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选择类型
出版社
代办站
普通会员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分类查询
综合查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购书指南
购物车
我的订单
征订单
存书架
小团购
二手书
优惠活动
关于我们
跨文化时代的学术凝思
——读姜飞的新著《跨文化传播的后殖民语境》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书评园地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书评园地
跨文化时代的学术凝思
——读姜飞的新著《跨文化传播的后殖民语境》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欧阳友权 蓝爱国
2005-09-08 10:28:16 来源: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网站2005-06-08
在后殖民语境中如何实现跨文化传播,或者说在实施跨文化传播时如何洞悉无以搁置的后殖民语境,是全球化时代文化传播和文化转型的重要前沿课题,姜飞先生的新著《跨文化传播的后殖民语境》对此做了原创性的学理探索。
我们知道,当西学成为一次次文化消费,西学也就变成了某种时髦话语的喧嚣之地。回首80年代以来中国西学的“消费经历”,我们不得不承认,消费西方学术简直已经成为时尚化的学术习惯和爱好。人们通过各种西学名词术语的不断花样翻新、不断你追我赶、不断建构和解构,制造着中国赶超西方的学术话语。这种时尚化的西学在热闹和繁荣学术空间的同时,也很难不让人产生疑惑:西学如此轻易拿来并被“得心应手”地运用,西学是否是像西学消费者所宣称的那样是一个严肃的理性选择和生命沉思问题?我们是否在一种十分急迫的功利实用过程中,把西学简单化、片面化为一种与心灵、精神、现实和理想之间的冲撞激荡、历史逻辑和理性思辨之间的抗争和辩诘无关的非学术事件?如此一来,西学也就因失去自身存在的文化根基而不能从根本上和东方对话、在对话中成为东方文化的有机构成部分。事实上,数十年来的西学狂潮,有多少已经转化成为了我们的学术底蕴,并进而成为东方学人的精神建构资源?从现代到后现代的各种缤纷话语角逐中,西学在不断被阉割,不断被误读、不断被改写、不断被遗忘中失去了其本然面目,乃至成为人言人殊的失语对象。有关西学理论的著作和文章多是“战场”本身,而不是文化、历史的思想理论,每一篇文章或著作都只是将西学当作为其特定的关注和试图解答的标准答案。因此,西学输入最关键的问题也许还不在于西学失语,而在于我们从追逐西学话语的不断漂浮中,丧失了我们自身对于学术根基的话语能力--学术终究源于生命的质询,一种本质的质询,这种质询只有在心灵的沉思中才可以找到。
后殖民话语从80年代进入人们的学术视野,早已是一个“烂熟”的话题。但通过阅读姜飞博士的著作《跨文化传播的后殖民语境》,我们会惊讶地发现,对于这样一个已经被很多人“纯熟”运用的话语,其内在的理论根源,批判话语,重要人物,理论宗旨,意义与不足等,仍然不是一个十分显明的对象,依然留存许多空白,更缺少在对这些方面系统性的介绍的同时,既勾勒出后殖民理论的全貌,又有深入地站在第三世界与被殖民者的角度的发声。断简残章式的介绍、零敲碎打式的引述、新闻式的劲爆姿态,固然有利于为后殖民话语打造出一张明星脸,却有意无意中丧失了对于后殖民话语的体系性关照。后殖民话语明星般登场、亮相,然后在我们匆匆一瞥中成为明日黄花,不再有人过问,仿佛西学的流行潮汐只要曾经拥有,哪管它是否依然是一个值得深入探究的问题--一个透过这个问题可以探察人类文明躯体的血管切口。从这个意义上说,姜飞著作不仅给我们提供了许多空白的填充,使后殖民文化理论以完整的面目示人,更重要的是,我们由此有机会全面审视后殖民文化理论的内在肌理,在学术的层面上考查其优劣得失。
《跨》一书从机制论、异化论、杂种论、霸权论四个方面对后殖民理论进行了详尽的学理分析,在完整的后殖民理论介绍中,尝试着如何将后殖民理论中国化,使之更好地运用于中国文化批评研究。本书在后殖民理论研究上有几个突出的特点:第一,它是迄今为止,国内最集中、系统、专业化的研究专著,通过分析后殖民理论的各种争议,它对后殖民文化理论的含义做出了清晰的界定。它还详细分析了殖民主义、后殖民主义、东方主义的三个发展阶段、文化的四个时代划分,以及符号文化、殖民文化、后殖民文化和游戏文化等后殖民文化理论中的丰富含义。本书在分析殖民话语及其圈套、新殖民主义的文化遮蔽游戏方面,都有很多值得注意的精彩的观点和段落。第二,从跨文化传播的全景透视角度看待后殖民文化,这种新视角不仅有效展现了后殖民理论所开创的后殖民文化的深刻意义,而且加深了既有的对后殖民理论的研究深度。第三,从微观的角度看,它把时间、空间、主体和话语紧密联系起来分析后殖民的理论路线,找出其内在的逻辑关系,从而能够深入解剖后殖民理论的话语层次。最后,该书充分利用大量原始资料,特别是源自外文的第一手资料,提供了丰富的原始文本信息资料,为后来者做进一步研究打下基础。总之,该书不仅是一次后殖民文化理论的西方游学,同时是透过后殖民理论研究对于人类文明思想的深邃探询。
总起来看,后殖民理论研究存在三个层次:第一、民族主义的;第二、西方主义的;第三、普世主义的。第一个层次上,理性反思意味非常强的后殖民理论就成了口号性的和感性的东西,它是如此简单,以至于无需过多的思考就可以马上迎合部分人的口味。第二个层次上,会自觉地认同西方的理论话语权力而简单撷取其理论意义,仓促进行理论性的批判而自动跌入西方话语的陷阱。在它的门口,任何对理性的思考的懒惰和疏忽都会一头跌进去。第三个层次上,是第一个层次决定视而不见的,是第二个层次标榜的,但却是第二个层次误读的。误读的原因就在于它把属于对人类文化发展进行全面检讨的具有深刻的批判意味的东西当成了西方向世界的恩赐,同时,把自己对它的理解加到后殖民理论的普世主义之上的同时试图取代它。事实上,只有理解到第三个层次的深意,我们才发现后殖民理论在解构中建构的深意。可以说,姜飞正是在第三个层面上对后殖民文化理论进行了有效的勘探,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具有创新性的理论专著。
作者:欧阳友权,中南大学文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蓝爱国,中南大学文学院新闻系主任、副教授。
联系地址:湖南长沙中南大学文学院:欧阳友权(410083)
电话:(0731)8836742
电子邮箱:
ouyangyq@263.net
来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网站2005-06-08
本版责编:姜舒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全国大学出版社
北京
安徽
重庆
福建
广东
甘肃
广西
贵州
河南
湖北
河北
海南
香港
黑龙江
湖南
吉林
江苏
江西
辽宁
澳门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四川
山东
上海
陕西
山西
天津
台湾
新疆
西藏
云南
浙江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
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