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选择类型
出版社
代办站
普通会员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分类查询
综合查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购书指南
购物车
我的订单
征订单
存书架
小团购
二手书
优惠活动
关于我们
学会关心:教育要寻找人性的光辉--教育科学出版社《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 - 书评园地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书评园地
学会关心:教育要寻找人性的光辉--教育科学出版社《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
2004-12-17 16:49:46 来源:
当我第一次听到“关心”一词时,升起的第一个念头就是这个词对应的英文原词是什么?翻前寻后,果然是care一词。此书的英文原名为The challenge to care in schools:an alternative approach to education。直译为“对学校关心的挑战”。“关心”这个概念,在国内似乎尚未得到足够的重视。而将care译为“关心”,也只有对这一概念进行多层次地阐释,才能将作者诺丁斯的“苦心经营”略加展现。
自陈寅恪作为学人精神的象征在上世纪90年代浮出水面之后,“同情之理解”、“温情之敬意”等表述方式,成为表达对前贤筚路蓝缕创业艰辛敬重之情的合适词汇。在研究过程中,强调对先辈的“体贴”与“理解”,更为现代学术渲染了浓烈的人文意义。对先辈的敬重之情,与诺丁斯在这里强调的对学生“关心”意识的培养,当然不完全是一回事,但却并非丝毫没有关联之处。透过表象之外的理论关怀与学术魅影,“关心”实际上意味着“以人为本”、“和谐共生”等种种理念,值得细加推敲。
不管是引证大哲如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对“关心”的论述,还是借威尔(Simone Weil)著作对“关注”的强调,诺丁斯其实想要创构的仍是自己的理论,即强调关心是一种关系,我们应当主动去关心他人,我们还应将这种关心意识引入到学校教育之中,以此来应对学校所面临的社会发展带来的挑战。诺丁斯是斯坦福大学荣誉退休教授,享有国际声誉的教育哲学学者,且不论其多部大著(《女性与罪恶》、《教育哲学》等)与各种职衔(诸如美国教育哲学协会、杜威研究会前主席,美国教育学会主席等),我所看重的,是她丰富的教育实践经历,她不仅是一名出色的教育学研究者,更拥有从中学到大学的教学实践经历,甚至不仅在教学与科研方面成绩显著,她还有良好的行政经验,曾担任新泽西州中学教研部主任、芝加哥大学杜威实验学校校长、斯坦福大学教育学院院长等职务。这些都决定她的研究,决非仅是居于书斋里的“冥思苦想”或“纸上谈兵”而已,果然,读此书,从书卷纸背中感受到的,确是作者的一颗深广遥致的“悯怀之心”。
对于“关心”(其实,我觉得此处将care译为“关心”,并非最佳选择,但暂时也找不到汉语中更合适的表达,权且如此用吧),诺丁斯教授对这一命题的关心,并非始自本书,早在1984年,她就出版了早期专著《关心:伦理和道德教育的女性观点》,2002年又出版了《始于家庭:关心与社会政策》、《培养道德的人:以关心伦理替代人格教育》,再加上这部出版于1992年的著作,可以看出,她以“关心”为核心命题,试图构建一整套理论体系。之所以用“关心”这个概念,而不是选择其他,可能与海德格尔的定义不无关系,在海氏看来,关心既是人对其他生命所表现的同情态度,也是人在做任何事情时严肃的考虑。关心是最深刻的渴望,关心是一瞬间的怜悯,关心是人世间所有的担心、忧患和苦痛。我们每时每刻都生活在关心之中,它是生命最真实的存在。
