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选择类型
出版社
代办站
普通会员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分类查询
综合查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购书指南
购物车
我的订单
征订单
存书架
小团购
二手书
优惠活动
关于我们
评刘彭芝《人生为一大事来》(高教社) - 书评园地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书评园地
评刘彭芝《人生为一大事来》(高教社)
顾明远(中国教育学会会长、北师大教授)
2005-02-03 15:44:44 来源:
当代中国教育家赖以产生的制度环境和人文环境正在逐渐形成和完善,伟大的时代需要伟大的教育家,伟大的时代也成就了伟大的教育家,在不远的将来,能够出现更多的刘彭芝,才无愧于我们所生活的伟大时代!
在教育界颇受关注的《中国当代教育家丛书》,反映的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在中国教育改革风起云涌的时代,教育战线上坚持不懈地追求卓越而创造辉煌的当代教育家,而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校长刘彭芝同志无疑是这些当代教育家中非常突出的一位。从教近40年,刘彭芝从一名普通教师到著名中学校长,在教育教学和学校管理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形成了自己的教育理念和办学思想。在刘彭芝的带领和人大附中全体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下,学校坚持“尊重个性,挖掘潜力,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一切为了祖国的腾飞”的办学思想,以崇德、博学、求实、创新为校训,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素质教育改革等各方面都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绩,使人大附中成为一所享誉国内外,并向“世界一流中学”迈进的教育改革的排头兵。刘彭芝的学生有300余人在国际、国内各类数学比赛中获奖,自己还主持和参与了10余项国际、国家科研课题的研究工作,主编了59本教材。她还多次荣获北京市和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的荣誉称号。作为一名女性,刘彭芝在男性如林的中学校长群中可谓“万木丛中一点红”,这真是“时势造英雄”。放眼中国历史,教育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受到国家如此高度的重视,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如此牵动社会的神经。
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有诗云:“人生天地间,各自有禀赋。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刘彭芝把她的全部青春和心血都献给了教育事业,她的追求、她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读了刘彭芝的《
人生为一大事来
》,我有以下几点感受想和大家分享。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苏俄革命家捷尔任斯基曾经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流淌在这本书字里行间的,就是刘彭芝对学生、对同事和对学校真诚而热切的爱。正因为刘彭芝对教育这份事业心中有爱,才能有强烈的事业心、崇高的使命感,才能视教育如生命、视学校如家庭、视学生如子弟,才能朝夕思虑其事,日夜经纪其物,无私奉献,鞠躬尽瘁,才能拒绝平庸。追求卓越、出类拔萃,以第一等的正气、第一等的襟怀、第一等的追求,臻于第一等的境界,取得第一等的业绩。大爱无言,“润物细无声”。正因为心中有爱,刘彭芝善于发现每一位教师和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为他们搭建人生的舞台,因为“一个学校绝对不能藏龙卧虎,是龙就得让他腾,是虎就得让他跃”;正因为心中有爱,刘彭芝勇于打破陈规陋习、“不拘一格降人才”,无论是彭晓博士,还是“三无人员”(无本科文凭、无本地户口、无耀眼的工作经历)肖淼,只要能符合“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要求,只要能够为学生和学校创造价值,都被她尽收囊中;正因为心中有爱,刘彭芝才能严于律己,在管理上大刀阔斧、雷厉风行,以大德去掉“改革中的血腥味”,以“勇者无惧,仁者无敌”的精神成为“领跑人”;正因为心中有爱,刘彭芝甘于奉献,把教育作为一份事业来耕耘,投入了她的全部理想、精神和情感……刘彭芝在人大附中的教育实践真可谓“爱的教育”,它成就了人大附中,也成就了刘彭芝自己,正如刘彭芝所说:“教育工作者的爱,是一个长久的诺言。”
素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
素质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更新教育观念是实施这一系统工程的前提和关键,应当贯穿于教育改革的全部实践之中。素质教育是一个整体概念,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刘彭芝1997年担任人大附中校长之后不久,就在学校的“三年规划”中提出了“全面实施人大附中素质教育工程”,坚定地实践了中学教育必须走全面发展之路。刘彭芝提出了全面理解和正确处理好三个关系:一是正确处理好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关系,追求并实现科学与人文的平衡;二是正确处理好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和培养学生合作精神的关系,追求并实现鲜明个性和团队精神的统一;三是正确处理好“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的关系,追求并实现全面发展和充分发展的统一。教育改革,理念先行。刘彭芝坚持一流的办学理念,把人大附中的素质教育推向“国内领先,国际一流”,并努力迈向世界名校。此外,刘彭芝打造了一个一流的教师队伍和后勤保障体系,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特别是家长资源,发挥合力,打造出一流的校园文化。“校长的万能,应该体现在他的用人上,不仅要用好校内的人,而且要用好校外的人,发现和调动社会上一切积极因素,为学校教育发展服务。”刘彭芝这句画龙点睛的话,也概括了素质教育的要义。实施素质教育是一项涉及面非常广的教育综合改革,也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要完成这一任务,并非学校一个积极性力所能及,而要靠政府,要靠全社会各方配合。
世界一流中学需要世界一流校长
