持续发展理念、面向社会理念、国际化理念等无不是立基于当下大学实践的诸多现实问题或时代主题而对大学实践的深切关怀与深度追问,弹拨着理论与实践和谐共鸣之音。即使是对经典大学理念的剖析,也是以对当下大学实践的反观、比照为依存的。可以说,达到了理论求索与实践关切的交相互映。
当然,如同许多学术专著一样,《论纲》也存在一些尚需补苴、完善之处。但瑕不掩瑜,《论纲》仍不失为近年来我国高教研究领域中一部具有新拓展新境界的学术力作。
摘自:《中华读书报》2004年10月27日
本版责编:江蕾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全国大学出版社
北京
安徽
重庆
福建
广东
甘肃
广西
贵州
河南
湖北
河北
海南
香港
黑龙江
湖南
吉林
江苏
江西
辽宁
澳门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四川
山东
上海
陕西
山西
天津
台湾
新疆
西藏
云南
浙江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
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