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什么是中国的现代性思想--武汉大学出版社《中国现代价值观的初生历程:从李贽到戴震》 - 书评园地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书评园地
什么是中国的现代性思想--武汉大学出版社《中国现代价值观的初生历程:从李贽到戴震》
梅珍生(湖北省社科院哲学所研究员)
2005-03-03 17:21:20  来源:  
 
 吴根友 1963年2月生于安徽枞阳县一个农民家庭。1986年获安徽师范大学文学学士学位,1989年获武汉大学文学硕士学位,1992年获武汉大学哲学博士学位。2001年10月为武汉大学哲学系教授。先后出版《中国社会思想史》、《郑板桥的诗与画》、《自由的表演与魅力》等七部著作。现为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

 在走向现代化的历史过程中,各民族都伴随着传统价值观念的转变,如何真实地再现中华民族走向现代化的精神历程,一直是明清哲学研究中引人注目的课题。中外一些著名学者如梁启超、侯外庐、沟口雄三等在这一领域中,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武汉大学的吴根友教授,秉承侯外庐等前辈学者的学脉,他的新著《中国现代价值观的初生历程:从李贽到戴震》,在他博士论文的基础上,经过十年潜心雕琢,对明清思想的价值做出了创造性的诠释。
 该著从价值观念变化的角度,探讨中国现代思想文化产生、发展的特殊历程及其形态,深化对中华民族自身内部现代性因素的认识。现代价值观念在本质上是对传统社会中根源性价值的颠覆。现代价值的基本精神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对道德之真诚与事实之真实的关注,也即是张扬“求真”的精神;二是突出道德主体与认识主体的主导地位,表现为“个性的觉醒”意识;三是反对先验形上学的终极实在,提倡在经验世界中通过过程展开而显示实在的极限。由此,“求真”与“贵我”,以及科学实验方法,构成现代社会三大核心的价值观念。这些现代价值理念,在中国现代化过程中,有着自己的特殊表达方式及其扩散路径。
 将现代价值观念的发展与历史的进程相联系,该著表现出深沉的历史感和世界历史眼光;在与前贤或时贤的对话中,对中国现代价值观念的初生历程及其特征,作了客观、准确的梳理,对中国内生现代化的难产作了合理性说明。作者将明代嘉靖至万历时期出现的“颠倒千万世之是非”而“决之一己之是非”的思想解放运动,定位为传统价值向现代蜕变的初生期;将明清际之际定位为“推故而别致其新”的现代价值成长期;将十八世纪定位为在官方理学复兴的遮蔽下,现代思想与新的精神风貌在历史回流中的前进时期。这种划分,是符合历史实际的。在大量占有材料的基础上,作者考察了始于嘉靖、终于乾嘉时期的资本主义经济萌芽的关系,一方面揭示了商品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金令司天,钱神卓地,贪婪其极,骨肉相残”的现实,另一方面,则对因社会变动所带来的不成熟的思想状况作了深刻的透视。
 明清时期价值观念的蜕变表明,“质测之学”的兴起与西方传教士带来的科学知识相结合,尤其是中国本土的“考核物理、深求其故”的实证精神与西方的演绎推理思维方法的结合,为明清的思想启蒙运动提供了思维武器。在思想领域中,王阳明学说的兴起及其分化,从道德主体的觉醒与“经世致用”的学问效用两个方面,开启了传统价值观向现代化转化的契机。有识之士对西方文化“欲求超胜,必先会通”的自觉,更使中国传统价值观念的变迁,带上了世界历史的烙印。同时,中国早期价值观念的现代化运动,也表现出了新旧杂陈、回环曲折的特征。
 该著剖判古今,在古典文献中梳理出极具震撼力的思想观念,展现出我们民族在与世界历史同步的现代化初始阶段理论思维所达到的高度。它不仅诠释了从李贽到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方以智、戴震、阮元等文化精英的思想文本,而且也将视界扩大到“三言”、“二拍”、《醒世姻缘传》等“才子佳人”的通俗文本中。在对“求真”精神的关注中,张扬了科学领域中“下学功夫”的价值;在重新界定人的价值方面,作者阐发了明清时期重功利而倡平等的观念,揭示了圣凡平等、身份平等、性别平等、思想平等等内容;在强调道德主体意识方面,对“天理必寓于人欲以见”、“天理人情,元无二致”的新理欲观、新情理观的解读,对“不以一人之私,害天下之公”的正义观的阐发,对“以理杀人”、“以孝杀人”等精神桎梏的解构,对盗贼、清廉、贪浊等政治生活中道德性与人性的剖析,对艺术审美观念、教育观念、政治与法权观念、公私观念的系统揭示等等,都展示了作者广阔的学术视野及其开放的胸怀,使该著成为一部名副其实的中国现代观念发展史,成为再现中华民族走向现代的精神现象学。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报》2005-03-02
本版责编:江蕾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