江泽民同志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的讲话中提出:“为了实现现代化,我们要有若干所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三年后,他在为清华大学校庆题词中又提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而奋斗”。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不能是无本之本,无源之水。如果没有世界一流的基础教育,那么我们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就可能是“镜中花,水中月”。
刘彭芝提出的世界一流中学起码要具备以下条件:一是要有世界一流的办学理念;二是要有世界一流的教师队伍;三是要有世界一流的学生来源;四是在课程的广度和深度上要领先于世界平均水平;五是在师生比例上要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六是要有世界一流的硬件设备,比如图书馆、建筑面积、电脑网络、体育设施等;七是有相当广泛充足的财政来源;八是毕业生考入一流大学的比例要明显高出一般中学;九是在国内外要有较高的声望;十是综合以上条件,形成世界一流的校园文化和精神气质。这个思想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特别是刘彭芝以一名管理者的身份已经把人大附中打造成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力的中国一流中学。不可否认,我国一些示范性中学已经具备创造世界一流中学的条件,己经有能力建设世界一流中学。在这一点上,我们绝不要妄自菲薄,应该以足够的自信融入世界教育发展的主流之中,在国际大舞台上展示中国的形象,发挥自己的影响。
在建设世界一流中学的过程中,校长无疑是灵魂人物。世界一流的中学需要世界一流的管理,时代的发展,使得我国中学的组织形式、规模、发展战略、竞争策略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中学校长必须具有战略思维和长远眼光、国际视野和前沿意识,善于进行科学的定位和制定长远发展战略,善于协调中学与社会的关系,善于动员和配置各种资源,才能成为一名“世界一流校长”。
从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的角度打造名师
梅贻琦教授任清华大学校长时有句名言:“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乃有大师之谓也。”对中学而言也是如此,如果没有名师,也就无法成就名校。刘彭芝扬言:“我要让人大附中成为世界一流学校,让我的学生接受世界一流的教育,让我的同事在世界一流的环境中成就世界一流的工作业绩。”面对教师的成长,刘彭芝这样说,她也正在努力这样做,她坚信“幸福源自终身发展”。是她,让学习成为教师的第一需要,把人大附中变成学习型校园。例如她在现有教师中间培养博士,为白秀芹老师创造条件帮助她获得了中国艺术研究院戏剧专业的博士学位,她推荐教西班牙语的马欣老师出国进修,推荐何龙老师赴日本公派留学……这样的例子,在书中数不胜数,让我理解了教师们惊叹在人大附中“有许多优质资源,有学不完的知识和本领”。
我同意刘彭芝所说,我们要求教师“忠诚党的教育事业”,那么仅仅靠教师的责任感是不够的,还需要我们创造条件让教师对教育事业产生并保持发自内心深处的热爱。如果教师投身教育事业,能够获得终身的发展,那么幸福感就会源源不断,那么“教师对教育的责任感和热爱才是充沛的”。用刘彭芝自己的话来说,要培养名师,必须有一个良好的体制作保障。这个体制包括用崇高的理想激励人才,用宏大的事业凝聚人才,用合理的待遇奖励人才,用深厚的感情留住人才。这样的体制建立了,学校的人才队伍建设才有根本保证。
教育改革要立足中国、放眼世界
我觉得“立足中国、放眼世界”应该具有两重含义。“立足中国”,一方面要求中国的教育研究一定要从中国实际出发,与实践紧密结合,具有中国特色;另一方面,中国的教育研究必须为中国的教育发展和国家建设服务,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放眼世界”,一层含义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理论应当批判地借鉴世界各国的现有理论成果,但不照搬、不迷信;另一层含义是以世界为舞台,从宏观入手,综合研究世界教育演变和发展的客观规律。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理论不能囿于中国一隅,要用富有特色的立场、观点,研究教育现象的本来面目。在这个过程中,特别要注重观察和分析国际上的新情况、新问题、新动向,对中国的对外交流积极参与,促进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理论不断创新。
刘彭芝在1996年开始,运用美国教育家布卢姆的教学理论,结合人大附中实际,在初中普通班进行了深层次的分层教学试验。从1997年她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开始在人大附中开设选修课,现在人大附中已经有上百种选修课,使学生在学习中学会选择,对自己负责。2004年,她在看过芬兰的“无年级、无班级的模块式教学”后,正在认真思考如何结合中国国情,不照搬照抄,创造有人大附中特色的课程表。正因为持“全球视野,本土实践”的雄心壮志,刘彭芝创造了一个个的奇迹,例如人大附中已经成为真正的数字化校园,在“非典”时期做到了“一个都不能少”;人大附中的研究性学习天高地阔,燃起了创造教育的智慧之火,连很多国外的学校都甘拜下风……
正如刘彭芝自己所说,这本书记载了她面对“传统的和现代的,中国的和外国的,各种思想和文化相互激荡,“在融合古今中外教育思想的基础上综合创新,走出一条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之路”的心路历程和实践过程。我们有许许多多像刘彭芝这样优秀的校长,他们勤于思,敏于行,勇于探索,富有改革精神,在历史成就了他们的同时,他们也不断地以其各具特色的实践创造着历史。我们要对他们的教育理论与实践加以总结,使更多的校长从中吸取经验,加快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以全面提高我们基础教育的整体水平。我们应当创造条件,让一批来自一线的中青年教育家冒尖,承担起教育改革的历史重任。我们看到了当代中国教育家赖以产生的制度环境和人文环境正在逐渐形成和完善,伟大的时代需要伟大的教育家,伟大的时代也成就了伟大的教育家,在不远的将来,能够出现更多的刘彭芝,才无愧于我们所生活的伟大时代!
来源:《中国教育报》2005年2月3日
本版责编:江蕾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全国大学出版社
北京
安徽
重庆
福建
广东
甘肃
广西
贵州
河南
湖北
河北
海南
香港
黑龙江
湖南
吉林
江苏
江西
辽宁
澳门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四川
山东
上海
陕西
山西
天津
台湾
新疆
西藏
云南
浙江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
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