确实,在这样一种哲学思考的构建基础上,再来理解“关心”,则更易接受其所试图表达的背后深意。难道不是吗?在现代社会日益激烈的竞争生存之中,为了有限的利益资源,人与人之间不断凸显的是一种生物化的关系,所谓“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似乎反而随着高科技的发达,比任何时候都接近我们生活的本真,难道达尔文最后的传人竟真的是斯宾塞而非赫胥黎,人最后留下的竟仍是生物性一面?严复当年择译《天演论》,弃伦理学而取进化论,原是其时中国面临生死存亡大背景之不得不然,可以理解,然则决不可取。“急功近利”当然是贬义词,但它既是一种道德价值上屡受批评的概念,又是社会规律运作之产物,有其在一定时期内必然生效的客观性。作为社会人的一般民众乃至商人、政治家,也许可以强调时势背景的不得不然,然则作为知识人的象牙塔居者,若不能够坚守位置,而是也“随波逐流”的话,那么这个民族的未来必然是“岌岌可危”的。或许,一群并不直接生产物质文明的知识人存在的价值,正在于此,否则知识人于社会有何贡献呢?所以,当面临重大价值抉择问题时,知识人首先应当想到的,应该是如何坚守自己的位置,而不是考虑自我在现实生活中的现实利益。这也正是知识人与所谓“伪知识分子”的区别所在。
诺丁斯教授专为此书中文版撰写的《致中国读者》,说了这么一段话:“距离此书第一次出版,十年时间已经过去,而书中所提主张的重要性在今天却有增无减。在过去的十年里,美国学校教育经历了一种令人可悲的变化:所有学生都被强迫灌输一个统一的标准课程,并且接受统一的标准化考试。虽然遭到众多富有远见的教育理论家的反对,考试机制仍然控制着我们的学校生活。”我读了,惊诧莫名,这不也是在说中国吗?
美国,我们想象中的“理想国度”,怎么也会是这样的呢?细细想来,其实本就如此。美国从来就不是一个理想中的“人文国家”,虽然它能在一定程度上包容“异见”,但那只能出于一种多元化制度基础的制约,从骨子里来说,美国运行的规则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有能力、适应社会者可以“节节高升”,否则很可能“死无葬身之地”,很多华工的命运就说明了这点。
学者何新先生在其文章里谈到1995年由美国戈尔巴乔夫基金会出面邀集的旧金山会议。会议汇集了当代世界500名精英人物,包括政治家、经济界领袖与科学家,其中有乔治·布什(其时还不是美国总统)、撒切尔夫人、布莱尔、布热津斯基、索罗斯、比尔·盖茨、奈斯比特等世界名人。会议在旧金山费尔蒙特饭店召开,讨论关于全球化以及如何引导人类走向21世纪的问题。会议认为:人类历史上一个崭新的时代已到来,这个时代将是非工业文明的时代。在21世纪,仅用全球人口的20%就足以维持世界经济的繁荣,因为目前全世界的价值主要部分仅由1/5的人类所生产,所以“只有20%的人有权积极地参与生活、挣钱和消费(此外再加上1%或2%的丰厚财产继承人)”(何新:《全球战略问题新观察》,第18-20页,时事出版社,2003年)。这一思维方式,典型地反映了美国人所主导的世界思维可能发展的走向,我们当然可以努力尝试去理解这一“美国式”思维,这些精英人物都是残酷竞争中的胜者,应该承认,自达尔文提出物竞天择的学说以来,没有任何时代比我们刚经历过的20世纪更加残酷。虽然人类文明是在继续进步,科技高速发展,物质极大丰富,但就人性的沦落而言,也明显比以前更甚。这些精英人物,正是在这样残酷的条件下,经过层层搏杀,经过物竞天择铁律遴选出来的佼佼者,他们当然不怕竞争,他们当然将那些弱者不放在眼里。在他们眼中,所有这一切,似乎都是天经地义的。可是,存在的,真的就是合理的吗?被认为是经济人代表的斯密(AdamSmith)早在约250年前,就已经提出“同情心”的概念。在他看来,同情心是美德之源,人皆有之,即使是在恶棍和罪犯的身上,同情心也不致全然泯灭。同情心要求我们推己及人,但完全从当事人的角度做出判断难免有失偏颇(参见陆建德:《虚构的“经济人”——从斯密伦理学看“经济人”的神话》)。这里的“同情心”与“关心”虽然概念有异,但其实颇有共通之处,即强调对人性善面的发扬,对社会风气形成中的“人性”的张扬。
是啊,身为万物之灵的人,难道只有在你死我活、尔虞我诈的斗争之中,才能演示出生命的意义与前行的轨迹?“什么都可以相信,就是不能相信人。”世道人心竟是败坏到了这等的地步吗?在这一点上,不管是美国,还是中国,还是世界其他地方,所面临的挑战是相同的。但不管是人之生性为善,还是生性为恶,“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古训的确不错,只有营建一个以良好的道德风尚、淳朴的世风民情为标准的公益社会,世界才有可能不断接近于大同境界,人也才能真正地在自己与同类的身上找到“作为人”的尊严与骄傲。
