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选择类型
出版社
代办站
普通会员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分类查询
综合查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购书指南
购物车
我的订单
征订单
存书架
小团购
二手书
优惠活动
关于我们
医学教材编写要用新形式体现新内容 - 教材论坛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教材论坛
医学教材编写要用新形式体现新内容
叶京英
2005-06-23 16:42:07 来源:
近年来,高等医学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多种版本教材的出现以及由此产生的竞争局面,对加速教材改革及提高教学质量起了重要的作用。然而低层次的选题重复和编写形式的套用,难免使许多教材有“千人一面”之感。而换一个角度思考,就会发现医学教材改革拥有不小的空间。
内容改革的新视野
由于学科的不断发展和医疗技术水平的日益提高,目前医学教材正面临着以下几个部分的革新。
应用基础部分的新进展 随着内镜手术等微创手术的发展,在疾病治疗中,对机体功能保护的要求正在不断提高。同时,计算机辅助影像导航设备等先进手术设备的应用,使许多手术禁区被打破,应用解剖学及应用生理学等内容均有相应的进展和突破。因此,其相关教材所讲解的侧重点也应做相应的调整。
疾病病因学的新认识随着分子生物学等基础学科的发展,医学界对疾病病因学的认识发展迅速,尤其在肿瘤学、变态反应性疾病及疾病的多学科联系等方面表现得比较突出。因此,这部分内容也是教材编写和再版需主要调整的部分。
疾病检查、治疗手段的新进步当前,影像检测手段的迅猛发展,如超声技术的提高,功能性MRI的出现,数字减影技术的应用等,不仅提高了疾病的诊断水平,而且对疾病的诊断标准也有了相应的变动。同时,随着各种疾病病因学认识的不断深入和医疗设备水平的提高,疾病的治疗手段,甚至治疗原则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疗效的要求正向微创和功能保全方向发展。而现有版本的医学教材在这些方面显然已经落后、过时了。
疾病流行谱的新变化近年来,疾病的流行谱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炎性疾病的发病率明显下降,变态反应性疾病、肿瘤疾病的发病率逐渐上升,先天性疾病、外伤的发病率也有所上升。对此,现有医学教材在章节安排和字数分配等方面也应做些相应的调整。
形式变更的新空间
以前,全国医学院校都使用同样的统编教材,但不同的授课教师会带来不同的教学效果。其实,教材也一样,将相同的内容以不同的方式、形式介绍给学生,也会收到不同的教学效果。
讲授方式的逻辑性与思维性讲授方式的逻辑性及思维性在教材编写中占有最重要的地位,主要表现为所讲述内容的条理是否清晰,层次是否明确,学生能否利用已经掌握的知识来推测和理解新知识,而教材在篇章节等安排上也需充分考虑到这一点。但在具体编排时,则可有多种表现方式。比如,为了使教材的内容层次更加清晰,教材可以在篇章前,以概述的形式简介本部分的重点内容、需了解的内容、该部分内容在全书中所占地位以及与其他章节的关系;也可以在书后以小结的形式简述上述内容,或在正文旁有提纲,应用对比列表的形式进行讲解。
讲授方式的形象性及生动性在现有的医学教材中,解剖学内容和手术方式的介绍多采用图画、图片进行说明,使所叙内容更容易理解。而如果对某些疾病的病因、病理生理过程及某种治疗方法的原理也用示意图等来表示,不仅可以节省繁复的文字,而且可以使教材更加生动,看上去更“美”。另外,当前有些学科随着内镜技术及影像学的不断进步,某些过去只能用绘画和文字讲解的内容,则可以用照片的形式,更直观地展示给学生,而现有的各版医学教材在这方面做得还极为有限。
讲授方式的趣味性和多样性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是医学教材改革的重要环节。近年来,有些教材通过列举某些典型病例,以提高学生的兴趣,而有些教材则通过各种形象、生动的辅助教学材料,来提高学生的兴趣,如多媒体教学软件、录像等。目前,一些医学教材已经开始配有光盘出版,但还未形成趋势,而大多数医学教材中的典型病例也显得较为陈旧。
新学术思想和技术成果的不断涌现,使得医学教育既往的教学方法、教育模式和教学内容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冲击。教材改革是学科发展所迫,是社会所需,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形式上,目前我国的医学教材均存在着很大的改革空间。—本好的教材应适应社会进步对健康理念的不断更新,适应各种疾病谱及流行病学不断发生变化的趋势,以充分体现鲜明的时代感,反映学科领域的最新学术思想和研究成果。
来源:《现代教育报·教材周刊》2005-06-17
本版责编:江蕾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全国大学出版社
北京
安徽
重庆
福建
广东
甘肃
广西
贵州
河南
湖北
河北
海南
香港
黑龙江
湖南
吉林
江苏
江西
辽宁
澳门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四川
山东
上海
陕西
山西
天津
台湾
新疆
西藏
云南
浙江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
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