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选择类型
出版社
代办站
普通会员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分类查询
综合查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购书指南
购物车
我的订单
征订单
存书架
小团购
二手书
优惠活动
关于我们
个体到底能走多远? - 书评园地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书评园地
个体到底能走多远?
——读艾沃·古德森《环境教育的诞生》
高水红吴康宁
2002-08-08 14:57:50 来源:
逝去、静止的历史如何得以立体、鲜活地呈现?如何以微观的视点切入和解剖宏观的社会环境、政治气候及文化氛围?厚重、冷漠的历史之维如何秉有深沉、细腻的感情色彩?英国教育社会学家艾沃·古德森(Ivor Goodson)在其代表作《环境教育的诞生》中,以科目史为研究对象,以生活史为研究视角,将这种“呈现”的立体鲜活、“切人”的恰到好处、“解剖”的淋漓尽致、“感情”的深沉细腻演绎得既丰满又不乏深深刻。
回溯“环境教育”这一科目诞生的过程,参与者群体的个人生活史便自然地与这一科目的历史捆绑在了一起,著者通过对其主要参与者——教师卡森的长时段深度访谈,在展现其现实选择与努力的过程中,冷峻地勾画出了科目诞生的情境与历史“真相”;科目并非是单一的实体,科目和学科等知识形式是在那些热心参与其中的亚群体的努力下才得以形成与展开的。这种“努力”在著者古德森的笔下得到了类似深描式的展现:各个参与者群体之间地位不等、利益不一、认同多殊,各种冲突的发生在所难免,然而冲突的开始与最终旨趣都是为了使各亚群体以某一共同的名义在较短时间里紧密有序地结合在一起。于是,这样的“冲突”少有激化与分裂,而更多的是潜隐、微妙与善变。利用“冲突”方式、策略、内容的不断变化,冲突参与者之间开始了一场“角力”。“角力”的主角不是双方而是多方,诸如学科协会、学者团体、教师群体等;“角力”的借口是科目的身份认同与模式变化;“角力”的主旨是由科目的“身份”与“模式”衍伸出的有关科目亚群体的领地防卫、利益分享、资源重配、声望争夺等等。于是,为之所需并得到关注与明晰的是“领地”、“利益”、“资源”、“声望”,而儿童恰恰在这一过程中被逐渐淡化、模糊甚至遗忘.....
这,便是著者通过教师卡森等人的生活史视角所完成的透视。著者遵循这样的逻辑:由科目参与者的个人生活史铺展开科目史,再由“与国家课程有关的历史事实昭然若揭之时,将它带入教育课程的社会力量的关系也就会暴露无余”这一假设拓展至社会空间,既着眼于个人,又超越、游弋于个人之外,于是,个人——科目——社会这三者得以衔接与整合。然而,作为教师的卡森等个体其实并不是真正的旁观者和透视者,真正的透视者是隐于其后的著者。旁观者和透视者可以“冷眼”、可以“无情”,但在各种复杂社会力量的牵扯与笼罩下,在浓郁、明晰的社会价值判断的贯通中,作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参与者、尤其是像卡森这样的关注科目的陶冶性及科目对学生的实用性的教师个体,所面临的无疑是一次漫长的精神苦旅。
这样一次苦旅始终围绕着寻求“环境教育”的前身——“乡村教育”这门科目的合法性来展开,而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合法性”与“学术性”是两个几乎可以划等号的概念。于是,对科目合法性的追寻便演变为如何建立科目的学术性地位。一门科目的学术
性地位显然影响着教师的物质利益:更优化的师生比、更多的薪水、更高的人均补贴、更好的岗位及更光明的未来。但这与卡森等教师一开始所倡导的科目的实用性与陶冶性理念已相去甚远。在这种对科目的合法性的寻求过程中,原本同步的参与者个体所持有价值与生命意义的追寻已开始脱轨,在全力以赴将乡村学习发展成为一门学术性科目时,他们
已然忘却了这门科目创建的初衷及主要目的,那就是欢乐、体验,尤其是实践性、有用的科学精神。这种科学精神来自于解放——“从许多其他科目热衷的那些暧昧概念与考试中得到解放。”但是,他们最终选择了“妥协”——“搞出一门考试,即使这意味着步入考试的鬼门”;选择了“迎合”——“争取从他们(大学校长们)那儿得知我们应搞出怎样的东西才能通过”;选择了“认同”——“最好的方法是在最高学术水平上建立环境学习”;选择了……不得不承认,在诸多的选择背后是生存的无奈与困境:“如果你不那
样做你得不到钱、地位和好的生源”;“如果你处身局外,你就会在学校里有好看”;“如果缺乏一个名字(科目名称),我们将会输掉这场战斗”。在诸种的妥协、迎合及认同的过程中,滋生了太多的绝望与困惑。他们不断地质问自己:“真正的教育并不体现在那些学生离校时手里拿的成绩单上,作为教师我们敢承认这一点吗?”“我们敢于不顾自己的利益来强烈地表达这一观点吗?”“我们完全依赖考试来证明自己值得国人尊敬吗?”……激情虽被磨砺,抱负虽已变味,但理性依然存在,这便注定了“痛苦”。
沉迷于这种“痛苦”,路就不会走远;丧失了这种“痛苦”,走的已不是原来的路;把持住这种“痛苦”,并时时体味这种“痛苦”,那么,虽然无奈却不至于麻木,虽然
绝望却不会退缩,生命的意义与价值或许可以在这种寻觅的坚持与变通的诉求中得到沉重的诠释。当然,这需要个体足够的勇气、智慧和付出相当的代价。然而,勇气何以显形?智慧何以激发?代价何以承受?如果每一次热情的投入都要带来沉重的身心负担;如果每一次“明智”的选择都要以意义的消解为代价;如果寻求生存的“价值”总要将自身束缚在令人喘不过气来的境遇中;如果个体的超脱与复杂的现实始终矛盾、对立;如果……
那么,个体到底能走多远?正是在《环境教育的诞生》一书中,我们终于可以细细揣摩、体味这一切。
来源:文汇读书周报2002年7月26日
本版责编:孟婉霞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全国大学出版社
北京
安徽
重庆
福建
广东
甘肃
广西
贵州
河南
湖北
河北
海南
香港
黑龙江
湖南
吉林
江苏
江西
辽宁
澳门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四川
山东
上海
陕西
山西
天津
台湾
新疆
西藏
云南
浙江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
云因信息