我们必须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努力向善,努力去做一个真正的“人”。钱钟书先生说:“东海西海,心理攸同;南学北学,道术未裂”(转引自刘智峰主编:《精神的光芒——一代人的心灵历史》,第53页)。看上去说的是学术,其实也未尝不可将之作为对人心的蠡测,对于世界大同理想的向往。席勒的《欢乐颂》为我们描绘了那理想的时刻:
天神啊,你是众神之尊
只要你集结无边的雄威神力
便能集散沙于高地,化腐朽为神奇
只要你展开温煦的柔韧羽翼
五湖四海的众人啊,就可永结兄弟
“大同理想”虽然在很大程度上尚属有待努力的范畴,但让五湖四海的陌生者永结兄弟、善相待之的理想,确实充满了人性的理想与光辉。这个世界不妨少一些珠光宝气、少一些物质财富,但多几分人情气息、多几分人性真善美,真的就可能点亮美妙的未来图景。
如果我们能意识到这一点,也就无论如何都能意识到教育的巨大意义。因为,未来的世界在孩子的身上,他们所受到的教育,将会在长远的意义上影响到未来世界的形成方式。诺丁斯教授简明扼要地阐述了她所主张的新教育模式,即教育的主要目的应该是培养有能力、关心人、爱人也值得人爱的人。而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就必须由一种概念来主导学校课程,即“关心”。所谓“关心”,这里指孩子们(受教育者)应学会如何关心作为物质和精神结合体的自我,如何关心身边的和远在他乡的人,如何关心动物、植物和地球,如何关心人类创造的物质世界,以及如何关心各种学科知识。
实际上,要说的,其实是我们应尽量恢复“人性”的一面。我们是人,我们不是动物。我们要做人,我们要“关注心灵”,我们更需要“洞启人性”。当面对社会的阴面与无边的幽暗时,我们该如何面对?是泯灭信念,“和光同尘”,还是坚守位置,选择自我?或许,如同哈姆雷特那样,“to be or not to be”,确实仍是一个值得追问再三的问题。有没有第三条道路可走?或许“关注心灵”、学会“关心”,是我们启开久已迷失的人性的“可能之匙”,我们期待着能以此而“洞启人性”,不仅是洞察、是穿透,更是启发、光照,将人性的“真诚善良”一面最大限度地发扬光大。“如是我闻,有大悲悯”,佛家的怜世之心,或许也可互为参照?
就这个意义而言,“开卷有益”决不应仅仅停留于纸面,当我们打开教育学者充满人文关怀的“阳光叙述”,我们离“光明普照”的境界已经不远了。我们不但要自己去沐浴阳光,更应将这精神的光芒传递给未来的一代,“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论语·先进第十一》)。读这本《学会关心》,似乎又让人遥想起前贤坚守精神、开辟一代教育之风的圣贤气度来。“虽不能至,心向往之”,但只要我们努力,谁说就一定没有达到的可能呢?
(《
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
》,[美]内尔·诺丁斯著,于天龙译,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
来源:《中国教育报》2004年12月16日
本版责编:江蕾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全国大学出版社
北京
安徽
重庆
福建
广东
甘肃
广西
贵州
河南
湖北
河北
海南
香港
黑龙江
湖南
吉林
江苏
江西
辽宁
澳门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四川
山东
上海
陕西
山西
天津
台湾
新疆
西藏
云南
浙江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
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